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2012-02-15李朝红展素贤

关键词:教师职业范式研究者

李朝红,展素贤

(1.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2.天津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天津300222)

在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探索适合我国各地外语教学实践,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的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改革的成功实施。然而,在实证探求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体系过程中,在以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真实”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领域,面对众多研究变量时,研究者却遇到了问题。那就是,用我们已掌握的在“非真实”实验室环境下,在严格控制多种变量和条件的实验研究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质化研究,不能帮助研究者解决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学习科学领域兴起的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通过国外研究者在众多研究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充分展示了这一新的研究范式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首先,由美国两位学者Ann Brown和Allan Collins把这一研究范式从航空设计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应用到学习科学及教育领域[1-2]。之后,在稳定的研究团体(design-based research collective)的实证研究推动下,这一研究方式被拓展应用到教师教育、情景学习与计算机辅助和学习科学的方法论等领域。其中,Lehrer和Schauble通过与教师的合作,发展了教师职业学习团体作为教育干预,促进了教师职业发展,提升了教育实践[3]。经过20年的发展,迄今,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国外这一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自2005年开始引起我国研究者的关注[4-7],但与国外同行研究相比,我国对于基于设计的研究仍然处于起始阶段。研究者从最初引介该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定义、特点及操作过程,到尝试性将其应用到信息化教学[8],计算机辅助教学[9]以及小学科学教学[10]。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尚未发现这一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文在回顾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应用的适宜性,并结合一项为期四年的博士课题探讨了对这一范式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

尽管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国内外研究者对这一研究范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定义与特点和研究过程有着各自的看法。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1.基本理论内涵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肇始于Allan Collins和Ann Brown提出的“设计性试验”的研究理念,到后来发展为设计性研究、形成性干预等。为了区别与一般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中国学者常称之为基于设计的研究。

然而,有关对基于设计的研究内涵的阐释,国内外学者却有着三种不同的学术表达。第一类学者将其界定为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下,通过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范式[11];第二类学者则将其定性为一种系统而灵活的方法论[12];而第三类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研究方法[13]。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视域层面不同,从而导致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解决科研问题时存在着差异。

尽管不能将这三种解释等同起来,但也不能将它们完全对立、割裂开来,这是由于这三种解释背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设计的研究是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4]。就本体论而言,研究者认为现实和知识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见一致性和合理性的表现;就认识论而言,认为研究者不可能独立于研究过程和研究对象之外,研究过程没有止境;从方法论来讲,研究者强调情景关照、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共同参与和合作。特定方法论体系的选取是在特定范式规约下所采用的,方法论与范式基础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不同的研究方法的逻辑组合构成了方法论体系。在实用主义的范式基础指导下,研究方法的采用不是取决于研究设计过程中已预设好的研究方法,而是受到真实语境出现的实际科研问题的驱动。研究者既不排斥实验研究,又不拒绝质化研究,往往采用融合两种科研方法的混合研究方法。正是如此,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才展示出其包容性、开放性和有效性。

2.定义与特点

由于研究者研究视角和视域层面不同,他们对基于设计的研究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在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之初,有些国外学者将其定义为“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下,通过系统的设计和对教学策略和手段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范式”[11]。虽然,这一定义简单明了,但随着这一研究范式被推广应用到教育的其他领域(例如教师教育研究),这一定义凸现出局限性。之后,Wang和Michael则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个系统而灵活的方法论,旨在立足真实情景中,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在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并发展对教育情景具有敏感性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理论。”[12]该定义虽然复杂,却更宽泛,能够涵盖教育领域中对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这一定义突出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以下五个特点。

(1)结果取向。研究者通过这一研究方法,试图设计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或者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发展有效的理论体系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或者学生的学习活动[15]。

(2)干预主义研究倾向。研究者主要想通过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师职业发展模式,来探究这一新的教育干预手段在提高教育实践的可能性,从而引发教育干预所带来的良性结果。

(3)迭代循环的设计研究过程。这里的迭代循环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整体研究包括由设计—分析—评价—重新设计组成的循环过程,这一研究过程的最终趋向是提升教学实践;第二,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研究阶段或研究单元的研究决策是基于对之前研究阶段的研究活动的动态理解。

(4)理论趋向。干预的设计以理论为指导,设计一系列创新教育干预,将其应用到真实教育情景中,通过检测、反思这些教育干预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来发展新的理论体系。

(5)聚焦过程性研究。研究者实证追寻、记载干预手段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注重对干预的理解、评价和完善的过程性研究,所以研究过程清晰、透明。

3.研究设计过程

为了保证研究过程各阶段的整体性,Bannan-Ritland根据自己的基于设计的研究并结合该研究范式在其他领域的实证应用,提出了“一体化学习设计框架”[16]。这个框架共包括四个阶段:1)了解性探究阶段。本阶段研究者主要对被研究者的特点和需求展开分析,寻求、辨认科研问题,并对已有的相似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在此基础上完成灵活多变的教育干预设计。2)实施阶段。此阶段强调教育干预应采用系统的、相互关联的、灵活的社会建构方式来实施,应在真实教育情景中不断完善与修订第一阶段的设计方案。3)具体情景评价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评价教育干预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地方教育场景的使用者的需求,促进了本地的教育实践。此阶段应在迭代的过程中进行定量和定性混合研究方法,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从而做出客观、有意义的形成性评价。4)扩展影响评价阶段。即将一个成功的教育干预在更多的教育场景中进行设计、应用与评价,共同印证并归纳出基本理论。

这一框架对从事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研究者而言大有帮助,这不仅仅因为Bannan-Ritland从整体项目角度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总体设计、实施、评价的模型,还为研究者在研究的各阶段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并展示了如何从事迭代的基于设计的研究过程。

在“一体化学习设计框架”中,虽然研究方法的选取是受到研究过程的每个研究阶段出现的科研问题的驱动,但在每一个研究阶段应着重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7]:1)目前这个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要求研究者详细阐述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样本选取过程和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理由。2)每一个阶段是否有系统的因果关系?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则要求研究者应详细记述研究起因与结果这一逻辑过程。所以,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者应相信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因果模型等研究方法在这项研究中所起的作用。3)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或者怎样发生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要求研究者应努力寻求一种因果发生的运行机制,即x原因怎样导致了y这一结果?

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研究者应是研究的实施者,同时也应成为实施过程中的批判反思者。为了成功承担这两种角色,基于设计的研究团体认为,研究者“应采用相互印证的多种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便将可预见和不能预见到的研究结果与实施过程结合起来”[11]。研究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质疑自己的已有的隐性知识理论体系。除此之外,基于设计的研究团体也呼吁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者应详细记述设计、实施、评价干预过程,为读者提供可以追溯、考证的清晰、明了的研究过程。

由于教育干预是在真实“杂乱”的教育情境中实施,同时又受着无法控制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持久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学者们建议除了采用相互印证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之外,也应采用标准的测试工具或者测试手段。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研究者最应加强与被研究者的合作。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应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外语教师教育是以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其研究重点在于考察处于本地教育场景中的外语教师如何通过教师本人的职业学习、教学实践反思以及与他人的集体合作学习等获得专业成长。这就需要研究者应清楚处于本地教育场景中的外语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基于以上因素,为外语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模式。

然而,在建立有针对性的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过程中,研究者面临的困境在于缺乏可以信赖的实证研究数据,既没有完全掌握处于本地教育场景中的大多数外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的可靠材料,也不完全清楚广大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例如:教师曾有过的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教师职业发展活动,他们喜欢的职业学习内容和职业发展方式)。除此之外,面对影响真实的教育情景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众多研究变量时,已掌握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又不能帮助研究者探求到有效的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

在这种研究困境中,基于设计的研究非常符合外语教师教育这一研究重点。换言之,研究者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能够探求到立足本地外语教育场景,基于外语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

之所以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解决这一外语教师教育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在于它符合该研究范式的结果取向性、干预的研究方法倾向、迭代循环的设计研究过程、理论趋向性以及聚焦过程性研究相吻合等五个基本特点。首先,这一研究的目的就是设计、实施、评价新的教师职业发展项目,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所以具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结果趋向性特点,同时兼有该研究范式的教育干预主义倾向。除此之外,这一研究聚焦设计教师发展项目在本地教育场景中实施的过程。在动态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驱动选取合适的科研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采集、分析数据,从而检测教师发展项目这一教育干预手段是否提升了外语教师教育实践和职业发展。除此之外,这一研究方法在特定教育情景中实施的过程和有效性能够被推介到中国的其他地区。所以,教师教育的重点研究问题具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聚焦过程性研究和理论驱动性等研究特点。

外语教师教育领域这类研究课题的结果趋向性、教育干预主义倾向、聚焦过程性研究和理论驱动性等这些基于设计的研究特点,决定了这类研究具有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迭代的研究过程这一特点。这是由于研究者缺乏教师教学行为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可靠实证数据,所以,必须真实、完整记载教师参与这类课题研究过程的所有数据,在分析这些数据基础上,动态设计、实施教师职业发展项目,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实践。每个研究结果既是之前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同时又成为下一阶段数据分析的基础。而整个研究过程又是由设计—分析—评价—重新设计组成的循环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语教师教育这类研究是一个迭代、循环上升的研究过程。

由于教师教育领域研究内容符合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五个基本特点,研究者可在Bannan-Ritland的“一体化学习设计框架”指导下,设计、实施、评价新的教师职业发展项目。

正是在讨论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应用的适宜性的基础上,一项由国外资金资助的博士课题研究项目,研究者利用该研究范式,完成了为我国某地小学英语教师设计、实施、并评价了外语教师职业发展项目[7]。

在从事该博士课题研究过程中,该研究者主要在Bannan-Ritland的“一体化学习设计框架”中,在了解性探究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调查了该地区英语教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经历以及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为了实现该阶段的研究目标,受该阶段出现的研究问题驱动,在迭代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回顾我国英语教育改革新理念在地方实施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小学英语教师应有的课堂教学行为。受该阶段出现的科研问题驱动,该阶段先后使用了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研究和课堂观察、访谈相结合的质化研究,考察了该地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他们感兴趣的职业学习内容和职业发展形式。基于这些研究结论,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外语教师教育等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发展、维系的教师职业学习团体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提升教师教育实践。所以,依据所有这些研究数据,研究者设计了新的教师职业发展项目,即通过与教师的合作,努力发展并维系教师职业学习团体。

在实施阶段(第二阶段),该研究者主要关注了在迭代的过程中,通过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真实教学情景中实施第一阶段设计的教师职业发展模式。尽管如此,第一阶段设计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施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在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基础上,研究者对设计的模式不断地进行了完善与修订。

在具体情景评价阶段(第三阶段),该研究者评价了新的教师发展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学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变。由于课题具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性质,在迭代的设计、实施新的教师发展项目的过程中,研究者边收集数据,边评价这一项目是否满足了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受本阶段出现的科研问题的驱动,研究者采用了课堂观察以及持续的个人或者集体访谈,考察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师对这一项目的有效性的看法。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通过教师职业学习团体这一运行机制来发展教师职业发展项目,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加速了教师的职业成长进程。此项研究呼应了Lehrer和Schauble的研究结果,共同证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应用的有效性。

在扩展影响评价阶段(第四阶段),研究者通过在相关学术领域发表论文,呼吁更多学者将基于设计的研究应用到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上,维系教师职业学习团体,从而有效促进外语教学实践。

三、结 语

本文在探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理论框架、基本特点、设计过程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此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中应用的适宜性,并结合一项博士课题说明了这一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应用的有效性。

我们倡导更多从事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学者,通过该研究范式,在各地发展外语教师职业发展项目,从而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1] Brown A L.Design experiment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lex interven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J].The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1992(2):141-178.

[2] Collins A,Joseph D,Bielaczyc K.Design researc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04(1):15-42.

[3] Lehrer R,Schauble L.Model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M]//Glaser R.Advances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Edu cational Design and Cognitive Science.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0.

[4] 张建伟.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杨南昌.基于设计的研究:正在兴起的学习研究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5):7.

[6] 王文静.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3-6.

[7] Zhan S X.A New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Saarbrücken:VDM,2010.

[8] 万 良,郭清顺,道焰.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现代学习技术”课程中的运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9(5):71-76.

[9] 陈维超,贾积有,向东方.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希赛可”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9-114.

[10]汤跃明,金海燕,李瑞萍.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8):41-43.

[11]The Design-Based Research Collective.Design-based research:An emerging paradigm for educational enquiry[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3(1):5-8.

[12]Wang Feng,Michael J H.Research-Design 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Environm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53(4):5.

[13]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1):103-106.

[14]柯小华,李红波.试探析“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理论归属[J].开放教育研究,2008(4):50-53.

[15]林 云,梁雄军.大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A大学80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83-288.

[16]Bannan-Ritland B.The role of design in research:The integrative learning designframework[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3(1):21-24.

[17]Shavelson R J,Phillips D C,Towne L,et al.On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design studies[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3(1):25-28.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范式研究者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