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名老中医验案的乙脑证候特征时间规律分析

2012-01-25马晓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扁豆花香薷乙脑

李 菲,马晓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TypeB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一种传染性强、发病急速、症状危重的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状,救治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中医治疗乙脑历史悠久,对于不同发病特点和症状表现的患者,能够做到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而虽然同样是临床诊断为乙脑,在不同时间的证候特点各不相同,用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中医学特殊的季节、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运六气等时间理论尤其能够体现这些治疗中的细微差别。

1 运气影响发病证候特征

如1956年病例。

阳历时间:1956年 8月 25日[1],阴历时间:丙申年七月二十,病患:30右。主诉:病已6d,初期头痛如裂,身微痛,高烧恶寒,食欲不振,曾服大剂辛凉及犀、羚、牛黄、至宝、紫雪、安宫诸品,病势剧,诊时,高烧头剧痛,身微痛,头微汗出,身无汗,呕吐,下利灰白稀水,腹不痛,小便短黄,苔中心黄腻,质涩,脉寸浮,有关沉数短涩,左关弦数,两尺沉数。证候特点:暑温夹风,因服寒凉太过,冰伏其邪,留而不解,脾胃受伤,热入厥阴。方用:鲜藿香3钱,香薷2钱,川黄连1钱5分,吴茱萸5分,法半夏3钱,郁金2钱,佩兰2钱,钩藤4钱,蒺藜4钱,鲜佩叶1两,竹茹3钱,生姜2钱,伏龙肝2两先煎取澄清液煎药,浓煎取80ml,每服 10ml,1min一服,因吐甚不纳,故少量频服,1剂诸证平,后以调和脾胃、养阴益气而愈。

分析:该病例发病时间是在丙申年三运四气,该年的中运为水运太过,主运太宫,客运太徵,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其时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阳明燥金。从总体上看,水运太过,故病证偏寒,不宜过用寒凉,且主气与主运都是湿土,而客运太徵,火生土,脾受湿困,客气阳明燥金,金生水,更助水气。因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了因服寒凉太过、冰伏其邪、留而不解、脾胃受伤的变故,方药中也使用了吴茱萸之类热性药物,以除冰伏之害,又用鲜藿香、香薷、鲜佩叶、佩兰、法半夏、生姜等温化寒湿的药物祛除表里寒湿之邪,方药针对寒湿用药,辅以清肝除热,以至于起手即效,1剂而诸证皆平。

2 相同运气条件下的证候具有相似规律

收集到1964年8月发病的乙脑病例4则。

案1:阳历时间:1964年 8月 18日[2],阴历时间:甲辰年七月十一。病患:6左。主诉:2d来发烧、头痛、嗜睡,抽风2次,40℃,脉搏128次/min,呼吸28次/min,头痛头晕,嗜睡,食欲不振,入院前10min内抽风2次,曾用解热剂无效,病情减重,体温升高达40℃,偶烦躁,舌红苔白,中夹黄,脉浮弦数。证候特点:暑湿内闭,表里两闭。处方:香薷1钱5分,扁豆花2钱,川厚朴1钱5分,金银花2钱,淡豆豉4钱,炒僵蚕2钱,淡竹叶2钱,杏仁2钱,连翘1钱5分,葱白3寸,六一散4钱,紫雪丹1钱分5次冲服,1剂愈。

案2:阳历时间:1964年 8月 14日[3],阴历时间:甲辰年七月初七。病患:5.5左。主诉:2d来发烧39.7℃、头晕,抽风2次,口唇发绀,下腹部及臀部有三四个针尖大小出血点,前额有2cm×3cm青块,肌张力增强,抽风状态,四肢抽动,口吐白沫。入院后给予退热剂,次日晕倒10min后醒。第3天高热,昏迷。8月17日中医会诊。昏迷、四肢不温,便不行4、5d,舌淡苔秽、脉浮数。证候特点:湿甚阳郁,清阳蒙蔽。处方:香薷2钱,扁豆花2钱,鲜藿香2钱,金银花2钱,川黄连8分,山茵陈8钱,滑石块5钱,杏仁2钱,薏苡仁5钱,白蔻1钱,通草1钱,川厚朴1钱,紫雪丹1钱,分5次冲1剂而愈,续服1剂,19日出院。

案3:阳历时间:1964年 8月 26日[4],阴历时间:甲辰年七月十九。病患:3右。主诉:入院后,与黄连、香薷冲服紫雪,第2天体温升至40℃,半昏迷,再加至宝散2分,分2次冲服,继续恶化,请中医会诊。

8月28日会诊时已昏迷,不能吞咽,汗出不彻,两目上吊,双臂抖动,腹微满,大便日2次,足微凉,脉右浮数,左弦数,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证候特点:暑湿内闭、营卫失和、蒙蔽清窍。8月28日处方:薏苡仁4钱,杏仁2钱,白蔻1钱,法半夏2钱,厚朴2钱5分,滑石4钱,白通草1钱5分,鲜藿香1钱,香木瓜1钱,局方至宝丸半丸分冲,水煎取250ml,每次服50ml,3min服1次。8月29日汗出彻,体温降至37.6℃,上吊消失,神清,可自呼小便,原方去藿香、竹叶,加酒芩8分,茵陈3钱,陈皮1钱5分,生谷芽4钱,药后3d,全身潮汗未断,头身满布痱疹,双睑微肿,神全清,善后而愈。

案4:阳历时间:1964年 8月 13日[5],阴历时间:甲辰年七月初六。病患:7左。主诉:入院前5d突然发高烧,伴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抗菌素无效,近2d病情加重,高烧持续不退。8月15日会诊,体温41℃,无汗,时抽风,烦躁,深度昏睡,唇焦,舌少津,不思饮,小便少,面青黄,脉浮弦,舌质淡,舌苔白厚夹黄。处方:鲜藿香2钱,香薷2钱,扁豆花2钱,杏仁2钱,金银花2钱,川厚朴1钱5分,川黄连8分,白僵蚕2钱,钩藤2钱,淡竹叶2钱,白通草1钱,六一散5钱,水煎取汁,频温服,紫雪散1钱,分5次冲服2剂后,身热减,神清,手心潮润,身仍无汗,便日2次,舌淡苔白腻,脉濡数。原方去厚朴改为香薷1钱,加薏苡仁4钱,白蔻1钱5分,绵茵陈3钱,紫雪丹1钱,分5次冲服,8月18日后愈。

分析:以上4则病例,发病时间同为1964年8月,是甲辰年三运四气,其中运为土运太过,是岁会年,也是同天符年。主运太宫,客运太羽,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其时土运太过,客运太羽,寒湿遏阳;客气风木,木虽克土,但因土气太过,故能“侮所不胜”,木气遏郁,所以动风症状来势凶猛,同时因客运太羽有寒湿之象。因此,在4则病案中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甲:6左。曾用解热剂无效,方中加炒僵蚕、六一散,1d痊愈。暑湿挟风,表里两闭。

乙:5.5右,入院用退热剂后晕厥10min,次日加重,昏迷。会诊:方中用鲜藿香、扁豆花、香薷等配合紫雪以免过寒,2d痊愈。湿甚郁阳,清阳蒙蔽。

丙:3右,入院后用黄连、香薷冲服紫雪,次日体温40℃,半昏迷,再用至宝散加重、昏迷。会诊:方用三仁加木瓜、局方至宝丸半丸,3d痊愈。暑湿内闭,蒙蔽清窍。

丁:7左。用抗菌素后病情加重,会诊时抽风、高热、深度昏睡,藿香、香薷、扁豆花和中去湿,又用钩藤、僵蚕、六一散平肝,2d痊愈。风暑湿内闭,三焦遏郁。

可见,这4则病例发生在同一运气条件之下,其发病特点和诊断、治疗上皆有相同之处:一是皆有郁闭之证,与此时运气土性太过、土性至阴、太羽客运、寒湿郁遏阳气有关;抽风、昏迷等肝气不足之象,来势凶猛,与土胜反侮肝木有关;二是4个病例都有用寒凉清热剂无效或加重反致昏迷现象,突出体现了运气特点;三是处方为三仁汤(湿重于热),方中重加加藿香、香薷(温燥)以去其寒湿。可见,从证候和治疗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证明相同运气条件下存在着一定的证候规律。

乙脑的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高热类症状,以头痛、呕吐、高热、速即昏谵等症状为常见,以上都是乙脑发病的正常临床表现,临床常规治疗则以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类中药为主。然而从以上几则病例中可以看出,这种常规治疗并不能适应全部的临床发病情况,有些病患发病后,则会出现抗生素无效,或者使用常规的清热解毒方法无效甚至加重的情况,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与患者体质、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染病过程等因素相关,但相同地域的相同时间段内,这一发病变异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集中性特点,形成了相应的规律,是与五运六气理论密切相关的。

中医学的五运六气规律,从天地气机变换的角度提供了一个超越节气、季节、年的时间节律,属于60年节律。但是这一节律在中医临床诊断的实际运用中,还将1年的时间再均分为5即五运,气机变化再分为6即六气,具体疾病发病的证候特点,常会因这个5和6两次均分而再次发生细微的变化。可见,五运六气学说的临床运用,除应重视60年节律的病证变化规律之外,还应重视其在一年之中因不同运气而产生的相应变化,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精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临床医家临证诊疾的日常工作中,通过辨证论治这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诊疗手段,从侧面体现出了这一大自然的运气规律。由此也可看出,中医学术切合自然规律的优势再次得到完美体现,同时五运六气学说的客观存在也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在临床诊疗中注重运气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将有事半功倍的助益。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

[2]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7.

[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

[4]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

[5]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74.

猜你喜欢

扁豆花香薷乙脑
3种香薷属植物叶花果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山村(外一首)
夏季突发高热小心患上乙脑
香薷饮解暑热
蚊子带来了可怕的乙脑
满架秋风扁豆花
香薷挥发油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的作用
满架秋风扁豆花
满架秋风扁豆花
夏末秋初防乙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