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执政责任:实现苏州增总量、优质量、分公平的有机统一

2012-04-02田芝健

东吴学术 2012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建设发展

田芝健

苏州研究

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执政责任:实现苏州增总量、优质量、分公平的有机统一

田芝健

苏州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取得区域化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果,必须努力实现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和优化生产力发展质量、公平正义地分好生产力发展成果的有机统一。这是执政党的执政责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增加生产力总量不懈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折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不动摇!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地分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忽悠,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不动摇!

一、着眼于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坚持增加生产力总量不懈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发展生产力是分配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总量,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不断发展生产力,解决公平问题才能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协调解决民生、民主、民乐三大基本问题。当代中国发展,面临三大基本问题,即民生、民主、民乐问题。在进一步探索解决这三大实际问题上,苏州理应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正视和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提高共同富裕的工作力度和实现程度,通过人民群众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和社会提供的保障体系,实现丰衣足食、体面生活。

解决民主问题,必须研究执政党如何更好地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老路和实际问题。只有树立和践行科学的政治发展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才能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科学发展的新优势。要以党内民主的发展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以党的执政体制改革带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以党内和谐带动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促进和保障社会自治,优化党的执政体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体制,促进人民国家依法治党、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提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在党的领导下,抓住执政体制改革这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正确处理党民关系、党国关系、府民关系和干群关系,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坚持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监、权为民增益,正确处理领导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监督权五种主要权力及其载体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国家权力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的研究,促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合成,优化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能,改进执政作风,提高制度供给、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的公正化水平,促进公共权力公开透明、廉价廉洁、高效公正运行,优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态,提高公共权力文明运行的法治化、科学化、优质化水平。

解决民乐问题,要求执政党更好地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1年第13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环境,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水平,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增强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中国人民能够持续地、有尊严地、有保障地生活,使人们感到“家在苏州”,能够安居乐业、心情舒畅。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舒适度、自豪感和幸福感,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拥护度和美誉度,也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增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处理好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生产力质量、公平地分好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关系,或者说处理好做大“蛋糕”、做优“蛋糕”、分好“蛋糕”的关系,根本上还在于要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富国之道。要进一步增强两大动力,即党持续执政为民的动力、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于民族自强的动力,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各阶层人民当家作主能力、中华民族自强能力三种能力的协调建设和共同提高。苏州必须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谋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后的发展问题,即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等问题,努力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型城市、自律型社会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在地方和基层执政实践中不断增强共产党执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协调性和聚合力。

二、凸显社会主义公正优越性,坚持分配好生产力发展成果不忽悠

生产力发展了,如何分配好生产力发展成果?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和保障人民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的优越性?增进分配领域和分配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尽可能分得公平正义,分者与领者以及众人相互之间才能实现和谐。这对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价值。

促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当代中国,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当代中国,总体上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促进共同富裕深层次问题的阶段,有效扭转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趋势的阶段,这个阶段,能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事关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为此,必须在深化分配改革方面有所创新,进一步创造条件,把按照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要求分配好生产力发展成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高全社会增进公平正义的能力和水平。当代中国,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是社会各阶层都认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正道。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共同富裕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方向,而已经成为党领导民众共同奋斗的实践进程。促进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必须切实正视和有效化解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和分配领域的新老矛盾和问题,努力把问题发现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无论是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还是具体的工作举措,有必要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的关系,致富能力强的与致富能力弱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致富成本低、难度小的与致富成本高、难度大的之间的关系,致富速度快与致富速度慢两者之间的关系,富裕程度高与富裕程度一般的人以及地区之间的关系。

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矛盾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正视这一矛盾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和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运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如何应对不同社会阶层政治热情和政治冷淡两种倾向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生态成本怎样更加实现公平分担?发展面临的生态风险如何进一步共同应对?各社会阶层群众对生态红利如何实现更加公平的分享?有必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深化细化苏州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高统筹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践都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觉醒、生态权益意识日益提高、生态消费需求不断增强,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不断增长。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人们的安全感正在经受诸如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挑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普遍的安全和生态需求、对更好地当家作主的政治期待,同社会生产及一些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之间的矛盾值得认真研究。这些矛盾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和程度呈现出多样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坚持做大做优分好相统一,推进科学发展不折腾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1年第13期。

把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做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生产力质量,做科学发展大“蛋糕”、做和谐发展好“蛋糕”上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环境中发展生产力,不能把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生产力质量、分配好生产力发展成果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胡锦涛指出,我们要继续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不断增加生产力总量、不断提高生产力质量,不断增进分配领域和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如果生产力总量得不到增加,或者总量虽然增加了,但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生产方式不科学,资源浪费大、能耗大、排污大,卫生质量不达标,这样的生产力总量即使大,老百姓也不会欢迎。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实现做大做优分好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理论,党探索形成了由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等构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路线,党探索形成了由经济建设纲领、政治建设纲领、文化建设纲领、社会建设纲领和生态文明建设纲领等组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路线纲领为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生产力质量、提升生产力发展成果公平分配水平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科学发展的“蛋糕”,做得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越快越好。科学地分“蛋糕”,公平地分好“蛋糕”,这样的社会,人们才能持续积极地做“蛋糕”,和谐地分享“蛋糕”。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政权组织,要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助民作主、造福人民。具体到苏州地区,在处理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生产力质量、提升生产力发展成果公平分配水平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同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同促进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统筹解决民生、民主、民乐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动员和组织人民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生产力质量、提升生产力发展成果公平分配水平上的优势,加强对制度运作体制的顶层设计,促进全体人民富裕安康、当家作主、快乐幸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5BKS010)、“二一一”重点学科建设课题之子课题“和谐社会视域中苏南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田芝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廉政建设与行政效能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研究员,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生产力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