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技术对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支撑

2012-03-28秦书生

关键词:生产力绿色发展

石 峰, 秦书生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

传统生产方式是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源于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生产方式的改进。绿色生产力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绿色生产力是代表 21 世纪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在绿色生产力模式下的技术,是一种以实现社会、人、自然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已经成为绿色生产力的关键性要素,对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 绿色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绿色技术基础

1. 绿色生产力的内涵

关于绿色生产力,目前在学术界还缺少一个清晰的、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绿色生产力’不是色彩概念,而是社会概念;不是健康概念,而是生产力概念,生产方式概念,或者更进一步,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统一的复合概念;不是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范畴。”[1]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绿色生产力,是指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为载体,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致力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生产力。”[2]有的学者认为,绿色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整体进步和每个个体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成果”[3]。

笔者认为,绿色生产力是人们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影响自然,以适应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绿色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为核心价值的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力,既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绿色生产力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绿色意识,掌握绿色技术,而且要求使用绿色劳动工具生产绿色产品,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2. 形成绿色生产力的绿色技术基础

和生产力的构成一样,绿色生产力也是由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构成。其中,实体性要素包括绿色化的劳动资料、绿色化的劳动对象、具有绿色意识的劳动者。绿色化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的绿色化,生产者使用绿色环保设备,应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标准,减少产品在生产加工阶段的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劳动对象的绿色化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清洁环保、可循环利用为标准,对资源利用实现低损耗、低污染、高产出。劳动者的绿色化在绿色生产力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是劳动者接受了绿色教育,具有了绿色意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自觉开展绿色生产,进行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

智能型要素主要包括:绿色技术与绿色管理。在生产力体系中,管理把实体性要素中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绿色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目标,通过及时调整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具体结合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生产系统,保持绿色生产力顺利发展的动态平衡,实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产生“乘积”效益,共同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

在绿色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绿色技术是贯穿于绿色生产力整个运行过程、渗透于各生产力要素的要素,是推行生态化、清洁化生产方式,实现原材料和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可以说,绿色技术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良性循环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是实现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都是绿色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技术的种类日益增多,如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都是绿色技术。减量技术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资源化技术就是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原材料或产品的技术。这些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因而都是绿色技术。再具体而言,清洁生产技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污水自然处理技术、生态破坏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生态食品技术等等都是绿色技术。

在绿色生产力的系统运行中,绿色技术主要通过渗透于实体性要素当中转化为绿色生产力。首先,绿色技术渗透到劳动资料当中,发明创造出新的环保型生产工具,以新型环保设备代替传统污染设备,实施绿色生产,成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其次,开发绿色技术,利用新的环保型劳动对象替代以往高污染的劳动对象,实现劳动对象的绿色化。绿色技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劳动者通过绿色技术的学习,可以掌握绿色技术技能,使用绿色环保设备,实施绿色生产;而且,劳动者通过对绿色技术的钻研和探索,还能实现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绿色生产力的水平。

二、 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绿色技术支撑

发展绿色生产力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绿色技术是绿色生产力的技术载体, 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绿色技术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基础,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绿色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之中,为潜在的绿色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绿色生产力提供可能。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的关键,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新的发展理念、绿色的发展意识是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的先导;绿色技术是劳动者检验和修正理念或意识的实践工具。劳动资料是绿色技术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资料的绿色化可以提高绿色技术的转化效率,同时绿色技术也为劳动资料的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劳动对象是绿色技术的物质载体,提高绿色技术向绿色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而绿色技术是劳动对象的中介,劳动对象只有依靠绿色技术才能实现绿色的物质转化。

第二,绿色技术有利于缓解生态危机,实现绿色生产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宗旨。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不能以经济因素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对立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应把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真正指标,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绿色生产力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恶化矛盾的方法。绿色生产力“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多个目标,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公正、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4]。绿色技术作为绿色生产力的核心与基础,也具有同样的“目标”与“责任”。绿色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降低企业外部边际效益内化的成本。在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下,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是线性和非循环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导致了大量的不必要消耗和浪费,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生态环境[5]。后期的“末端治理”并不能根本改变传统生产力污染的“本性”,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缓解局部环境的污染程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生态恶化的问题。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纠正传统技术的负效应,扩展绿色技术的正效应,发展绿色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绿色技术对绿色生产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绿色产业技术这一环节来实现的。绿色产业技术是指按照绿色生产的目的,将绿色技术体系中相关的具体绿色技术系统整合,构成绿色生产实践基础。绿色技术对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是通过绿色技术体系转向具体绿色技术形态来完成的。绿色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绿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两个方面。绿色生产技术应该包括绿色的生产和绿色的产品两个环节,实现这样的生产需要从最初的设计、包装、生产、售后直到最后的报废全部实现绿色化。

三、 发展绿色技术、提高绿色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技术是关键。虽然我国在具体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绿色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在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应用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一些企业由于缺乏绿色意识,对绿色技术关注较少,更缺乏研发或应用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加之我国目前的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研发单位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态度消极,缺乏积极性[6];同时,我国还存在绿色技术的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发展绿色技术,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从思想、政策、法律及其他各个方面给予保障。

1. 以绿色生产理念引领绿色技术发展

绿色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不仅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思想保证,更是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的价值风向标。因此,社会各界都应注重绿色意识的培养,发挥绿色意识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借助于舆论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大力宣传和普及绿色文化或生态科学方面的知识,弘扬绿色文化,引导和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帮助人们逐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只有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觉醒才能促进绿色市场的形成,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绿色技术的源动力[7]。其次,对企业而言,需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绿色意识,培育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责任感的企业家;企业员工也需要定期进行绿色意识培训。应充分发挥工会、党支部、共青团等组织部门的作用,抓好生态环保意识的基础教育、岗位培训等,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绿色意识。

2. 加大对绿色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产业要依靠绿色技术。只有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掌握核心技术资源,才能赢得绿色经济的主动权,实现生产力发展模式向“绿色”方向的转变,才能实现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提高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水平。国家应当加大对绿色技术发展的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有关绿色技术的科研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政府支持和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从重点研究领域、战略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上加强布局和组织重大攻关项目,从而促进面向绿色生产力的技术创新。

3. 完善政策,健全发展绿色技术的激励机制

由于绿色技术发展初期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单单依靠技术与市场拉动的自然发展,速度必然缓慢,势必造成不利于绿色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因此,政府要发挥社会主义组织管理优势,加强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以扶植企业发展绿色技术。政府应发挥其指引性作用,为企业发展绿色技术,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调整”做出贡献[8]。首先,政府应把发展绿色技术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对直接投资重点大型项目的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调节发展绿色生产力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其次,健全发展绿色技术的激励机制。在发展绿色技术的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政府需要为企业承担一部分风险,减轻企业的后顾之忧。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资本,而且可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降低风险门槛,从而减少发展绿色生产力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完善价格、税收体系等,利用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发展绿色技术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并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使其国产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绿色技术体系[9]。

4. 把发展绿色技术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发展绿色技术,法律必须先行,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法律的制定应结合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在总结以往经验,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以立法作为先导,把发展绿色技术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应该根据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变化适时调整、完善、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加快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立法的配套工作,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制定生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全面规划,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的政策合力。其次,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配合,做到奖惩分明。要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目标追究机制,把环境质量、污染物具体排放数量、环保工程等各项目标和任务按级别、部门,分层次,具体落实到各个政府、部门,对污染物和排放废气制定严格具体的考核标准,定期检查,做到认真到位、责任到岗,对环境目标责任实施保护问责和奖罚制。再次,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根据当地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来谋划发展,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环保监察执法部门需要通力合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把治污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不法行径[10]。

5. 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绿色消费是一种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方式。它以低消耗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合理的物质消费需要,同时,注重满足人类精神消费及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以利于社会、人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绿色消费的兴起势必导致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产品结构的重大变革。就技术结构而言,绿色消费必然促进技术的调整和升级,向着符合消费市场的方向改进,从而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力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用绿色消费理念影响消费者和企业,引导生产力的绿色化发展方向。

6.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式,即GDP的统计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不能反映生产力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效应的弊端。因此,衡量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绿色技术的发展状况,应采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是除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及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正是由于它扣除了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技术的变革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力求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绿色GDP仅是绿色经济核算体制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企业到国家还应该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经济核算体制。其中,不仅包括绿色GDP,还应涵盖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等内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经济评价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7. 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绿色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绿色技术发展的服务机构或组织。首先,加快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绿色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其次,建立以资金、技术、咨询、人才、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技术市场服务机构,开展绿色技术的研究、咨询服务和人才、技术培训等,为发展绿色技术服务。再次,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市场,鼓励与国际绿色技术市场对接,为绿色技术开发方和需求方提供技术信息,为技术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市场平台。

参考文献:

[1] 薛永应. 人类生产力的第三高度:“绿色生产力”[J]. 生产力研究, 2002(2):4.

[2] 刘克英.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J]. 生产力研究, 2003(5):96.

[3] 蒋圣斐. 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4(1):1.

[4] 毛明芳. 生态技术本质的多维审视[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2(5):102.

[5] 李鸿燕. 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7(36):233.

[6] 肖杰,胥肖翔. 从技术创新理论谈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J]. 企业管理,2007(4):76.

[7] 钟晖,王建锋.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 生态经济, 2000(3):44.

[8] 曹秀芬.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经济论坛, 2004(11):154.

[9] 秦书生. 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生态化导向[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24(5):67.

[10] 任建军. 重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J]. 甘肃社会科学, 2006(2):179.

猜你喜欢

生产力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