APP下载

真武汤加减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5例

2012-04-17刘孝玲

中国药业 2012年22期
关键词:真武充血性汤加减

刘孝玲

(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8)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的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气喘、气促、咳嗽、颜面浮肿,活动后症状加重。进行性心力衰竭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5年存活率低。心室重塑是导致心力衰竭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或心脏负荷增加,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中医治疗心衰能有效控制症状,改善预后,减少毒副反应,而且能够调整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西医治疗,可更快改善症状与体征,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醛固酮,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治疗原则[1-3]。笔者观察真武汤加减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1年收治1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3个月内未使用过药物干预;心衰病史至少小于6个月;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性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未按治疗方案完成标准疗程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 32 例,女 23例;年龄 30~75 岁,平均(56.6±5.3)岁;病程0.5~10年,平均(4.6±2.5)年;病因为冠心病28例,高血压 17例,肺心病5例,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5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3例,Ⅲ级26例,Ⅳ级16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 30~75 岁,平均(57.5±5.2)岁,病程 0.5~10 年,平 均(4.8±2.6)年;病因为冠心病25例,高血压19例,肺心病5例,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6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26例,Ⅳ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及基础治疗,包括给予地高辛、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强心苷、呋塞米或双氢克尿噻等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2受体阻滞剂,保证充足时间卧床休息,限制盐摄入,必要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减方汤剂,组方为附片9~12 g、干姜10 g、茯苓 15 g、白芍 15 g、白术 15 g、太子参 10 g、五味子 5 g、丹参 30 g、桂枝 10 g、仙灵脾 12 g、枳壳 12 g、泽兰 15 g、炙甘草 6 g,每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两组均治疗2周。

1.3 疗效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心悸、气短、胸痛、胸闷、紫绀等症状改善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心功能,观察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指标变化;抽血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用卡方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多发病及常见病,老年是主要的发病人群,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比例明显减少,多病因心衰比例逐渐增大,病死率随增龄增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4-5]。心肌受损、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促使体内产生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内皮素、血管加压素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心室重构,从而引起心衰,也是导致心衰患者死亡的因素。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药物、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强心苷,抑制RAAS的药物有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阻断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在深入发病机制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基础上,CHF的治疗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倾向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神经体液的过度活化、逆转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的治疗新理念[6]。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丰富的经验及作用独特的药物组方在治疗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在众多临床医生的治疗策略中融入中药治疗方式[7]。

中医将心力衰竭归属为“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等病证,为本虚标实之证,脾气虚、肾阳虚为其本,气滞血瘀、水饮内盛为其标,其中心肾阳虚证型为最常见症型之一。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是温阳利水的名方,方中附子益心气温肾阳;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渗湿健脾,利水下行;佐白术健脾;生姜宣散郁热,温阳化气行水;助附子布阳;诸药共奏温阳利水。本研究增加太子参益气生津和补益脾胃;五味子益气固本培元;丹参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桂枝振奋阳气以行水;仙灵脾温肾阳、调冲任;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泽兰理气活血化瘀;炙甘草调和诸药之性,增强了真武汤的温阳利水、益气活血、补肾健脾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口服真武汤加减方,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有效缓解患者心悸、气短、胸痛、胸闷、紫绀等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能够较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因此,真武汤加减方能够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可能与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想方法。

[1]王振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11):73 -75.

[2]程晓昱,胡业彬,葛 岚,等.益气温阳活血法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3):253-254,257.

[3]康兴霞,范 平.振阳救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1,28(1):32-34.

[4]李小鹰,刘 亮,刘德新.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状况调查[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4,3(1):31-33.

[5]赵玉生,李佳月,吴海云.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不同年龄段病因、诱因和病死率调查[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6(3):153-155.

[6]李小鹰.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从治疗指南到临床实践[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484 -485.

[7]骆 丰.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思维[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2):99-101.

猜你喜欢

真武充血性汤加减
武当真武像形制演变中的政治隐喻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从楹联看佛山北帝信仰和崇祀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87例临床疗效分析
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北极观小考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RDWTNF-α及UA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