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经脉经络辨证概要

2012-03-29管遵惠管薇薇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阳明经颊车表里

管遵惠,管薇薇

(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2.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学医院——桑德斯医院骨科和体育医疗中心,美国盖因斯维尔)

1 经络辨证的定义

中医学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中医辨证方法主要有: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邪辨证等。诸法各具特点,运用各有侧重,但就学术渊源及理论内容而论,经络辨证是基础,脏腑辨证是核心,八纲辨证是纲纪。

针灸临床中,尤当重视经络辨证,临证诊疗宜以循经辨证为纲;病候辨证为纬;兼及奇经辨证及皮部、经筋等有关理论;并须与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而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的临床辨证方法。经络辨证的主要特点是: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去分析,归纳证候;结合脏腑等理论,推究病机,判断病变性质和正邪盛衰的状况。根据不同的经脉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来分析症状,辨证分经,这是经络辨证的基本方法。因此,熟悉各条经脉的循行,生理功能,是动、所生病候等规律,则是掌握经络辨证的基本功。正如《灵枢·经别》篇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2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脏象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观点,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是一门成熟较早的学术理论,它对中医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基本观点,如整体观点、能动观点、权衡观点等,乃是辨证论治最根本的理论根据,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反复的临床验证,无可辩驳地证明:经络学说不仅在学术理论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经络学说的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使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是继承与发展祖国医学遗产的需要,而且对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络系统就是以经脉、络脉为气血运行散布的径路,在体内同有关各脏腑连属,在体表与筋肉、皮肤等联系,内外通贯,纵横交叉,把人体内脏和肢体各部紧密连贯起来,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现将经络系统的内容,列表总结说明如表1。

表1 经络系统内容

3 十二经脉经络辨证提要

十二经脉经络辨证的内容,可概括为二部分:十二经循经辨证为纲,十二经病候辨证为纬。十二经脉循经辨证,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3.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是循经辨证施治的基本准则。如手阳明经脉“入下齿中,还出挟口”,故下牙痛取合谷;足厥阴肝经“布胁肋”,肝气横逆的胁痛则取章门。

同一症状发生于不同部位,可按经络循行路线而辨证。例如头痛,可以根据病位之不同,依据经脉循行分经论治。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环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頞颅”。故前面的头额痛归属阳明经头痛。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后头痛归属太阳经头痛。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头颞侧疼痛归属少阳经头痛。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交会于巅”。故巅顶头痛归属厥阴头痛。

病案:牙痛。赵某,男,32岁,经理,2005年8月16日初诊。牙痛2天。患者于3天前,饮酒吃羊肉过量,次日出现牙齿作疼,牙龈红热肿胀,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脉洪数,舌苔黄。经络辨证:《灵枢·经脉》篇: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由于过食辛辣厚味,胃肠郁热,湿热蕴蒸,循经上攻牙龈,故牙龈红肿胀痛。阳明热盛,伤津劫液,故脉洪数,苔黄,口渴,口臭,便秘。证属:胃火炽盛,循经上扰。病位:手阳明,足阳明经。诊断:牙痛。治则:清热泻火、活血通络。治疗:处方:合谷、内庭、下关、颊车。合谷持续捻转泻法1 min,下关、颊车、内庭均泻法;针后牙疼立止,针治2次后,牙疼消失,牙龈红肿消退,大便通畅。

按:合谷泻气清热,内庭清降胃火,下关、颊车活血通络;疏调阳明经气,泄气血之壅滞。气有余便是火,泻气即泻火,热去火清,其痛自止。

3.2 本经自病,调其本经

《灵枢·终始》篇云:“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难经·六十九难》曰:“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即一经经气失调,还未波及他经时,只须取本经之穴调之即可。

病案: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孙某,女,32岁,干部,1996年5月16日初诊。左耳前及头颞部酸胀疼痛1月,张口及咀嚼时疼痛加重。查:左侧颞下颌关节区无红肿,左侧下关穴明显压痛,左头颞部太阳穴轻度压痛,颞颌关节轻度弹响,张口疼痛明显,牙及牙龈无急性炎症。脉浮紧,舌淡夹青,苔薄白。经络辨证:《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患者左耳前及头颞部酸胀疼痛,颞颌关节轻度弹响,张口疼痛明显,脉浮紧,舌淡夹青,苔薄白。证属:气血凝滞,脉络痹阻。病位:足阳明经。诊断:左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治则: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治疗:处方:下关、太阳、颊车、面三穴“齐刺法”,配取合谷、足三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电20 min,针后加灸15 min。经治2次后症状明显减轻,4次告愈。随访1年,疗效巩固。

按:《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取下关、太阳、颊车,循经取穴,面三穴齐刺法,配合谷、足三里行气活血、清利关节、疏经通络。

3.3 某经病症,表里经同治

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都有与它互为表里的经脉,手之三阴经与手之三阳经相表里,足之三阴经与足之三阳经相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按经脉循行次序,十二经脉具体的表里关系是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络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表里之间,关系至为密切,其联系途径,在体腔有属络关系;在四肢有脉气交接关系;加强体内深部联系者有经别之“出入离合”;加强外经脉气联系的又有“别络”之沟通。所以,本经有病,表里经同治,是循经辨证施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病案:胃脘痛。王某,男,52岁,干部。1998年10月8日初诊。胃脘疼痛、大便溏薄3年余。1周前,吃西瓜1块,胃胀满、疼痛加重,腹泻,泛吐清水,喜按喜暖,得热痛减,神疲肢软、手足不温,舌苔薄白、脉细弱。经络辨证:脾胃虚寒则运化迟缓,胃气阻滞,故胃脘疼痛;脾虚中寒,运化失司,故大便溏薄;水不得运化而上逆,泛吐清水;寒得温而散,按则气充,脉充气行,得热痛减;脾主四肢,脾阳不振则神疲肢软,手足不温;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虚寒之征象。证属:脾胃虚寒。病位:足太阴,足阳明经。诊断:胃脘痛。治则: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治疗:处方: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公孙。针刺补法,施以灸法。针灸24次,调治2月余,胃痛消失,大便正常,疾病渐愈。

按:足阳明胃经“下膈,属胃,络脾”,脾胃在病理上密切联系。取脾俞与章门,胃俞与中脘,属俞募配穴法,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足三里是胃经合穴,阴陵泉是脾经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三阴交为交会穴,公孙是脾经络穴,通任脉,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作用。

3.4 本经有病,兼调子母经

根据病变部位,先确定其病变所属经脉,在调其本经气血的基础上,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调其子母经,亦属循经辨证的范畴。兹举病例说明。

病案:乳痈(急性乳腺炎)。钟某,女,30岁,1959年8月2日初诊。产后8天,乳汁壅滞不下,右乳房上方肿胀疼痛,按之坚硬如鸡蛋大。壮热(T39.6℃),烦躁,面热焮红,大便二日未行,脉洪紧,舌质红,苔黄。经络辨证:患者乳汁壅滞,乳房肿胀疼痛,壮热烦躁,面热焮红,便秘,脉洪紧,舌质红,苔黄,证属:阳明热结,乳汁瘀阻;病位:足阳明经。诊断:乳痈(急性乳腺炎)。治则:清热散结、疏经通络。治疗:处方:厉兑(刺出血)、内庭、足三里(泻)、尺泽(泻)。针刺2次后,肿痛大减,身热亦退。又针治2次,并予中药外敷,乳汁得下,结块渐消,针治6次而愈。

按:《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阳明热结,经脉阻滞。《难经·六十九难》曰:“实者泻其子”,故泻胃经子穴厉兑及子经(肺经)子穴尺泽。因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厉兑为其井穴,井为脉气所出,故大泻放血,泻合穴足三里,以疏其流而清热源。尺泽为肺之合穴,泻尺泽有清气分、泄经满之效。内庭为足阳明之荥穴,《难经》云:“荥主身热”,故泻阳明热结以通络。

猜你喜欢

阳明经颊车表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常按5穴护牙齿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常按7穴不掉牙
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
曹永华
小穴位 大健康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