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述言语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2012-03-19高小丽

外语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巴赫金语言学言语

高小丽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

转述言语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高小丽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

巴赫金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涉足哲学、语言学、文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话理论是其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而对话理论的精髓又体现在他对转述言语的研究中。本文通过对巴赫金转述言语理论进行梳理和简要评论,揭示转述言语对于对话理论具有思想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

转述言语;对话性;直接言语;间接言语;准直接言语

1 引言

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1895-1975)是苏联享有世界声誉的思想家,他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文化学及文艺学等学科都颇有建树,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兴趣广泛,著述繁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很多著作无法问世,有的甚至不得不借友人之名出版,比如197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的署名虽为沃洛希诺夫(V. N. Voloshinov),但学界一般认为真正作者是巴赫金。

转述言语( reported speech )作为突破口、作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对话理论体系中。然而学界很少对巴赫金的转述言语思想进行较完整的阐述。在语言学领域,过去对言语转述的研究大多只局限于语法描述,从对话性角度切入,有利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解释转述现象,也就是说,语言学同样可以从巴赫金对话思想中汲取营养。再次,巴赫金对转述言语的研究带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对语言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语言哲学是巴赫金众多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他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之一。他站在哲学的高度考察语言,并以其独特的人文科学认识和超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论证了语言中的3个因素——人的各自独立、自由价值以及在对话中相互依存的存在形式,确立了对话主义的哲学基础。他所倡导的这种对话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渗入多种学科,深刻影响着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萧净宇 2007:10)转述言语是全面把握巴赫金哲学思想的关键。

2 对索绪尔“语言”和“言语”的批判

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的产生具有特殊的学术背景。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正占统治地位。索绪尔的“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的区分,把抽象语言从言语中区分出来,认为前者才是语言学唯一的、真正的研究对象。然而,巴赫金主张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语言问题,对当时语言研究中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结构主义)研究范式提出批评,强调语言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稳定的抽象符号系统,应重视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在巴赫金(Bakhtin 1984)看来,语言除了具有表现系统而稳定的词汇语法特征以外,还是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创造和交流的符号,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语言,任何言语都存在于对话关系的言语主体之间。我们能直接把握的不是人的内在的、隐秘的灵魂,而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理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或主体间的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取代了人的认识能力、来源及界限,成为哲学的中心话题”(徐友渔 周国平 1996:38-39)。因此,为了补正索绪尔语言学重结构系统,而忽视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言语的研究,巴赫金提出以言语为研究对象的超语言学,挑战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引发人们对语言人的关注,通过对转述言语的对话性分析揭示人在语言中的存在方式。

3 巴赫金对转述言语的阐释

转述言语在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巴赫金的语言思想建立在交际和对话的基础之上,人的自我构建必须以他人为参照,而语言总是处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话关系之中,不可能有孤立的、脱离于他人话语的语言。研究转述言语的对话关系,正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主要任务。

3.1 转述言语的定义

巴赫金把转述言语定义为“言语内的言语和话语中的话语”和“关于言语的言语或话语的话语”(Bakhtin 1973:115)。他一般用“转述言语”(reported speech),有时也用“转述话语”(reported discourse)。之所以用speech和discourse这两个语用学概念,这与巴赫金的后结构主义语言观密不可分。巴赫金认为,理解不是消极地领会语言的意义,而是积极的应答,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这种对话中得以实现,这正反映出言语的对话性本质。巴赫金批判说,“语言反映的不是主观的心理的变化,而是人与人之间稳定的社会关系”(Bakhtin 1973:118)。整个转述过程的内部机制不是个人的,而是基于社会的,而且恰恰是社会功能决定其转述形式。

3.2 转述言语与转述语境

巴赫金批评,过去对转述言语的研究脱离转述语境,只注重对各种转述形式的考察,往往从静态和不变的角度来研究,而真正的研究对象恰恰应该是“转述言语”与“转述语境”(reporting context)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本身也揭示出人们彼此间动态的社会交往关系。巴赫金认为对这种动态关系的把握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转述一般尽量保持原话的真实和完整,我语与他语之间的界限清晰,巴赫金将此称为“线式风格”(linear style)。“该风格的基本倾向是在他人言语内部个性化削弱的情况下建立起言语清晰的外部轮廓”(巴赫金 1998:465)。这时作者言语和转述言语之间界限分明,运用的是直接言语形式,这与中世纪神学、理性主义和机械论密切相关。在17世纪的法国和18世纪的俄国,教条主义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被引用的言语与权势联系在一起,也是在这个时期直接言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其次,转述过程还会朝“图式风格”(pictorial style)发展。与线式风格相比,图式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语言不断产生出一些更精辟透彻、更善于表述各种感情色彩的方法,使作者插语和评注注入到他人言语之中”(巴赫金 1998:473)。他语被作者语境消解,以致我语与他语之间界限变得模糊。巴赫金指出,这种风格与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文艺复兴有关,“词语权威的理性教条主义完全被消除了,占优势的是某种社会评价的相对性,它对于积极敏锐地接受思想、信念、情感的所有个性语言的细微差异非常有利”(巴赫金 1998:473)。这种风格的主要形式是间接言语形式,作者言语和他人言语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对话,整个风格趋于更加开放和多元。

3.3 转述言语的3种类型及其变体

在廓清我语与他语之间的动态关系之后,巴赫金还详细分析了转述言语的几种类型及其变体。根据句法模式,巴赫金着重探讨俄语中的3类转述言语:“直接言语”(direct discourse)、“间接言语”(indirect discourse)和“准直接言语”(quasi-direct discourse)。

间接言语及其特点是俄语中最少探讨的类型。巴赫金首先批评语法学家A. M. Peškovskij关于俄语不适合间接转述的观点。Peškovskij的举例如下:

① For example: The Ass, bowing his head to the ground, says to the Nightingalethatnotbad,thatnokidding,It’snicelisteningtohimsing,butthatwhatashamehedoesn’tknowtheirRooster,thathecouldsharpenuphissingingquiteabit,ifhe’dtakesomelessonsfromhim.

巴赫金指出,Peškovskij上述从直接言语转换到间接言语是机械性的,只考虑到语法上的正确性,而忽视转换过程中的文体风格、创造性等因素。Peškovskij的例子并不能说明俄语是一种不适合间接转述的语言,他没有充分认识到间接言语的本质。分析性是间接言语的首要特征,从直接话语转换到间接话语不是简单的字面上的语法形式转换,而是带有主观的分析,不但有对内容的分析,还有对形式的分析。任何转述类型之间的转换都不是完全充分转述,而是有选择的带分析性的部分转述,其中取舍取决于作者的意图。比如Well done! What an achievement!不能机械地转述成He said thatwelldoneandwhatanachievement. 因为well done是一个短语,that引导的一般是一个从句,所以,我们可以转述成He said, delightedly, that that had been done well and was a real achievement(Bakhtin 1973:129)。

巴赫金根据分析侧重点不同探讨了间接话语的3个修正型,“所指分析型”(referent-analyzing modification)、“语篇分析型”(text-analyzing modification)和“印象分析型”(impressionistic modification)。所指分析型主要侧重内容和主题意义的分析,而语篇分析型关注的多是文体和语篇,比如有些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就不能拿到间接言语中,需要调整明暗度以适合作者的态度,或褒扬,或讽刺,或幽默。第3种是印象分析型,位于所指分析型和语篇分析型之间,一般用来转述和凸显主人公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还有他的思想和经历等。

直接言语是俄语中极为常见的类型,有4个变体,“预先调整的直接言语”(preset direct discourse)、“特殊化的直接言语”(particularized direct discourse)、“修辞性的直接言语”(rhetorical direct discourse)和“替代的直接言语”(substituted direct discourse)。预先调整的直接言语是作者事先调整过的,带有极强的作者的声音。特殊化的直接言语是指作者之前对主人公在形象、性格等方面的塑造和描述(语言)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以致某些直接话语,即使不说明出自谁人之口,我们依然能判断是哪个主人公的话。修辞性的直接言语经常位于作者言语和转述言语之间,如下面这个例子既可以看成是主人公的自言自语,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提出的问题。

②Butwhoisapproaching,stealthyfooted,bymoonlitpath,amiddeepeststillness? The Russian suddenly comes to. Before him stands, with tender, wordless greeting, the Circassian maid. He gazes at her silently and thinks: this is some lying dream, the hollow play of flagging feelings...(Bakhtin 1973:138)

替代的直接言语是一种独特的类型,在这里作者的声音和主人公的声音汇合,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形成平行关系。也就是说,作者和主人公的声音重合,达到我语与他语的和谐统一。

巴赫金把重点放在准直接言语上,他首先对前期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什么是准直接言语?Lerch从传达内容的真实性来定义,把它看成“作为事实的言语”,而Lorck则强调准直接言语作为一种文体手段的重要作用,将其看成“经验言语”。巴赫金汲取Lorck和Lerch的部分观点并指出,准直接言语不是直接言语和间接言语的简单混合,“他人言语和作者语境之间形成对话中的一种对白对另一种对白的相似关系。作者用这种方式与主人公接近起来,他们的关系在对话中形成了”(巴赫金1998:523)。

第二,与其他两种转述言语类型相比,准转述言语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巴赫金赞同Lorck的观点,对于艺术家来说,使用准转述言语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内容,而是寻求与主人公在感觉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语言的创造性不属于知识,而是属于想象。”(Bakhtin 1973: 148)想象才是准转述言语的精髓。

第三,巴赫金既反对“抽象客观主义”(abstract objectivism),也反对“个人主观主义”(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sm)。前者只注意到语言的抽象形式,将语言形式与现实分离,把语言看成是孤立的存在;后者则过分关注 “个性”(personality)和“个人动机”(individual motivation),忽视意识形态中的客观因素,缺乏社会性,立足于个人心理,只是“就意识谈意识”而已。通过对以上两个学派的批评,巴赫金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意识形态性,从而建立语言哲学思想。

4 简要评论

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对话”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言语交际的产品,对其结构、语义、句法特征进行描写,正是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项目,是封闭的静态关照;第二层含义是把“对话”看成一种言语交际方式,注重话语产出的过程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动态研究。本质上,“对话”就是交际主体之间意识的对话,而意识的对话又源于社会生活交往性质。转述言语既作为产品的语言,也作为交往方式存在于不同言语主体之间的具体话语之中。所以,转述言语对巴赫金对话理论具有在思想和方法上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特别强调言语的对话性,他认为一切言语都具有对话性,每一个表述中都充满他人的声音。他从言语交际的角度阐述转述言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转述言语中人与人之间对话关系的分析,揭示人类一切话语的对话性本质。另一方面,巴赫金把俄罗斯的功能语言学思想引入语言学,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转述言语的分析,探索语言研究的正确方法。

首先,巴赫金认为语言研究应研究真实条件下的话语。巴赫金批判索绪尔把语言视为语言学唯一合法的研究对象,他主张语言研究应该超出语言结构本身,研究真实条件下具体的活生生的言语或话语,这也是超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巴赫金主张,从结构、形式、语义等层面,揭示语篇的对话性本质属性,把语言内因素与语言外因素统一起来,使形式和内容相融合。巴赫金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既重形式又重内容,他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也没有肯定或批判任何一方,而是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承认二者,并力求在二者之间把握平衡。巴赫金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形式与内容并重的方法,既重视从形式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体裁等加以科学分析,又重视从内容角度揭示作品蕴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

再次,巴赫金强调对转述言语的分析必须结合社会语境,从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历史性等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角度加以阐释。转述言语与社会相关,不存在抽象个性,“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独立于客观经济条件之外的人”,“人的个性,只有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现实的,从文化的观点上来说便成为生产性的”(托多罗夫 2001:215)。巴赫金主张,不应该从个人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而应该去理解所有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学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转述言语表面形式的识别和转换,应该深入到形式变化的背后,挖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使我们能较客观地从不同转述形式等方面去探讨语言的意义。

最后,转述言语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精髓,通过对话性分析展示人的存在方式和人因素在人文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对于人文科学来说,人和文本互为客体。与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科学不一例外都与人这个主体密切相关,所以一切人生产的文本或人化文本都必然被打上人主体的烙印。人是主体,而且是最高意义上的主体。文本作为一种事实,成为我们研究的客体,同时作为生产者,我们还要研究文本中寄存的人的特点。索绪尔等结构主义者的典型错误就是把语言视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客体,剥离了语言的主体性一面,因而无法全面揭示语言的本质。

当然,巴赫金对转述言语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只局限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小说的分析。如何把巴赫金的转述言语思想应用于分析非文学语篇,如新闻语篇转述言语的形式和功能则是更大的课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巴赫金只考察过俄语、法语和德语,对于其他语种,如英语、汉语、日语等却没有探讨,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此外,巴赫金在探讨转述言语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和阶级斗争意识,强调语言的意识形态色彩,这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当时苏联学术界,如哲学、语言和文学等都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严重影响。

5 结束语

巴赫金转述言语思想的贡献在于,突破结构主义的“语言牢笼”,竭力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实践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实际上,巴赫金是通过对转述言语的探讨,来揭示人类一切话语的对话性本质:任何话语“事实上都是一个两面的行为,它不但取决于谁说了什么,也取决于向谁说。作为词,它恰恰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每一个词都表达‘一个’(one)与‘其他’(other)的关系。我从他人的角度,来表达自己。一个词在我与他人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如果桥梁的一端依赖于我,那么另一端则依赖于我的受话人。一个词是由发话人和受话人、说话者和他的对话者共享的领地”(Bakhtin 1973: 86)。

巴赫金. 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董小英. 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沈华柱. 对话的妙语: 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M].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托多罗夫.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萧净宇. 超越语言学——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辛 斌. 批评语言学: 理论与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辛 斌 李曙光. 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徐友渔等.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Bakhtin, M. M. & Volosinov, V. N.MarxismandthePhilosophyofLanguag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Bakhtin, M.TheDialogicImagination[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Bakhtin, M.ProblemsofDostoevsky’sPoetic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责任编辑孙 颖】

OnReportedSpeechandBakhtin’sDialogicalTheory

Gao Xiao-l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Bakhtin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Russian think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works range from philosophy, linguistics, literature to history, and dialogistic theory is one of his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This theory is best demonstrated in reported spee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his ideas of reported speech, and then finally gives critical comments on his though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orted speech and dialogical theory with respect to both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reported speech; dialogicality; direct discourse; indirect discourse; quasi-direct discourse

H030

A

1000-0100(2012)05-0037-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语篇/语用功能比较研究”(11BYY116)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新闻话语中转述言语的互文性研究”(CXZZ11_0861)的阶段性成果。

2012-05-03

猜你喜欢

巴赫金语言学言语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