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

2012-04-13王文涛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景帝刘秀汉书

王文涛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

王文涛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汉高祖所设信都是县,不是郡。吕后时,信都是侯国,与县平级,不是王国。信都郡(国)在西汉时沿革变化复杂,以汉元帝建昭二年置信都国为妥,成帝阳朔二年,改国为郡。信都决策是刘秀经营河北的转折点,邳彤的进言坚定了他立足河北、逐鹿天下的决心,助其渡过难关,迅速发展起来。

汉代;冀州;信都;刘秀

西汉信都郡(国)的沿革比较复杂,众说不一,周振鹤先生在《汉书地理志汇释》中做了补释,但未展开论证。加之此书专业性较强,流传不广,因此与之相关的问题仍有深入讨论的必要。光武帝刘秀经营河北之际,在信都采纳邳彤和任光之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对东汉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略陈管见,希冀拾遗补缺。不当之处,敬祈方家赐正。

一、汉初是否设有信都郡

“百度百科”“冀州”词条说:“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在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4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①http://baike.baidu.com/view/97021.htm。。”冀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冀州市历史沿革之二:信都冀州”与此相同②http://www.jizhou.gov.cn/ch6231/ch6241/2009/08/13/content_137704.shtml。,均未说明出处。

笔者判断,上文所言高祖置信都郡的依据可能是民国十八年《冀县志》等文献。《冀县志》卷一载:

汉置信都国治信都县。《元和郡县志》:汉高帝分赵钜鹿郡,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高后封张敖子侈为侯邑。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高后八年四月丁酉,侈以张敖鲁元太后子,侯信都一年,孝文元年有罪国除。《太平寰宇记》云:高帝六年,分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等郡,寻改信都为国③新城王树枏纂,冀县胡庭麟辑《冀县志》第5页,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冀县志》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河北道二》:

汉高帝分赵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文帝又分立河间、广平二郡。景帝改信都为广川国,宣帝复故。

引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河北道十二冀州·深州》:

《汉书》高帝六年,分巨鹿,立清河、信都、常山等郡,寻改信都为国。

其实,还有两条更早的资料,《冀县志》没有引。1)《后汉书》卷一一○《郡国志二》刘昭注:“安平,故信都,高帝置。”2)《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条云:“又东屈,北迳信都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汉高帝六年置(解作置郡、置县均可,当以置县为是)。”

上述史料均不足凭信。因为查《史记》和《汉书》秦末至汉高祖刘邦时事,找不出高祖置信都郡(国)的记载。

秦朝末年,天下起兵反秦,赵人张耳、陈馀拥立“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史记集解》徐广曰:“后项羽改(信都)曰襄国[1]卷八九《张耳陈馀列传》,2578。”《汉书·张耳陈馀传》的记载与《史记》相同,赵歇为赵王,“居信都”。张晏曰:“信都,襄国也。”孙继民先生考证,此信都的地望在今河北省永年县[2]。可备一说。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梁、楚地九郡为西楚国,都彭城。并裂地分封,“西楚主伯,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1]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777-778。分封对象为灭秦有功的将领、旧六国贵族和秦降将等,十八诸侯国为:汉、雍、塞、翟、西魏、河南、韩、殷、代、常山、九江、衡山、临江、辽东、燕、胶东、齐、济北,没有信都国。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认为“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史记正义》卷七《项羽本纪》引《括地志》云:“邢州城本汉襄国县,秦置三十六郡,于此置信都县,属巨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据此可知,秦在此地设置的是信都县,属巨鹿郡,项羽改称襄国。张耳的赵国存在了9个月之后,降汉。汉王四年十一月,立张耳为赵王,仍以襄国(即前信都)为都,拥有故秦邯郸、巨鹿、常山三郡地。次年,张耳死,子张敖立。汉高帝九年,废张敖为宣平侯,同时,徙立其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并改以邯郸为都。刘邦还重理赵国疆界,由巨鹿郡析置河间、清河二郡。即便如《太平寰宇记》所言信都郡由巨鹿析置,也应在高帝九年,而不应是高帝六年。

《史记正义》认为,至汉高帝十二年,信都仍然是县,而不是郡或国。楚汉战争期间,樊哙随汉王刘邦“攻项籍,屠煮枣”。《史记正义》说煮枣城在冀州信都县东北五十里①《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信都。高后八年四月丁酉,侯侈以鲁太后子封,孝文元年,以非正免。”。汉高帝十二年十二月,陈豨降将劝说陈豨谋反,燕王卢绾派人至陈豨住所,“与阴谋。上使辟阳侯迎绾”。《正义》引《括地志》云:“辟阳故城在冀州信都县西三十五里,汉旧县[1]卷八《高祖本纪》,391。”

《汉书·地理志》说:秦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

高祖所增二十六郡,无信都。《地理志》于各郡下分注其沿革。其称“高帝置”者二十:曰河内、汝南、江夏、魏郡、常山、清河、涿郡、渤海、平原、千乘、泰山、东莱、东海、豫章、桂阳、武陵、广汉、定襄、楚国、淮阳国。其称“高帝时为某郡”者三:京兆尹曰高帝二年为渭南郡,左冯翊曰高帝二年为河上郡,右扶风曰高帝二年为中地郡。称高帝郡国者二:中山国曰高帝郡,广阳国曰高帝燕国。称“故郡”者一:丹阳郡曰故鄣郡。计为郡二十三,为国三,与“高祖增二十六”相合。

二、吕后设置信都国的行政级别

“百度百科”和冀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均认为:吕后时改信都郡为信都国②邓海成等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撰文《“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诸问题之再探讨》,指出拙文《〈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考辨》(《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漏书“颜注”等错误,谨致谢意,笔者在此已做了补正。。“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没有变化。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4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③《史记》卷一O《孝文本纪》:“后十六年,追尊淮南王长谥为厉王,立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孝景二年,“彭祖为广川王”。《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赵敬肃王彭祖以孝景前二年立为广川王。赵王遂反破后,徙王赵。”《汉书》卷五《景帝纪》:二年三月,“彭祖为广川王”。。

上文的依据是什么,没有说明。笔者推测,可能是《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惠帝刘盈即位,吕后掌权,打击同姓诸王,废梁、赵,割齐、楚,分封外戚吕氏、张氏和惠帝后宫子为诸侯王。至高后八年,先后新建了8个王国。即吕姓的燕、赵、吕(梁国更名)3国;张氏的鲁国;惠帝后宫子的常山、淮阳、济川3国;刘氏的琅邪国。高帝末年同姓九国存五:淮南、代、吴、齐、楚,加上异姓长沙国,至吕后晚年,有14个诸侯王国并存④《汉书》卷二六《天文志》:孝景二年三月,“立六皇子为王,王淮阳、汝南、河间、临江、长沙、广川”。。没有信都王国,信都时为侯国。

高后六年(前178年),宣平侯张敖薨。因其子张偃之母为吕后之女鲁元公主,吕后封张偃为鲁元王。吕后认为,元王孤弱,兄弟少,又封张敖与前妇所生之子2人为侯:张寿为乐昌侯,张侈为信都侯。此2人所封不过县侯,《史记索隐》引徐广之说:《汉纪·张酺传》曰:“张敖之子寿封乐昌侯,食细阳之池阳乡也[1]卷八九《张耳陈馀列传》,2586。”张寿的食邑仅有一乡,张侈的地位与其相同,食邑当亦如之。其食邑在信都县,信都应为与县同级的信都侯国,而不是县之上的信都王国。汉代的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云:“汉兴,序二等。”《汉书·诸侯王表·序》云:“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通典·职官》亦云:“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这些资料皆言汉初设立了二等封国制,大者为王(王国)、小者为侯(侯国)。柳春藩先生认为:“前者是在二十级赐爵制之上、之外的王国制,后者属于二十级赐爵制中的列侯[3]。”《汉书》的《表》中,明确地把列侯分为功臣侯、外戚恩泽侯和王子侯3类。列侯一般都称为县侯,但实际上有不少列侯食封的户数不足一个县。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汉时封县侯,户数多少不同。……高祖功臣尽食一县者,惟(陈)平一人[4]卷八《陈平传》。”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以张侈为信都侯,与《张耳陈馀列传》同。寿作受,与《张耳陈馀传》异。侈为信都侯,与《年表》同。《吕后本纪》云:吕后封张敖前姬两子,张寿为乐昌侯,与《张耳陈馀列传》同。而云“(张)侈为新都侯”,以信都作新都。三处互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纳了《吕后本纪》之说。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高后八年(前180年)四月,张侈被封为新都侯。同年七月,吕后驾崩。九月,文帝即位。不久便废除了张寿和张侈的爵位①李贤注云:“老父,盖神人也。”这显然是在神化刘秀。《后汉书·任光传》的记载似更符合实际,“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信都独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不是二年。说见本文。。新(信)都侯国存在的时间不足1年。

基于上述史实,可以认为《史记索隐》关于信都属县的3条注释是依据西汉末年的行政区划,如以此反推吕后时信都为王国,则大谬矣。惠帝时,立高后姊长姁子吕平为扶柳侯[1]卷一九《惠景间侯者年表》,401。《史记索隐》曰:“扶柳……县名,属信都。”《史记·吕太后本纪》:“高后元年十一月……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索隐》引韦昭之说:“辟阳,信都之县名。”《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辟阳”条下,《索隐》曰:“县名,属信都。”

《汉书》中关于“信都国”的设置有两条资料:1)《地理志下》“信都国”颜注:“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2)《诸侯王表二》:“元帝建昭二年,以广川郡置信都国,立子兴为信都王。”信都国沿革比较复杂,众说不一,周振鹤先生在《汉书地理志汇释》中做了补正,但未展开论证。《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对“信都国”的解释比较稳妥,“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改广川郡置,治所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改时绝。因此,《汉书·地理志》颜注说信都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所指不明,疑有误。

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广川国由赵国分置。“赵分为六”,《索隐》引徐广曰:“河国为郡。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县、衡水、深县、武邑、枣强县及南宫西北部、武强西南部地”[5]325。

三、《汉书·地理志》“信都国”颜注“景帝二年为广川国”解读

《汉书·地理志下》“信都国”颜注云:“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②。”可能是文字有脱漏,后人对这段颜注有多种解说。王先谦认为,“疑其原文当为:‘景帝前二年为广川国,四年为信都郡,中二年(前148年)复为广川国,宣帝四年(当为甘露四年)复故也。’”[6]卷二八下《地理志下》,813。

前文已述,至吕后时无信都国。文帝即位,废除吕后所封外戚诸王,恢复齐、楚、赵同姓诸国故地。又采纳贾谊之议,以亲制疏,削弱诸侯势力,剖分王国,将齐分为齐、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七国[7]卷三八《高五王传》,1991,分淮南为淮南、庐江、衡山三国③。至文帝末年,王国总数十七,即高帝末年九国加上分置的八国,异姓长沙国因无后国除。在高帝元年至文帝末年诸侯王国的演变过程中,从未分封过信都国。

关于刘彭祖任广川王的起止时间,《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不一。《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汉书》的《景十三王》《景帝纪》《天文志》中都说立刘彭祖为广川王是在景帝前二年(前155年)④。《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则云:孝景前元年,“初置广川,都信都”。当以“景帝二年为广川国”之说为是。彭祖徙赵的时间,《史记·五宗世家》和《汉书·景十三王传》均作景帝前四年,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作景帝前五年。似以前说为妥。

《景十三王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广川国的沿革,大致情况如下:景帝前三年(前154年),赵王遂因参加七国之乱国除。次年,徙广川王彭祖王赵。景帝中二年,景帝以其子越为广川惠王,十三年薨。子缪王齐嗣,四十四年薨。后数月,以缪王齐太子去为广川王。立二十二年,国除。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复立去兄文,是为戴王。”戴王在位二年死去,子海阳嗣。“甘露四年,(广川王海阳)坐废,徙房陵,国除⑤《汉书》卷八《宣帝纪》的记载与此相同,甘露四年夏,“广川王海阳有罪,废迁房陵”。。”过了15年,平帝元始二年,复立戴王弟襄隄侯子瘉为广德王,二年薨。子赤嗣,王莽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州城形势·汉》亦云:“信都国,本赵地,景二年析为广川国。甘露二年,国废为信都郡。”顾氏之说虽较颜注为详,但广川国废为郡在甘露四年,而不是二年。说见本文。

周振鹤先生不同意广川国由赵国析置之说。他认为,“广川国必定以汉郡置”,是“以广川郡置广川国”。广川王系景帝亲子刘彭祖,与赵王遂有亲疏之分,大小宗之别,所以不能割赵地以封彭祖。“史籍虽未见有广川郡之记载,但可推知该郡为文帝十五年河间国除以后所分置”[8]。可备一说。

惠王刘越的广川国由信都郡复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云:“广川王彭祖徙赵,国除为信都郡。”《汉书·地理志下》“安平”条颜注引刘敞说沿用这一看法:“景帝前二年,初封王子彭祖为广川王,都信都。四年徙赵,国除为信都郡。”

综上所述,颜注之意当为:信都国在景帝二年时,是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当为甘露四年)复为信都郡。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全祖望云:“信都县是高帝置,郡则景帝置也。信都本秦县,项羽改襄国,高祖分之,仍置信都。《续志》殆误以置县为置郡也。”先谦按:“其言置县非置郡,则可从也。”笔者赞同此说。

四、刘秀经营河北之时的信都决策

1.信都决策前的形势

更始元年(23年)九月,王莽政权覆亡。一个月后,刘秀持节到达河北,“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民心大悦,“争持牛酒迎劳”[9]卷一上《光武帝纪上》,10。不料,此时河北形势发生了不利于刘秀的突变。卜者王郎在赵缪王之子刘林及赵国大豪李育、张参等的拥立下在邯郸称帝,发布檄文,悬赏缉拿刘秀,“购光武十万户”。刘秀北上至蓟,原广阳王刘嘉之子刘接在蓟城起兵响应王郎。刘秀一行日夜兼程南下逃命,“蒙犯霜雪”,因天气严寒,“面皆破裂”[9]卷一上《光武帝纪上》,12,可谓艰难至极。渡过虖沱河后,到达下博城西(河北深县东南),“有白衣老父在道旁”①,向他们指点说:“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即听命于更始政权),去此八十里”。《后汉书·冯异传》记述刘秀由蓟城至信都的路线与此不同。《光武帝纪》说刘秀渡过虖沱河,至下博城西,再至信都,是自北而南。而《冯异传》先言至南宫,后言渡虖沱河。南宫在虖沱河南百有余里,似自南而北。“《纪》、《传》两文全相乖背,迹其地理,《纪》是《传》非”[9]卷一七《冯异传》,641。

刘秀等驰赴信都,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9]卷一上《光武帝纪上》,12。此时,河北大部分地区降附王郎,而信都太守任光、和成太守邳彤仍然效忠于更始政权。邳彤探知刘秀南下消息,派将领张万、尹绥带精骑2 000迎接,到达信都。随后,邳彤也从和成郡带兵来会。

2.信都决策的内容和意义

信都决策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刘秀采纳邳彤之议,放弃西撤长安的计划,坚持在河北发展,这可以说是决定刘秀命运的战略性决策。二是接受任光“募发奔命”的建议,解决了兵员不足的困难。

刘秀虽得信都、和成二郡之助,但兵众未合,力量薄弱。刘秀及大部分属下主张利用信都的军队护送,西还长安,投奔更始政权。邳彤极力反对,其理由主要有3点:1)百姓思念汉朝已久,故更始帝称尊号后天下响应。2)王郎不过是“假名因执(势),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败之不难。3)如果西撤,不仅白白丢失河北,丧失威信,而且河北的民众也“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9]卷二一《邳彤传》,758,必定离散逃亡。大凡论述成就事业的人,因功勋卓著而容易显示;谋划、定策在事前的人,因道理隐蔽而难以彰明。这就特别要追求事物的本原,比较事物的形迹,运用推论、考察之法,洞幽烛远。邳彤之议中肯深刻,可谓是先见之明。刘秀“善其言”,放弃了西撤计划。假如刘秀西投长安,“更始失政,君臣淫乱”[9]卷四九《耿弇传》,705,他的发展必定受挫,东汉的历史或将是另一番情形。所以,范晔赞美邳彤:“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

在解决兵力薄弱的问题上,刘秀接受了信都太守任光的建议,招募应急出战的军队。“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9]卷二一《任光传》,752。刘秀任命任光为左大将军,李忠(信都都尉)为右大将军,邳彤为后大将军兼和成太守,信都令万脩为偏将军,皆封为列侯。留南阳人宗广代理信都太守。任光、李忠、万脩随军出发,邳彤带兵为先锋。刘秀从旁县募发精兵4 000,开始主动出击。昌城(在堂阳县北30里)人刘植原聚众数千占据昌城,主动开门迎附。巨鹿大姓耿纯也带宗族宾客2 000余人,在育县(河北冀县境内)来归。“旬日之间,兵众大盛,因攻城邑”。不久,军队发展到数万。“移檄边部,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9]卷一上《光武帝纪上》,14。

刘秀接受任光之策,纵容军队虏掠,乃权宜之计,虽然情有可原,但非长久之计。虏掠财物在刘秀的军队里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普遍的,“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李忠独无所掠”[9]卷五一《李忠传》,755。二是公开的,以帝王以尊,竟于会议之时问诸将所掠财物。如其对冯异之言:“诸将非不健斗,但好虏掠[9]卷四七《冯异传》,645。”吴汉军队所过“多侵暴”[9]卷四七《岺彭传》,656,朱祐“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9]卷五二《朱祐传》,770。可知刘秀的军队军纪不严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也不乏军纪严明的将领,例如邓禹,“乘胜独克,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9]卷四六《邓禹传》,602;又如铫期,“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虏掠”[9]卷五○《铫期传》,733。与其他集团相比,刘秀还算是能够安抚百姓。冯异说:“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9]卷四七《冯异传》,639。”虽是过誉之词,比较而言,刘秀军纪尚属严明。

信都郡再次反叛,归附王郎,王郎所置信都王拘捕了邳彤的家人,强令他们写信招降邳彤:“降者封爵,不降族灭。”面对胁迫和利诱,邳彤流泪回信说:“事君者不得顾家。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9]卷二一《邳彤传》,758。”适逢更始帝派遣的部队攻占信都,王郎的军队败走,邳彤的家属才免遭祸害。

范晔评价道:“任、邳识几,严城解扉。委佗还旅,二守焉依[9]卷二一《耿纯传》,766。”任光、邳彤2人在信都的献策可谓是金玉良言,刘秀善于招贤纳谏,使得君臣同心,终于转危为安,克定河北,问鼎中原。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孙继民.战国赵信都地望考[G].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9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62-167.

[3]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33.

[4]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卷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325.

[6]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8.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Some QuestionsAbout“Xindu”in the Han Dynasty

WANG Wen-ta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Xindu set up by Emperor Gaozu of the Han Dynasty was a county,not a shire.During Queen Lv’s reign,Xindu was a marquis kingdom,equaling to a county,not a kingdom.Xindu county evolved intricately in the Westen Han Dynasty. It was believed that Xindu county was set up in the second year of Jianzhao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Yuan of the Han Dynasty and changed into a shire in the second year of Yangshuo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Cheng of the Han Dynasty.The decision-making of Xindu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Liuxiu’s management of Hebei.Pitong’s advice strengthened his determination of fighting for his throne in the whole country based on his establishment of Hebei,which helped him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 rapidly.

Han Dynasty;Jizhou;Xindu;Liu Xiu

K207

:A

1673-2065(2012)05-0028-05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2012-04-26

王文涛(1956-),男,河南潢川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景帝刘秀汉书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刘秀苦寻同窗
汉景帝: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亲情背后的集权
——汉景帝对梁国的处理
论刘荣之死
刘秀苦寻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