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2-03-31于春英

关键词:水灾冲刷东北地区

于春英,赵 毅

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于春英1,2,赵 毅3

水灾是清代东北地区发生最频繁的灾种。清代东北地区水灾流布范围广,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农田被淹,土地荒芜;农作物收成减少,粮食歉收;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劳动力缺失等,均为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农业生产产生的重大影响。

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农业生产

(一)农田被淹,土地荒芜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生产农产品的基础和主要因素。水灾对农田的破坏,主要是淹没农田,引起土地荒芜乃至荒废。如1888(光绪十四年)年奉天省特大水灾,“全省农田成灾面积360万亩”[7]。1901(光绪二十七年)年,“呼兰厅所属巴彦苏苏北牌被灾地二万一千一百八十三余垧,东阿力罕段被灾地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余垧,东拉三太段被灾地六千二百一十九余垧”[8]291。1909(宣统元年)年,吉林大水,呼兰府属西乡各屯,因夏秋之间,河水泛溢,“淹没田禾四百余晌”,肇州厅“被淹地亩一千七百四十三晌”,巴彦州“水淹地一万六百九十七晌”[1]160。1910(宣统二年)年,呼兰府夏秋之交大水,呼兰河、少棱河、大小木兰达河、松花江同时并涨,呼兰滨河滨江之地淹没六千余垧,巴彦滨江之地淹没三千余垧,滨河之地淹没七千余垧,兰西滨河之地亦多淹没[8]293。1910年奉天水灾,“新民府治以北至后营子,南至南窑,东至大东地,西至大坝及小堡子,城乡周围四十余里全被水淹,计被淹地亩一万七千余亩”[1]160。1911年东三省特大水灾,黑龙江省“田禾物产均各损伤,统计各属被淹地亩三十万余晌”[1]163。

农田大面积被淹没,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民纷纷逃亡,造成土地荒芜,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如光绪二十七年,“呼兰厅之所属大小木兰达自春且秋迭遭水灾,颗粒无收,民户逃亡殆尽”[8]292,无人耕种,造成土地荒芜。同时,农田被淹也造成水土流失,土地不能再耕种,“洪水对土质的破坏,含沙泥水所过之处,地面尽为沙碛,寸草不生,如同沙漠,使得田地长期不能耕作”[9]172。如1909年,吉林水灾,“受灾最重之区,非徒田庐、财物漂刷无遗,而地土为急水所冲,遍野砂砾,额赫穆、新开河、蛟河一带尤皆显露石骨,寸土不留”,“不特田庐、牲畜漂没无遗,而土为水冲,石骨显露,可耕之地尽变石田,哀此流亡永无生业之可望”[1]159。

因此,“历来灾荒,不但使农地在灾时不能利用,而且每经一度巨灾之后,荒地面积势必增加,没有开垦的土地,固无开发的可能,就是已经耕种的熟地,也只得任其荒芜”[9]172。

(二)农作物收成减少,粮食歉收

清代东北地区是重要的产粮区,每次大水灾爆发,沿江沿河地带的农作物都要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如1888(光绪十四)年,奉天省特大水灾,造成农业歉收,农作物收成减少,“本年旗圈官庄田禾,蒲家井等十六屯,春旱秋涝,加以河水涨发,均被浸淹,计收成将及三分查勘属实,其余收成将及六分”[1]117。“齐齐哈尔、茂兴、墨尔根等二十七站,……入秋以后,霖雨仍复连绵,替安和被淹,轻重不一,通计齐齐哈尔收成仅只二分。其特木得黑等十站,收成亦只二分。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三城,……入秋亦苦霪雨,江河泛涨,洼田间被水淹,……收成只有一分。”[1]1181909年,“吉林省去岁六月间大雨倾盆,江河都涨,沿江上下被灾尤重,统计吉林全省大田收成五分余”[1]158。“海伦、安达各府厅州县所属民田收成均有五分、六分、七分、八分不等,其余大赉厅所属富庶等九牌民佃地亩,收成仅二分、三分。嫩江府属全境夏旱秋涝,收成仅三、四分不等。”[1]1601910年,“吉林本年……所种二麦多被浸淹,核计收成分数仅及三四分不等。通省均约计六分有余”[1]163。经济作物的生产也受到影响,黄烟减产。1888年,“吉林上年黄烟自六月初旬至八月底连日阴雨,不得晴晒,致将烟叶斑乱。靠近江河烟地,又因水涨被淹,尽成泥淤。其沿江所运木植,又值江水暴涨,多被冲漂”[1]117。农作物减产,造成粮食歉收,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水利设施遭到破坏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兴废对农业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堤坝,每次特大水灾,或连续几年的频繁水灾都会造成堤坝被冲毁。如1888(光绪十四)年,奉天省发生特大水灾,“通化县江水陡涨,冲开堤坝,城内城外一片汪洋”[1]114。1909年大水灾,“辰方北岸冲刷三空,凑长十四丈,桩笆无存,宽二三尺,深五六尺不等。南岸冲刷一空,长一丈五尺,宽一二尺,深四五尺。巳方南岸首桩笆槽朽欹落,土石沉陷,长十七丈,宽二三丈,深四五尺不等。申方南岸长四十七丈,北岸长四十五丈,桩笆全行槽朽歪欹倒落,沙石沉陷。又验得龙头石路下东护堤桩笆冲刷一空,凑长十四丈五尺,宽二三尺,深六七尺不等。”[1]1571910年大水灾,据东三省总督锡良奏报:“查勘得辰方南岸沉落长一丈五尺,深五六尺,宽三四尺不等,北岸冲刷凑长三十丈,深五六尺,宽二三尺不等。巳方南岸土石沉陷冲刷长三十丈,深六七尺,宽三四尺不等,巳方北岸冲刷凑长二十六丈,深六七尺,宽二三尺不等。午方南岸冲开决口长十二丈,宽八九尺,深六七尺不等,午方北岸冲刷凑长二丈,深五六尺,宽二三尺不等,水势南下直入苏子河,将顺水坝冲刷长十二丈五尺,车道冲开南北宽九丈五尺,深四五尺至二三尺不等。又勘得龙头石路下东护堤桩笆冲刷凑长二十八丈五尺,宽三四尺,深六七尺不等。石路西护堤桩笆冲刷长八丈,深四五尺,宽三四尺不等。石桥下两旁桩笆歪斜不整,前修板桥皆以槽朽不能行屡。所有辰巳午各方冲刷处所,桩笆均已槽朽无存。”[1]161

水利设施被冲毁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长时间连续性的频繁水灾导致水利设施无法迅速修缮,进一步加剧了灾情,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劳动力缺失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根本动力,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力。劳动力的多寡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次特大水灾都会造成人口减少,劳动力缺失。水灾造成的人口减少,一是大水直接吞没人口。如“乾隆十五年八月,松花江水泛滥,呼兰城被灾户136户”[8]287。1888年光绪十四年,奉天省发生特大水灾,“浑河暴涨,贯注五里河,泛滥出槽,顿高二三丈,宽约数里。两岸田禾、庐舍俱被冲淹。居民……呼号之声,惨不忍闻。人口、牲畜、木植、器皿顺流漂下,不计其数”[1]114,“全省灾民85万人,淹死785人”[7]。1909年,“肇州厅属境和平安乐四牌,灾民七十六户。巴彦州灾民一千一百零二户”[1]160。1911年东三省特大水灾,黑龙江省“淹毙人口二百数十名,灾民一十五万余口”[1]167。二是水灾带来的饥饿和瘟疫直接降低了劳动力素质,引发很多人饿死、冻死、病死,导致人口急剧减少。灾后米薪短缺,大批灾民无以为食,只好流离乞讨,巷无炊烟,饿殍载道,“人相食”的惨剧时有发生,加之灾民们失去居住环境,缺乏起码的御寒空间,“寝厨既圮,衣物无余,冻馁无依,号寒啼饥”,冻饿交加加剧了灾民的死亡。水灾发生后,引发病疫流行,也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如宣统二年夏秋之交,松花江大水,“十一月,大疫,呼兰府疫毙者6 427人,巴彦州1 260人,兰西228人,木兰98人”[8]294。三是水灾后,民众流离失所,大批逃亡,造成人口减少。由于水灾往往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小农难以抵御的,所以每逢水灾,粮食减产或绝收,造成严重饥荒,灾民为求得生存,纷纷外出逃荒,造成人口减少。如1888年,“奉省上年秋水为灾,漂没田庐,损伤人口,……加以连年饥馑之后,素乏盖藏,沿河一带小民荡析离居,尤形狼狈”[1]112。

综上所述,清代东北地区频繁的水灾给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进而导致土地荒芜,“灾后农村人口锐减,劳力缺乏,人力不足而至土地荒芜”。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救灾恤民,恢复生产,但多流于形式,赈灾不力,实效可怜,加之小农社会人们的抗灾减灾能力薄弱,所以“人相食”,“万民饥流”不断发生,人口和耕地面积大大减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1]水利电力部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Z]//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

[2]王静爱,方伟华,徐霞.中国清代中后期(1776—1911)水灾受灾比动态变化及风险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1998(4).

[3]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0.

[4]谢永刚.水灾害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3.

[5]陈振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第一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6]陈文科,等.农业灾害经济学原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77-78.

[7]葫芦岛市水利局.历史上的水旱灾害[EB/OL].葫芦岛市水利局网,http://lu.hld.gov.cn.2007-07-16..

[8]黄维翰.呼兰府志[M].民国4年.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4:291.

[9]邓拓.中国救荒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K248

]A

1001-6201(2012)05-0246-03

2012-02-20

[责任编辑:赵 红]

水灾是东北地区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有清一代(1644—1911年),东北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511次[1]8,居清代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最前列。当时的水灾不论在大江大河流域还是在平原山区都有发生,给农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统计,就水灾所波及的府厅州县次而言,清代东北地区水灾所波及的府厅州县次为747县次(包括相当于县一级的府、州、厅等)。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呈现出几方面的特点:1.水灾发生频繁。东北地区的水灾频次以嘉庆、道光、光绪、宣统四朝较为集中。其中光绪朝最多,共计305县次;其次是嘉庆、道光两朝,分别为121县次;再次是宣统朝,共计102县次;乾隆、咸丰和同治朝水灾较少,乾隆朝共计有49县次,咸丰朝共计1县次,同治朝共计36县次。如果按所在流域、水系分类统计,其中:辽河流域294县次,辽西诸河51县次,辽东半岛诸河69县次,鸭绿江流域40县次,松花江流域258县次,图们江水系17县次,绥芬河水系2县次,黑龙江流域16县次。从水灾发生的年度上看,在1736—1911年的176年中,东北地区只有80年没有发生水患,其余年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其中,“10—19个县有18年发生水灾,20—29个县有5年发生水灾,30—39个县有2年发生水灾,50个县以上有1年发生水灾”[1]26-38。2.水灾波及的区域较广,水灾分布极不平衡。我们可以用“水灾受灾比”的理论来判断。所谓“水灾受灾比”是指在统计单元内,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受灾比的大小表明水灾范围的大小,是度量灾情程度的基础指标。虽然一次水灾不可能淹没全县,但水灾灾情却对整个县域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受灾比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县域经济受灾的程度[2]。根据此理论,在176年内,东北地区受灾县数占总县数的1/3以上。沿江、沿河流域,如辽河流域、辽西诸河、辽东半岛诸河、鸭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绥芬河流域、黑龙江流域各县水灾远远多于平原和山区,东北南部各县水灾远远多于东北北部。

由于水灾多发生于春、夏、秋三季,所以清代东北地区如此频繁的水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3]农业再生产主体结构也避免不了遭到自然灾害直接的损失和打击,使灾区的农业生产过程陷于瘫痪[4]。清代东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并且是个体经济的小农业”[5]。由于小农社会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很薄弱,所以一旦发生水旱灾害,都会对农业造成破坏,尤其是突发性的大水灾对农业的危害更大、破坏性更强,“不仅造成土地荒芜,农业基础设施毁坏,而且毁损庄稼,危害农业生物体”[6],严重破坏农业再生产过程,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猜你喜欢

水灾冲刷东北地区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对煤层冲刷带的研究与应用
气泡对点蚀状态管道冲刷腐蚀的数值模拟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