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淘沙词·九首之六》英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2012-03-19包通法

外语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译诗许渊冲原诗

包通法 陈 洁

(江南大学,无锡 214122)

《浪淘沙词·九首之六》英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包通法 陈 洁

(江南大学,无锡 214122)

近年来,翻译界对于主体间性,这一凸显于20世纪下半叶的哲学认知范式之于翻译展开了大量思辨性的研究,然而,将这一认知范式用于指导具体翻译实践抑或翻译成果的研究还少之又少,且多是对于小说译本的研究,而对于诗歌英译的主题间性哲学认知范式评析尚不多见。本文选取一代“诗豪”刘禹锡诗歌其《浪淘沙词·九首之六》,立足于主体间性分析刘氏诗行在用字锤炼,境界辽远,含蓄隽永与许渊冲英译本所表现的各主体间和谐之间性,证明主体间性之于汉诗英译的重要性。

主体性;主体间性;刘禹锡;浪淘沙词

1 引言

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认知范式于20世纪下半叶得以凸显,并备受翻译界关注。但是迄今为止,翻译界对于主体间性之于翻译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思辨性讨论阶段,如周美凤曾介绍翻译的主体间性的理论背景,宏观分析翻译的主体间对话,提出“翻译多元主体性有助于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翻译模式”(周美凤 2008: 98-100)。而将这一思辨性结论应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的尚不多见。笔者依据CNKI统计发现,近10年来,有10余篇学位论文基于主体间性评析译本且多集中于小说译本。译界对于主体间性的关注源于其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翻译主体性研究曾开展得如火如荼,2003年《中国翻译》杂志专设“翻译主体研究”一栏即是例证。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普遍开展,人们意识到主体性带有过分强调人的个体性的认识样式,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对于人的主体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 翻译的主体间性

讨论主体间性的基础是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愿望或价值取向服务的特性。一般说来,人是对社会、世界的认识主体,客观世界和社会则是人认识的客体。具体到翻译领域,翻译的主体性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指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许钧 2003: 345)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的极为明显。译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既是原诗的审美主体,又是译文的创作主体;既要透彻理解原著,又要成功再现译文。诗歌翻译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是他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吗?目前,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4种看法:一是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许钧2003: 350)我们认为要确定翻译主体,首先应区别一般意义的翻译与狭义翻译的定义与范畴。从一般意义上讲,翻译即人类对于社会与世界的解释过程;而狭义的翻译是人们常识性认识的译人的活动与过程。然而,一般意义的翻译活动、过程以及结果当然应包括翻译全过程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译人的个体性认识行为,故倾向于第四种看法,即对于诗歌翻译,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主体,也就是说诗歌翻译是个多元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主体间的关系关乎诗歌翻译的最终质量与结果。对于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主体间关系这个翻译问题,主体间性理论将提供某些理论解释力度。

主体间性也可称作交互主体性,“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白臻贤 2008)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性的东西,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有效性和共同存在。“它消解了一元主体,是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知性认识。”(王湘玲 蒋坚松 2008)主体间性有别于传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客体”交互关系,是在近代主体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对主体性哲学认识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栖居的家园,主体间通过语言在“意义世界”中相遇。伽达默尔也关注语言和意义问题。他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属于人的生活世界,语言是主体间交往的根本方式,语言不仅是理解的对象,而且是理解的直接前提和出发点。语言的本质在于“对话”,对话便是主体间对“意义”的相互理解,从根本上说,对话通过改变主体双方的观点而达到对世界的共同理解。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个历史过程,传统和语言作为生活样式,在历史中沉淀,传统和固有的语言观点是前理解结构,任何人都生存在一定的视界之中,不同的视界代表着不同的传统(任凌 2005)。”对话者的对话本身就是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在此,伽达默尔提出主体间性的历史性问题,“视界交融”可以存在于不同时代理解者之间,通过对话超越自己个体的有限视界。(宋雅萍 2008: 201)“视界交融”又称“视界融合”,具体说来,即蕴含于文本中的作者“初始的视界”与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理解者“现今的视界”交融在一起,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进而给新的经验以及新的对话提供可能性。(杨武能 2003)它是以语言的存在方式进入交流而建构起来的主体之间性。它要求主体之间共同了解、平等交往、遵守自我与他我共同认可的规范,共同创造主体和自然的和谐。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活动是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体主体活动,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刘卫东 2006)翻译中的 “视界融合”即翻译过程中应追求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

3 主体间性学理观照下《浪淘沙词·九首之六》英译评析

下面,我们以解读许渊冲所译刘禹锡的《浪淘沙》之6为例,尝试将主体间性学理运用于诠释译者、作者、作品中人物及文中所描述的世界及译文读者的对话、思维认识全过程。

原诗: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手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译文: Tune: Ripples Sifting Sand

The sun dispels the mist and shines on river-stand,

The crook is crowded with women washing gold from sand;

The seals of kings and lords, tinsels of ladies fair,

Are taken from the sand and by those poor women’s care.(许渊冲 2007: 26)

3.1 译者与赞助人

“赞助人主要控制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Lefevere 2001: 45)赞助人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翻译过程。他们会利用其话语权直接影响译者译作过程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许渊冲在接到翻译任务时,作为赞助人的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对外翻译公司,显然代表最高当局心声。作为译者,当然会或多或少受到领导人意识形态的影响,许渊冲必然在其翻译中保持高度的政治警醒。“在翻译活动中,译文与译文接受过程中,所谓独立的主体性是时隐时现的,但多元的、交叉的主体性占上风。”(张世英 2004: 176) 所以,在翻译这首诗的过程中,许渊冲的个人译诗才能与此翻译的赞助人——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的意识形态间性影响着这首诗的翻译的最终结果。

3.2 译者与作者

哈贝马斯认为主体与主体交往的目的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种符合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认同是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的。“理想的翻译家应有作家和艺术家一样的气质禀赋、心理结构,诸如生性敏感、感情丰富细腻、善于观察事物……”(杨武能 2003)译者常会选取那些和他们具有共同个性、生活经历以及美学品位相似的作者的作品为翻译对象。这样译者更能感应作者作品,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历史性共鸣。朱光潜《诗论》中有言:“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朱光潜2001:112)。这首诗的译者许渊冲与原作者刘禹锡虽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但是两人有着相似的坎坷仕途经历,这使他们有主体间性的历史相遇的认同基础。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并判度支盐铁案等,被贬为连州刺史,在赴连州的途中又被改贬为朗州司马。唐宪宗元和8年(814)冬天,刘禹锡被召回到京城长安,第二年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任夔州刺史,长庆4年(824)任和州刺史。他的仕途极其坎坷,被一贬再贬。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许渊冲,虽幸免于封建社会的宦海荡涤,却也不幸成为现代政治斗争之的。许渊冲性格豪放,心直口快而胸无城府。俗话说树大招风,言多必失,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磨难。早在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他的蓬勃朝气就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前后做了7次检讨才勉强过关。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更是厉害,他由于在陈纳德麾下当过翻译,差点被打成国民党特务。他据理力争,被停职反省,批判检讨,被软禁达半年之久。幸好组织上在审查了1年之后,得出“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膨胀”,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他才得以幸免于难。许渊冲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罪名是他主张学习外语要“少而精”,被认为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可想而知,许渊冲在10年动乱中必定是在劫难逃。他经受当时对知识分子的种种凌辱,还被补戴上“漏网右派”的帽子。所受的批判可谓荒诞之极:给美国空军当过翻译,造反派硬说他是帮美帝国主义扔原子弹屠杀日本人民;见过罗马教皇,他被当成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最危险的特务。他不同意当时把毛泽东诗词译成分行散文的做法,烈日下被批斗的时候,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的毛泽东诗词。

可见,两人同是仕途坎坷,刘禹锡在中唐时期一再遭贬,而一千多年后的许渊冲也屡遭批判,在近代的政治运动中,饱受精神摧残和肉体折磨。许渊冲与刘禹锡穿越时空“狭路”相逢,惺惺相惜。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两人都展露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傲视权贵,誓不低头的昂扬斗志。在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之后,不是沉沦而是振奋。

在这首诗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原诗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交往关系。译者与隐身在原诗中的作者对话,站在作者的立场思考,力求真正理解原诗。然而,由于译者与作者所处的不同年代、尽管相似但不尽相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知识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之不同语言间存在的翻译限度,译者的主观参与是不可避免的。刘禹锡深喑语言魅力,在诗中借景起兴,以女工千辛万苦所淘之金最终落为贵妇饰、王侯印来披露社会的不公正。刘禹锡熟读儒家经典,涉猎广泛,其诗以“大雅”著称。许渊冲也丝毫不逊色于他。译诗中许渊冲同样下笔有神,字斟句酌。他用ladies fair,poor women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将原文译的生动、传神,读者清晰看到寻常妇女辛苦沙中淘金,尔后却被贵妇们轻易占有的不公情形。许渊冲将自己置身于刘禹锡所作诗的意境之中,深入探究其意欲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这样,作者与译者在历史的隧道中相遇,对话,构建了译者和作者的视界融合。

3.3 译者与原诗

作品的主人公“不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他人意识;可同时他却并不被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地单纯客体”。(杨武能 2003)。“主体间性之体现就要求译者与作品中人物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流关系,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所曾经有过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葛校琴 2006:152)许渊冲的译文将“淘金女”译作poor women,将“美人”译成fair lady,鲜明对比出两种女子全然不同的生活:淘金女终日辛苦淘金,美人们却只管享受淘金女所淘之金带给她们的奢华生活。

刘禹锡享有“诗豪”的盛誉,长于驾驭诗歌语言,加之渊博的学识,大雅的学术涵养和人格,其诗总是洋溢着“雅”味。所谓雅味,即他的诗用字锤炼,含蓄隽永,境界辽远,沉浑厚重。诗中展现的是诗人高尚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风貌,风格高尚。虽然诗人仕途坎坷,却并未沉沦,这首《浪涛沙词》亦不例外。

许渊冲将鲁迅先生的“三美说”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诗歌翻译上,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后又补充道“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但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2006:19)。在“三美”原则的指导下,许渊冲的翻译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风貌。首先,意美即表现原诗意义的深层内容。在意美的再现方面,他切实做到忠实于原诗的意境,尽可能地接近原诗的风格,体现原诗的深刻内涵,使得译诗深刻、形象、耐人寻味。音美主要指译诗要尽量表现原诗的音乐性。诗歌语言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许渊冲认为,“既然写诗的作者愿意带着音韵的脚铐跳舞,译者有什么理由要丢掉这付镣铐呢?”他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许渊冲 2006:117)。在翻译这首诗时,他凭借自己在音韵方面的审美判断,采用了aabb的韵律结构,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故许渊冲的译诗同原诗一样,雅味盛溢,实现了与原诗历史间性相知,相识。

3.4 译者与译文读者

“主体间性之体现还要求译者与译本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因为译者存在的价值首先在于为读者生产有效的翻译文本,而有效的翻译文本并不仅是要去迎合读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要去引导并提升广大读者的欣赏水平。”(杨武能 2003)所以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与头脑中预设的读者进行对话,了解读者所需。

许渊冲借用《论语》中的那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目的论,即知之、好之、乐之。所谓“知之”,就是知道、了解;所谓“好之”,就是喜欢,爱好;所谓“乐之”,就是由欣赏产生的共鸣与愉快。(许渊冲2006:23)其中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乐之是翻译的最高目的。诗歌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分享诗人的美的情感。他的“三之”译诗目的论直指读者,与读者在时空中对话而实现视界融合。因为译诗能否被译语读者接受直接关系到原诗在译语文化中的艺术生命力,是原诗能否被译语读者认同,即是否形成与原诗、原作者、译诗、译者的心灵的相遇间性。

这首诗,通过晨雾刚开,女工淘金情景的描绘,引出作者的联想:淘金女伴成年累月地从沙中浪底淘取的金粒,却变成了贵妇人的装饰品和侯王的金印。这很自然地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而这首诗中“美人饰”和“王侯印”两物极富中国文化色彩与印记。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推测译语读者能读懂什么,从而使译文与译语读者的欣赏能力尽可能吻合。在对诗中这些“美人饰”和“王侯印”文化元素的处理上,许渊冲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如把“美人首饰”译成tinse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解释为strips of shiny material like metal, used as decorations, especially at Christmas. 这样,利于西方读者领略诗人语言的写实之美,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译文读者体悟原诗作者的本意。平常妇女千淘万漉劳动所获,却终沦为王侯贵妇的奢侈享受之物,诗人抒发了对这个不公社会的愤恨之情。这种中国文化色彩与印记的基本保留,与译文读者对王室文化和金银文化的认同实现了历史性认知间性。

4 结束语

本文从主体间性视角分析了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之六》许渊冲的译本。由于刘禹锡这首诗比较含蓄婉转,语言高度凝练,再加上汉字本身就极富韧性,译者不仅应力图与原作者在时空中实现视界融合——必须借助于与作者主体的对话,设身处地,揣摩作者意图,同时,译者的再创造也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与兴趣关注,共同实现与后者的主体间性的心灵对话。而与作者相似的个人经历,精湛的语言水平,加之长期的译诗实践得来的经验——均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总而言之,各主体间的“视界融合”成就了许渊冲备受称赞的译诗。可见,主体间性在汉诗英译中起着重要作用。汉诗英译应追求主体间的和谐,从而创造高质量的译诗,进而更好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白臻贤. 外语教学的主体间性维度[J]. 外语学刊, 2008(1).

葛校琴. 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刘卫东. 交互主体性: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J]. 上海科技翻译, 2006(2).

任 凌. 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J]. 外语学刊, 2005(2).

宋雅萍. 论主体间性[M].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8.

王湘玲 蒋坚松. 论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 2008(6).

许 钧. 论翻译[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许渊冲. 唐宋词一百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杨武能. 再谈文学翻译主体[J]. 中国翻译, 2003(3).

张世英. 哲学导论[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周美凤. 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 2008(2).

朱光潜. 诗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责任编辑孙 颖】

AnAnalysisofTune:RipplesSiftingSand-theSixthintheLightofInter-subjectivity

Bao Tong-fa Chen Jie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During recent years, a great number of speculative studies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with transl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as inter-subjectivity was frequently highlighted in linguistics scholarship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hips of this cognitive paradigm to specific translation activity are extremely rare, and if any such scholarship exlists, it is only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fiction, while the assessment and appreciation of poetry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this paradigm is even rarer. Poetry created by Liu Yuxi — “the Distinguished Poet”— shares characteristics of subtlety and elegance in linguistic presentations. Thus, this paper will chooseTune:RipplesSiftingSand-theSixthto analyze the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Liu’s version style and its translated version by Xu Yuanchong in the light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paradigm in order to pro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radigm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Liu Yuxi;Tune:RipplesSiftingSand-theSixth

H315.9

A

1000-0100(2012)05-0113-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华典籍外译与东方智慧知性体系构建研究”(12YJA740002)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华典籍外译范式研究”(11YYB007)的阶段性成果。

2011-07-03

猜你喜欢

译诗许渊冲原诗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