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家传统体育伦理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2012-03-31郝红军

关键词:儒家伦理传统

郝红军

论儒家传统体育伦理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郝红军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作为中华传统伦理中关于体育伦理方面的主体组成部分,本身是一个熔铸各族人民思维和实践成果的复合型体育伦理思想。面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儒家传统体育伦理正和整个儒家文化体系处在一个自我改造与创新时期,在不断发展中吸取当代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内容,蕴涵着一些普遍化的伦理智慧和道德精神。今天我们将其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德育框架建构的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学校体育课堂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优良品性,陶冶其高尚情操,树立其完美人格,使其健康成长为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大学生;德育;现实价值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是各族人民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历经几千年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以汉族传统体育伦理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伦理而沿袭下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体育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内含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多样的运动形式、各式的民俗习惯和风格等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并成为了各个民族世代不断延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脉系。

众人皆知,在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儒学是一种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体系,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进行自我改造与创新。儒家传统体育伦理作为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与创新,在发展中吸取当代社会的新思想和新内容,蕴涵着一些普遍化的伦理智慧和道德精神。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整个国民教育需要民族精神作食粮,大学生德育更需要民族精神作支撑。联系当今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发掘儒家传统体育伦理中的优秀遗产,将其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用以启迪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于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优良品性,陶冶他们的高尚倩操,树立其完美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其重大现实价值。

一、“仁义谦让”与大学生崇高的道德观

儒家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曰:“仁者人也”,就是说仁心是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其核心则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其原则,“孝悌”则为仁之基础,并将智、仁、勇三者并举,宣扬忠、信、恕、义、恭、宽、敏、惠等。如孔子提出的“主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氾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11-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2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86“樊迟问仁,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119等等。在孔子看来,智、勇和仁一样,也属于道德范畴,是人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孝悌忠信”、“五伦”、“仁义礼智”的道德序列。儒家的这种道德思想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传统体育之中,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礼射,孔子认为射艺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人的品德的好坏,“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又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2]又如中国武术“崇德尚武”,从秦汉武术的多样化发展到宋明武术的非军事化功能的利用,再到清代武术体育化的发展,始终笼罩着浓重的伦理道德的光环,折射出“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称”,“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的崇高精神[3],正像李白《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反映出古代侠义之士具有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境界。不但如此,习武人还注重尊师重道、恭敬谦让、师承严格、身心双修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和规范经过历史的梳理,文化的积淀,不断完善、充实,使习武人形成仁义谦让的优良传统。中国这种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体育中仁义谦让德性的培养,促使青年大学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体现出人成其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了青年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社会道德的进步,并对我们今天整个良好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中庸和谐”与大学生科学的发展观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尚中贵和”精神,可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中和意识,自觉运用和谐之道,协调各种矛盾,理顺各方关系,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庸》首篇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4]17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89明确认为,“中”是天下人的正道,“庸”是天下人的定理,“和”是天下人的原则,只有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生长发育,一切都合乎自然法则。这种“尚中贵和”的精神理念曾被孔子运用到教育领域,他在西周官学中的“六艺”教育内容,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60。“游于艺”就包含体育方面的内容,通过“游于艺”而愉悦身心、调理情感、强身健体,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孔子还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完善发展的人的特征,“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1]127“成人”不但有智慧,不贪欲,而且有武勇,有技艺,通礼乐,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历史赋予的重托,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自觉继承与弘扬“尚中贵和”精神,学会运用中和之道,处理好自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关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见利思义”与大学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儒家传统体育伦理“见利思义”精神,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自觉抵制金钱拜金主义的侵蚀,树立科学价值观。“见利思义”一语,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127其旨在劝诫人们做到“以义制利”,或曰“以道制欲”,才能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这里孔子进一步把义与勇也紧紧联系起来,指出:“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165。何谓“义”,即思想行为合乎一定的准则,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1]295。结合现时代发展的要求,这种传统体育文化所蕴涵的道德精神,对于启发引导当代大学生也有重要价值。首先,教育青年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做到先义后利。因为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之中,个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相应利益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总体需求之中。因此,要满足个人需要,就必须首先尊重他人和集体的需要为前提,做到先义后利;否则,个人需要就无法满足。其次,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为义舍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可能获取利益的途径不相一致,有时还可能出现相冲突的现象。因此,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倡义导利,为义舍利。最后,对待集体,要做到义利统一,终生取义。个人利益的正确驱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以集体、社会利益为重,提倡先公后私和无私奉献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高潮时期,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要求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更加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要做到见利思义,符合道义的就取,不符合道义的就舍,是自己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不失人格的人。

四、“智勇报国”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的人生观

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孔子指出“知者利仁”[1]33,“仁者,必有勇”[1]124智勇相依相存,“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天下其孰能当之。”“智勇贵兼全、弓马便捷,所向无敌,勇也。计算深远,无所遗失,智也。智勇而后可以建功业。”[5]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以文治国、以武安邦作为杰出人物的标准,并有不胜枚举的武林志士投身到安邦定国的事业中去,像岳飞、俞大酞、郑成功等,强烈的现实态度和实用理性精神驱使他们去“安百姓”,去“杀富济贫,匡扶正义”,欲管尽人间不平之事。以少林派为例,万籁声著《武术汇宗》专节《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中“十愿”是“一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二愿学此本领,抑强扶弱!……十愿学此本领,传授贤徒!”[6],而这种“保国安民、抑强扶弱”等规条饱含着武林人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历史发展到今天,智勇报国——这种儒家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本身就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尤其是悠久的中国武德文化,是当代学生素质和社会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今天我国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所强调的内容:“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要教育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岗位,立足本职,为国家多做贡献。”[7]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吸收儒家的“天下为公”以及对国家尽忠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新一代。

[1]郭庆财译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232-234.

[3]司马迁.史记[M].西安,西安旅游出版社,2002:173.

[4]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5]朱少华.中华武德名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186-187.

[6]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08.

[7]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5833/65839/66928/4514382.html.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G64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001-6201(2012)05-0258-02

2012-03-20

河南省软科学2011年度基金项目(112400450417)。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儒家伦理传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