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2-03-29张永臣贾红玲郇海红卢承顶张春晓王文琴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白兔夹脊椎动脉

张永臣,贾红玲,郇海红,卢承顶,张春晓,王文琴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又称“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表现为以眩晕为主的症状。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已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项研究以CSA大兔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通过TCD检测CSA大兔模型治疗前后Vm、PI、RI的变化,探讨针刺对CS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针刺治疗CSA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健康新西兰白兔27只,体重2~2.5 kg,雌雄各半。由济南西岭角动物养殖繁育中心提供,合格证:SCXK(鲁)20090019。

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0.9%生理盐水(四力蜀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抑肽酶(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EDTA(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消炎痛-EDTA.Na2(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华佗牌1寸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经颅多普勒血流检测仪TCD-2020(德国EME公司)。

2 方法

2.1 CSA模型的制备

参照胡晓梅等人[1]制成CSA大兔模型的方法,将新西兰白兔同种异体血液从横突间注入到左侧颈夹肌、横突间肌与横突棘肌的肌内与肌间隙内,进针后回抽若针管内无血液、气体、组织液,则将异体血液注入。每周注射1次,4周后造模成功。

2.2 动物分组

将造模成功后的27只CSA大兔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3组,每组9只。具体分组方法如下[2]。

先将27只大兔依次编号为1~27,然后从随机数字表的第7行第1列开始向下取随机数字,用随机数字除以3,并将随机数字与余数依次标在受试对象编号下。见表1、2。

表1 动物分组示例1

表2 动物分组示例2

将上述余数为0的分入对照组,余数为1的分入项七针组,余数为2的分入颈夹脊穴组。按此规则的分配,结果如表3。

表3 动物分组示例3

上述3组中,对照组10例,项七针组8例,颈夹脊穴组9例,需从对照组中调出1例分给项七针组。按照随机数字表,继续向下查一位随机数字为97,将其除以对照组例数,余数为7,即将对照组中第7位编号为11的调入项七针组。最终分配结果如表4。

表4 动物分组示例4

2.3 针刺方法

项七针组针刺双侧的风池(寰椎翼前缘直上方凹陷处),向后下方斜刺 0.5 ~0.8 cm[2];风府(枕骨顶嵴后方,枕寰关节背侧凹陷处)直刺 0.8 ~1 cm[3];天柱(颈夹肌两侧之凹陷处)直刺0.8~1 cm;完骨(颈突后方凹陷处)直刺0.8~1 cm。

颈夹脊穴组取双侧颈部4~6夹脊穴(脊柱正中旁开0.3~0.5 cm)直刺 0.8~1 cm。常规消毒后针刺,均匀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天针刺1次。

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只给予固定,不予针刺。各组均连续治疗12天。

2.4 TCD 检测方法

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针刺第6天、针刺第12天给CSA大兔模型行TCD检测,具体操作如下:将新西兰白兔枕颈部的毛剪去,暴露枕颈部,在枕颈部涂上医用超声耦合剂,然后将TCD探头分别放在新西兰白兔枕部枕外隆凸后方和颈椎侧面,探头与血流方向呈30 ~40°,聚焦深度为 30 ~50 mm[4],分别检测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Vm、PI、RI,观察针刺治疗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3 结果

3.1 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RVA血流参数变化

新西兰白兔造模后对右侧椎动脉Vm的改变与造模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I、RI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表5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RVA血流参数变化(±s)

表5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RVA血流参数变化(±s)

注:与造模前比较,*P <0.01。

检测时间 n Vm(cm/s)PI RI造模前27 18.94 ±4.74 0.67 ±0.16 1.22 ±0.43造模后 27 16.56 ±4.78*0.67 ±0.16 1.23 ±0.44

3.2 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LVA、BA血流参数变化

新西兰白兔造模后对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参数的改变与造模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6、表 7。

表6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LVA血流参数变化(±s)

表6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LVA血流参数变化(±s)

注:与造模前比较,*P <0.01。

检测时间 n Vm(cm/s)PI RI造模前27 18.57 ±3.45 0.69 ±0.33 1.10 ±0.31造模后 27 12.87 ±3.07* 1.14 ±0.17* 1.58 ±0.31*

表7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BA血流参数变化(±s)

表7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造模前后BA血流参数变化(±s)

注:与造模前比较,*P <0.01。

检测时间 n Vm(cm/s)PI RI造模前27 24.08 ±4.27 0.82 ±0.24 1.22 ±0.38造模后 27 14.61 ±3.47* 1.32 ±0.27* 1.92 ±0.35*

3.3 各组右侧椎动脉治疗前、后血流参数的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夹脊穴组和项七针组治疗第6天、第12天对Vm的改变与造模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P<0.05)。见表8。

表8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治疗前后RVA血流参数变化(±s)

表8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治疗前后RVA血流参数变化(±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与颈夹脊穴组比较,■P <0.05。

0.68 ±0.13 1.05 ±0.29组别 n 检测时间 Vm(cm/s)14.33 ±4.53 0.68 ±0.1 1.12 ±0.29 9 治疗第6 天 14.24 ±4.65 0.66 ±0.17 1.10 ±0.33 9 治疗第12 天 14.32 ±4.68 0.66 ±0.17 1.09 ±0.35颈夹脊穴组 9 造模后 16.13±4.75 0.70±0.19 1.00±0.33 9 治疗第6 天 18.51 ±4.74 0.69 ±0.18 1.02 ±0.31 9 治疗第12 天 18.58 ±4.25* 0.69 ±0.20 0.98 ±0.30项七针组 9 造模后 15.11±5.15 0.64±0.14 1.10±0.24 9 治疗第6 天 18.94 ±5.05* 0.66 ±0.14 1.10 ±0.28 9 治疗第12 天 22.76 ±3.89●■PI RI对照组 9 造模后

3.4 各组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前、后血流参数的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夹脊穴组和项七针组治疗第6天、第12天与造模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P<0.05)。见表9、表10。

表9 TCD检测大兔治疗前后LVA血流参数变化(±s)

表9 TCD检测大兔治疗前后LVA血流参数变化(±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与颈夹脊穴组比较,■P <0.05。

12.44 ±3.11 1.07 ±0.17 1.54 ±0.29 9 治疗第6天 13.12±2.58 1.07±0.18 1.54 ±0.28 9 治疗第12 天 14.00±2.66 1.05±0.20 1.53 ±0.26颈夹脊穴组 9 造模后 12.98±3.31 1.15±0.20 1.62±0.33 9 治疗第6天 15.74±2.67 0.88±0.19 1.28 ±0.35 9 治疗第12 天 17.93±2.53* 0.77±0.22● 1.18 ±0.39*项七针组 9 造模后 12.52±2.72 1.20±0.14 1.59±0.34 9 治疗第6天 16.42±3.10* 0.88±0.14* 1.22 ±0.33*9 治疗第12 天 20.93±3.72●■0.60 ±0.11●■ 0.84±0.37 PI RI对照组 9 造模后组别 n 检测时间 Vm(cm/s)●■

表10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治疗前后BA血流参数变化(±s)

表10 TCD检测新西兰白兔治疗前后BA血流参数变化(±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与颈夹脊穴组比较,■P <0.05。

?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各种外在的刺激因素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从而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5]。经颅多普勒能有效反应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对判断脑干、小脑和大脑后部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已作为治疗CSA效果评价的可靠指标[6]。

本实验采用胡晓梅等人[1]的造模方法,通过TCD观测到CSA大兔模型在针刺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量较针刺治疗前增加(P<0.05),左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减小(P<0.05),且针刺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针刺效果。说明了针刺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状态,改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受压情况,扩张血管内径,增强血管弹性,增加颈部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缓解脑缺血症状。其中项七针组的效果要优于颈部夹脊穴,为针刺治疗CSA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颈夹脊穴位于项部椎动脉附近,针刺颈夹脊穴可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提高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项七针亦位于头后部,风府为督脉的经穴,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风池、完骨为足少阳胆经穴,三条经脉循行经过颈部椎动脉处,所以针刺项七针可改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消除局部瘀血造成的炎症、水肿,缓解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痉挛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量,较颈夹脊穴改善范围大。本实验显示项七针对改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较颈夹脊穴明显。

[1] 胡晓梅,郑重,杨松涛,等.采用瘀血阻络的方法建立新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J].四川中医,2005,23(12):19

[2] 史周华,张雪飞.中医药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6

[3] 张增敏.《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96-97

[4] 杨米雄,吴连国,马伟丰,等.家兔枕后急性炎症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2):20-25

[5] 谢文霞,杨建荣,陈勇,等.腹针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 ET-1、CGRP水平影响的研究[C]//第二届国际腹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2009:136

[6] Arnold C,Bourassa R,Langer T,et al.Doppler studies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a physical therapy screening protocol on vertebral artery blood flow[J].Man Ther,2004,9(1):13 -21

[7] 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38(1):62

猜你喜欢

白兔夹脊椎动脉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白兔眼睛红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