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学典故的翻译策略
——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2012-04-12杜丽娟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汪先生音译牡丹亭

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是用典的奇妙。本文以汪榕培先生对《牡丹亭》中对具有特定汉文化词,及典故的处理为例,分析并思考了英译汉文化词,及典故的策略,以期达到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之目的。

一、“意译”也能“传神达意”

对于含有丰富文化的历史名言、故事、人物、典故和特殊意义的专有词语,传统的做法是借助脚注。或用最为简练的语言,直接在译文中嵌进阐释性文字,或用音译,或用字面直译形式直接投射到异域文化空间。典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形象,体现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意译即译文的内容与原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但要以原文形式为标准,译文表达形式另辟蹊径。意译是译者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以便沟通两者的主要翻译原则。我们且从以下译文来探索其“传神达意”在汪榕培教授翻译中的体现。

例1,原文: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第十出)汪先生的译文是:

These lovely ladies and talented scholars started with furtive dating but ended in happy reunion.[1](汪榕培译,《牡丹亭》,102)

“才子佳人”为古人戏曲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用来比喻爱情。译文进行了意译处理,“These lovely ladies and talented scholars”,既能保留汉文化的意义,又不丧失原文含义,并能使读者明了,易懂。原文中的“前以密约偷期”,译者英译为“furtive dating”。英语“furtive”是神神密密、鬼鬼祟祟的意思,能给读者“密约偷期”的感觉,正符合原句的内涵。这也正暗示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是以“密约偷期”开始的。此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也强化了杜丽娘思念情人之苦。“得成秦晋”意思是得成夫妇。春秋时代,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后世称联姻为秦晋之好。译文是“in happy reunion”。《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3)查到了“reunion”的释文是“the state of being brought together again after a period of being separated”,汉语为“重聚”。如果从达意角度考虑,改为“marriage”应该更好。

二、“音译”折射“异国风味”

在英译文化词语及典故时,用音译形式直接投射到异域文化空间,“不仅可以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而且可以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丰富我们的语言”。[3]中国文化典籍的许多文化词语的英译便能迎刃而解。译者采用音译的翻译技巧,充当了文化使者,减少了文化损失,弘扬并传播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例2,原文:著了,敢谁书馆中吊下幅小嫦娥,俜停倭妥。是嫦娥,一发该顶戴了。问嫦娥折桂人有我?(第二十六出)

汪先生的译文是:

This must be the portrait of Chang E,

A fairy lady dwelling in the moon.

If it’s Chang E,I’ll pay more homage to her.

I’d like to ask Chang E

Whether I should break the bough for her?

Who on earth could look like this?(汪榕培,318)

在这段唱词中仅嫦娥二字便出现了三次,汪先生的译文为“…Chang E,A fairy lady dwelling in the moon.”。观世音,佛教菩萨之一,佛教徒认为是救苦救难之神。也叫关自在,观音大士。俗称观音,译文为“Bodhisattva Guanyin”。这种音译增词的译法既使译文保留了汉文化的特点,又使英语读者易懂。音译增词的翻译方法充分地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嫦娥是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之上的仙女,多以美女相称。“嫦娥奔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汪先生采用音译,使译文传达了原文的“神”,也达到了原文的“意”。译者更恰到好处地充分传达了原作的“异国风味”。

三、“直译”保存“原语形象与色彩”

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亦即以原文形式为标准,依样画葫芦的直译。直译有利于保存原语的形象与色彩,起到“传真文化”的功能,也有利于丰富译语的表现力。在表达时直接投射可以灵活运用,适当加以弥补手段,如直译加注。

例3,原文: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放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第十出)

汪先生的译文是:

My Beauty is concealed in the hall,

But it’ll make fish delve and birds fall

And outshine blooms,the moon and all.

(汪榕培,99)

此出唱词中用来形容杜丽娘有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汪先生采用直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而且从深层结构来说,读者也能体会出杜丽娘的美貌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月亮见了躲藏起来,花儿见了感到羞愧。直译的最重要之处,便在于它能够“传真文化”,使中西两文化中不相同的地方传达出来。读者往往可以从直译的译文中惊奇的发现,在表达同一思想时,中外两文化的人使用的语言结构或修辞形式竟迥然不同,直译译文对读者来说具有新鲜感。例如“沉鱼落雁”是动+名结构,而译文为“make fish delve and birds fall”,是名+动结构。这样此处对典故的直译不仅保存了原语的形象与色彩,而且也利于丰富译语的表现力。并且“hall,fall,all”压韵。译文的音美效果为译文锦上添花,恰到好处的取舍使译文“神”,与“意”珠壁联合。诗文中引用的典故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典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形象。体现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为了正确理解并译出典故的喻意,形象或联想意义,首先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此处的译文用译语将其意义内容和神情恰当地传达给读者。即做到了“传神达意”,也传真了文化内涵。译者能够传真文化,真正成为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

例4,原文:[啼莺序]他青梅在手诗细哦,逗春心一点蹉跎。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第二十六出)

“画饼充饥”原喻有名无实,见《传灯录》。这里有聊以画像自慰的意思。“望梅止渴”比喻可望不可即。曹操行军,路上没水。他说到前面大梅林去,可以吃梅子解渴。士兵听了,口水也流出来了。见《世说新语》。这里指杜丽娘题诗“不在梅边在柳边”所表示的对爱情的徒然渴望。

汪先生的译文是:

Green plums in hand,she sings her verse,

Disturbing my quiet universe.

I seem to draw a cake to ease my greed;

She seems to look at plums to quench her need.(汪榕培P320)

译文“ease my greed”,“quench her need”充分表达了可望不可即的深刻内涵。并且“greed,need”压韵。译文的音美效果为译文锦上添花。原文中“饼,梅”分别译成“a cake,plums”。二者意象鲜明,饼充饥,梅止渴。但汪先生舍弃了“饥,渴”,恰到好处的取舍使译文“神”,与“意”珠壁联合。诗文中引用的典故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典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形象。体现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为了正确理解并译出典故的喻意,形象或联想意义,首先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此处的译文用译语将其意义内容和神情恰当地传达给读者。即做到了“传神达意”,也传真了文化内涵。译者能够传真文化,真正成为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

四、结语

直译,意译,音译各有千秋,译者依据审美,读者的需求应该采用不拘一格,灵活巧用的方法。笔者读完《牡丹亭》译本之后,内心有一个愿望,如果汪先生的译文采用尾注(endnote),把所有典故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放在译文后,这样即使读者更好的了了相关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传奇故事,也使中国典故成语和传奇人物故事传播到国外,并且在外国可以家喻户晓。不管是“传神达意”,“传真文化”,其中心要点都是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反映原作的风貌。各种翻译理论原则应该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

[1]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榕培译,《牡丹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孙致礼,山东外语教学(J),2001第1期.

[4]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汪先生音译牡丹亭
停车挡道影响他人出行,要负法律责任吗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寻踪汪曾祺
汪曾祺:老头很“抠”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读《牡丹亭》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