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后继人力资源开发*

2012-01-28曲秉春刘毓帅任玉霜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年4期
关键词:村官劳动力人力资源

● 曲秉春 刘毓帅 任玉霜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相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与组织架构和模式相匹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组织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以经营主体的身份全面介入到农业生产链条的全环节,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增加值。与以往传统农业种养对农民的要求不同,合作社对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面向城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放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真正培养农村的后继人力资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的主流生产组织形式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到户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释放,也使农业生产走向小规散分散经营的不经济状态,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种养过程、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均无法实现规模效应,附加值无法获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分散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成为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所言:“我们现阶段就要引导农民发展结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为自己提供服务,同时提供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相关问题。”2007年7月,随着我国首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合作社更是获得的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43万家,入社农户3870多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5%,平均2个村就有一个合作社,每10个农户就有1个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推动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展成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全国1.3万多家农机合作社全年作业服务总面积约3亿亩,平均每个农机合作社服务的农户数量达到960户,作业服务面积达到2.3万亩;全国有4万多家合作社执行了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2.4万多家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已有2.56万家合作社拥有了注册商标,1.1万多家合作社与超市或流通企业直接建立了产销关系,涉及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数十种农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农民使参与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模式下,农户更多的是在农业产业链条最低端负责农产品耕种或养殖,其农业生产的利润来自于农产品销售价格扣除农资采购的各种成本,农民并不计算自身的劳动价值;在农户以资金、土地或农资设备等作价入股进社后,合作社一方面可以通过规模化的采购压低农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规模化销售提高议价能力,甚至可以通过农产品品牌化的运作来获得高的溢价空间。加入合作社后的农户如果继续在合作社劳动则可以获得雇佣性的工资收入,再加上合作社的利润分红,对于农户的收入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成员农产品总值2914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总值939亿元。在全国合作社数量最多的山东省,96%的合作社统一销售比例超过80%,据调查,入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高出20%以上。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推动了原有分散农户的融合,为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奠基了牢固的组织基础。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状况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不仅在人力资本存量上,而且开始在数量上落后于城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1年末,全国134735万人中,城镇人口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根据舒尔茨的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物质投资。如果以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存量衡量指标的话,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量则远远低于城市。根据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在农村劳动力中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5.94%,小学程度占24.67%,初中程度占52.68%,高中程度仅占11.74%,中专程度的占2.87%,大专以及上的只有2.1%。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50岁的主要劳动力有32884万人,占农村整体劳动力的61.9%。

2.面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面向教育的投资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接近100%。但长期以来,国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体系设计上均以城市和非农就业作为内在对象。高中教育承接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学教育承接高中教育,而国家近几年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重心也放在面向城市的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上。在这样的教育导向中,离开土地几乎是农村子弟接受义务教育的唯一动力,大学毕业后真正回到农村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极少,农村家庭在子女身上进行的教育投资回报几乎无法回馈到农村的发展上甚至农村家庭自身,因教返贫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农村家庭成为城市和非农产业人力资源培养的后备基地,导致农村大量精英群体的流失。即使在国家大力推广大学生村官工程后,由于农村产业的空洞化和农业的传统模式,也无法承载大学生就业,导致真正留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也无数不多。根据《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11)》,全国 2006、2007 两年共招聘大学生村官6.2万人,按照三年的聘用期,到期后共有3.5万名选择离职,占总数的56%。《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2010年间,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而只有16.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其中,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2010年9月进行的调查再次显示,有77%的村官有被乡镇借调的经历,其中23%的人被长期借调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

3.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人才流失

无论是从产业升级和城镇化社会形态转换的外力推动,还是从农民自身成为市民的内在强烈意愿,农民向城镇的转移都成为长期的趋势。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农业收入的增长缓慢、农业劳动的特殊工作环境和脏累程度使农业生产对农民越发失去吸引力,甚至变成一种最无奈的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0月公布的数据,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收入的贡献率也从2000年的15%下降到2010年的10%。而对于全社会关注的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但从事农业劳动的意愿丧尽,也基本不再掌握农业生产的技能。

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以“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研究表明:从建国初期至今,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特别是农村精英群体向城市的转移,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和农业人才、资本的大量流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失的过程。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6.7亿乡村人口中,通过劳动力转移的农民工人数累计达2.3亿。根据第二次中国农业普查的数据,目前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3亿人以上。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数据显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本是农村主要劳动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打工的主体,这一人数占到了外出打工农民数量的58%以上,而这一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已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的从事二、三产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工业文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走出的绝大多数是农村中的有一定文化基础,体魄健壮的相对高素质人才,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空心化,结果就是耕地荒芜或老年人耕种和世界特用的大规模 “留守”儿童。据新华社报道,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主体已经变成了老人和妇女,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的年龄已接近60岁,中国已呈现“老人农业”现象。在中国农村,特别是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在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上已经无从体现。

再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的数据,目前我国有留守儿童5800万,占全部儿童总数的20%,其中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占42.8%,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还有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显示,长期与父母分离已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巨大的伤害,严重影响到农村后继人力资源的成长。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农村精英劳动力的流失,使农业科技应用和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失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立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延长的农业产业链条得以保留在农村,填充了农村的产业空洞,其专业化的职能分工也为挽留农村的优秀人才乃至吸引城市的人力资源奠定了产业基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除了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继续给与支持外,更需要在农村后继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培养体系上进行系统化的建设。

1.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除了产成品自给自足外,其消费剩余的销售完全处于零散的随机状态,即便是商业目的的种养,其产品的销售也基本是通过被收购实现的,农户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最末端,个体的农户在农资采购、种养、产成品销售等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微乎其微。而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则完成突破农户原有的分散经营状态,以产权关系为基础的合作社规模化经营要求其按工业组织的分工原则进行内部分工,并按工业组织的成本——收益原则进行合作社业绩的核算,合作社生存发展的需要迫使其按照现代企业的分工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根据现代企业的分工思想设置经营管理、农资采购、种养、农产品销售、品牌建设、财务管理等专业职能。

农村后继人力资源的培养,特别是合作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员无法通过合作社的自我培养和招聘可以实现,必须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基础性地位维护的高度将农村后继人力资源的培养纳入到国家战略人力资源培养的层面。着眼于长期,可以在国家“村官”工程的基础上,仿照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工程,在高校开设免费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民合作社专业管理的村官专业,培养农村所需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中期基于面向农村的乡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合作社管理的有关专业,培养实操性的人才;短期结合村官工程,为村官提供系统的合作社经营管理培训,一方面为村官聘期结束后留在农村创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将合作社经营管理知识在农村的培训传播作为村官聘期内的工作职责。通过长、中、短期的人才培养工程,在国家立项编制教材的基础,系统培养各层面的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

2.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不断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农村教育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25岁及以上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43年,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要比全国水平低一年,比城市低3年左右,农村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80%的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仅为7.73%,比全国要低11个百分点,比城市要低33个百分点。此外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多数投入了城镇中小学或者高等教育领域,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所占的份额极小。

要培养大量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必须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录堂教授课题组经过实证分析,对于农村受教育的群体,初中到高中段的教育回报率和对人力资本存量增幅的贡献是最大的,但高中到大学段的教育对其增幅的贡献却是负增长,充分说明农业生产没有体现出高学历的优势,也说明了我国高学历教育对于农村教育的不适应性。构建面向农村和农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世界上农业产业化比较高的国家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从低到高形成了5个层次,农业指导士教育、就农准备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德国的农户存教育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农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自成体系,专门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培养人才。

3.加大政策扶植,培养和吸引农村实用人才

2007年底,中央政府在《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更需要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人才。要对于目前现有的青壮年存量人力资源进行再培训,特别是对于目前的合作社成员,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由各级财政出资进行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合校后的闲置校舍,将其转化为农民专业培训学校。同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雇佣城镇人力资源的,建议国家尽快在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制定具体政策。

4.搭建农村人力资源学持续学习的网络平台

目前,农业部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向农民提高200万余次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权威、便捷、及时的法律、政策、技术、产品价格等信息服务和经验交流平台。各省市也应该在合作社信息服务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培养信息服务人才。在此基础上通过有线电线网络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播。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合作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制作视频文件,免费向农村开放,农户可以实时进行点播学习。

1.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2.郭红东:《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徐旭初:《走向新合作》,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胡跃高:《2010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6.张雅光,田玉敏:《我国农村入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村官劳动力人力资源
唱村官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