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及创新初探

2012-04-12邢启敏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民马克思主义政治

邢启敏 赵 凯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20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其后,阿尔蒙德又与其他学者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及理论框架解做了阐释,形成当代较有影响的比较政治学流派。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1]我国学者杨光斌认为,政治文化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目前政治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谐的政治文化建设势在必然。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阶段及演进特点,提出我们自己对于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革命型政治文化。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表现为革命型政治心理为主导的政治文化。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者向社会主义建设领导者的转型。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党的执政意识还停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上,这表现为革命型政治文化。这种革命型政治文化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新中国建国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这时期主要是以“社会革命”、“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的方式来实现。二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一时期表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革命型政治心理被错误引导,最终走向极端,使得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严重受挫。

(二)执政型政治文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期,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表为执政型政治文化。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指导方针重新确立,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和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地位的凸显。其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持久和深远的举措。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从执政党的执政意识到个体群众的政治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这一时期是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期,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公民意识。

(三)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相结合的政治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治文化多元发展阶段。21世纪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实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正式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完全转型,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为民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策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就是为民执政理念。其目标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特点

(一)政治文化发展的同质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在国家制度层面,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政策,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人民群众亦对国家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形成了稳定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改革开放三十年虽说产生了较多元的本土政治文化,西方政治学说在中国也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逐渐发挥影响,然而中国主流的政治文化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治文化。这种同质性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统一了整个政治体系的文化。

(二)政治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党执政理念的转变,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政治民主的广泛推行等因素使得这种开放性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大胆地与亚政治文化、异质的政治文化碰撞和沟通,并努力汲取他们的一切精华。但是,这种开放性又是有条件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形下,广泛利用一切外来的和传统的文化。这也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的首要条件。

(三)政治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公民政治文化自觉性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摆脱客体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较独立的主体政治心理,从而主动的参与政治。政治文化的自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政治文化发展,自觉导致的是政治文化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自觉发生区域主要是基层自治区域。随着公民对基层民主游戏规则的不断操练和政府对基层民主的引导,基层自治中的许多价值逐步被人们接受,并转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则,公民政治心理亦日益走向成熟,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文化的理性发展。

(四)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特征凸显。政治文化的结构性指的是其文化的结构性,当前我国政治文化的这种结构性呈现为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轴心的政治文化和其他亚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中心式的多元政治文化发展。这个中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治文化为中心,多元除了指主流的政治文化,还有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西方外来政治文化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改革开放中新生的公民政治文化。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基础,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建国以来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下的政治文化发展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这个统一的思想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人为本”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既肯定人的主体性,又重视社会的充分发展。这一指导思想要求党在执政中遵循民主精神及其程序,寓执政于服务中,使公民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切身体会到具体利益和实惠,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做到寓执政于法治中,坚持法治与合理性的结合。各级党组织在执政中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依法执政,同时又能包容地区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或风俗习惯。总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只有具体到实践中,公民才能切实体会到这一思想的精髓,才能培养公民主人翁精神、对民主价值的认同,对法律尊严的维护。而且公民也从执政者的言行中感悟到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的价值追求,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

(二)以政治体制的改革引导公民参与政治。在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公民的政治心理也会随之改变。政治体制的改革确立不同于以往的制度规则,这将改变人们参与政治的行为和观念,这也就在政治文化上体现了出来。因而,政治制度的改革对于当前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政治制度改革涉及诸多领域:“一国两制”、经济特区的设立、基层自治改革、协商民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等。而与公民有着切身利益的当属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建设。中国基层民主是中国参与型民主政治文化的主要生长点。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村民自治模式普遍得到推广,参与型民主政治文化也在村民自治中生成并得到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产生后并不会因为基层自治制度的不完善而受到阻碍,反而成为解决基层自治中存在问题的强大动力。这种互动关系已经被广大农村、社区的自治实践所证明。公民在此所获得的是民主政治的培训,视民主为他们参与政治的主要价值。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来讲,基层自治带来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将是一个巨大的生长点。因而,对于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将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获得不断发展的源泉。

(三)以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充实现代政治文化。连续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心理、政治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在发展中常与其它文化融为一体,导致界限难分,而正是在这种糅合的状态中又不断的汲取其他元素得以发展,这种连续性在当代表现为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性的追求。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宝贵源泉。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到积极扬弃。如,传统专制统治下产生的“治民”、“用民”甚至“愚民”必须加以抛弃,而汲取传统文化中与“以人为本”思想相符合的“民本”思想内核;传统政治文化中“和”、“合”、“同”思想对于协调和整合社会利益,解决各种矛盾与冲突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政治文化从始至终强调的“内圣外王”对于“任人唯贤”用人机制的建设以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战略仍然具有很高的正价值。[3]总之,在借鉴吸收传统政治文化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之相结合,这既是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又是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渊源。

(四)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进政治文化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与大多数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一样,中国在面临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还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对建国以来的政治文化发展模式的挑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普遍发展使得产生于中国基层自治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公民政治效能感的空前提高以及参与规模的急剧增加”,“互联网参与的特征使得直接式政治参与得以回归。”[4]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必须满足技术革命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迎合技术革命的特征来推进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参与主体平等、参与空间自由、参与成本低廉、参与身份隐蔽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推行“以人为本”和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些优势将激发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公民的政治协商意识和民主意识,培育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塑造公民独立的政治人格,从而培育良性的网络公民社会。对于执政党与政府就应该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诸种知识分子的网络舆论引导,打造健康的网络公共精神,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公民共享网络带来的权利平等,扩展网络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所具有的特征,论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途径。总之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的政治文化的构建势不可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生成的本土政治文化,又需要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有利于自身建设的异质文化,它是一个从混合文化向着单一文化过渡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p29.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68.

[3]陈华森,鄢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6卷第5期.

[4]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1月.

猜你喜欢

公民马克思主义政治
论公民美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