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标准投照位置的研究

2012-01-16燕明智郑美珍姜作臣

颈腰痛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斜位投照侧位

燕明智,郑美珍,姜作臣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医院放射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5)

颈椎标准投照位置的研究

燕明智,郑美珍,姜作臣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医院放射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5)

目的 研究能够最佳显示颈椎的各种摄影位置。方法 采用自制的与遥控X线机脚踏板相匹配的颈椎投照专用圆转凳,被检者坐在圆转凳上,在电视监视下进行坐位拍摄颈椎标准正位、侧位、左斜位、右斜位、过伸、过屈侧位及寰枢椎张口位等各种位置的颈椎片。同时,在电视监视下观察投照位置满意后,测量了正位的倾斜角度和斜位的旋转角度。结果 拍摄不同位置的颈椎片,需要不同的最佳体位。结论 颈椎标准的各种投照位置能清晰显示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情况,对提高颈椎疾病的X线诊断正确率有一定价值。

颈椎;位置;X线摄影术

Abstruct:ObjectiveTo study the best position of the X-ray exposure of the cervical spine.MethodsTo use the round-rotating stool which was homemade and suited to the remote control X-ray machine footplate.Under the watching-TV and patient sitting position on the round-rotating stool,take the films of the cervical spine with anteropost,lateral,left-tilted,right-tilted,and lateral position overbended and overextended,at the same time,according to watching-TV,when watching the satisfactory exposure position and taking the angle of anteropostenior tilted position and lateral rotated position.ResultsTaking the films of the cervical spine different position,needs the best different position.ConclusionStandar cervical spine variety of projection position can clearly show the anatomy and stability of cervical spine,to improve the X-ray diagnosis of cervical disease accuracy has certain value.

Kay words:cervical spine;projection positoin;radiography

X线平片在颈椎疾病的检查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颈椎特殊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运动功能及生物力学特性,使颈椎的投照体位多且复杂、繁琐。所以,从 2000-10-2011-05,我们采用在电视监视下坐位拍摄标准的颈椎正位、侧位、斜位、过伸、过屈侧位及寰枢椎张口位等各种位置的颈椎X线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92例,其中男943例,女1249例,年龄11~86岁,平均年龄47.3岁。

1.2 仪器设备与摄影条件 东方HF81-2型数字高频80 kW医用遥控X线机,高清晰度监视器,美国Varian高速X线管并可以倾斜角度。20 cm×25 cm柯达感绿X线胶片。固定滤线器,滤线栅铝基格比10:1,栅密度N40。特制与遥控X线机脚踏板相匹配的拍摄颈椎专用圆转凳(图1)。小焦点(0.6 mm)投照,焦—片距为130 cm,64 kV,25 mAs。

图1 东方HF81-2型数字高频80 kW医用遥控X线机;自制与脚踏板相匹配的拍摄颈椎专用圆转凳。

1.3 摄影方法

1.3.1 标准正位 胶片尺寸:20 cm×25 cm×1/2,横放。在诊断床的脚踏板上放上特制拍摄颈椎专用圆转凳。被检者面对X线球管,背部及头枕部靠紧床面坐在圆转凳上,头颅正中矢状面对准床面中线,并与之垂直,同时让患者头后仰至下颌骨颏部下缘与枕骨切线位在同一平面,即听口线(外耳孔下缘与口角联线)垂直于床面,然后在监视器下观察下颌骨颏部下缘与枕骨切线位是否在同一平面,两侧乳突尖部是否在同一水平线,如果在,将C4显示在监视器中心,球管向头侧倾斜4~8°角,嘱患者屏气曝光(图2A、2B)。

图2 A 电视监视下坐位标准颈椎正位投照体位,听口线垂直于床面,球管向头侧倾斜4~8°角

图2 B为图2A照片。两侧乳突尖在同一水平线

1.3.2 标准侧位:胶片尺寸:20 cm×25 cm 1/2,横放。右(左)侧肩部靠紧床面,平视前方,头后仰至下颌骨的下颌缘与地面平行,牙齿反咬,将下颌骨支部向前移,使第1~2颈椎显示清晰,两肩尽量下垂,可使下部颈椎不与肩部重叠,透视观察两侧下颌角相互重叠之切线位完全在同一平面,C4显示在监视器的中心,满意后嘱患者屏气曝光(图3A,图3B)。这样在一张横放的20 cm×25 cm胶片上可同时拍摄颈椎正位、侧位两个位置的影像。

图3 A 电视监视下坐位标准颈椎侧位投照体位

图3 B为图3A照片

1.3.3 标准斜位 胶片尺寸:20 cm×25 cm×1/2,横放。在摄完颈椎侧位片后,让患者向右转动身体,颈部和躯干冠状面与床面成40~50°角,患者右侧肩背部紧靠床面,以免晃动,造成影像的模糊。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头摆成标准侧位),使下颌骨、枕骨避开与第1和第2颈椎的重叠。两肩自然下垂,颈部伸直,下颌稍上抬,牙齿反咬。体位摆好后,在透视下观察椎间孔显示于椎骨影像正中偏后,呈卵圆形,对侧椎弓根显示于椎体前1/3,下颌骨、枕骨不与上部颈椎相互重叠,C4显示在监视器的中心,如在透视下观察位置不佳,可嘱咐患者缓慢转动颈肩部继续观察至显示满意后,嘱患者屏气曝光。此位置为右后斜位,所显示的是左侧椎间孔。然后,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转向对侧为左后斜位,所显示的是右侧椎间孔(图4A,图4B,图4C,图 5A,图 5B)。

图4 A 电视监视下坐位标准颈椎右后斜位投照体位

图4 B为图4A照片(L)

图4 C 电视监视下坐位标准颈椎右后斜位、左后斜位旋转角度。颈部和躯干冠状面与床面成40~50°角,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

图5 A 电视监视下坐位标准颈椎左后斜位投照体位

图5 B为图5A照片(R)

1.3.4 标准寰枢椎正位 基本体位同标准颈椎正位,所不同的是,枕骨(枕外隆突)与下颌骨颏部下缘不在同一平面,而是枕外隆突与上唇人中连线及床面垂直,口尽量张大,将上下门齿间中点显示在监视器中心,电视透视观察寰枢椎显示满意后嘱患者屏气曝光。

1.3.5 标准颈椎过伸、过屈侧位 基本体位同标准颈椎侧位,所不同的是,在投照颈椎过伸侧位片时,让患者头部尽量后仰,下颌尽量上抬并向前伸,牙齿反咬。在投照颈椎过屈侧位片时,让患者头部尽量向前下低,下颌前伸,牙齿反咬。C4显示在监视器的中心,透视观察满意后,嘱患者屏气曝光。

2 结果

本组2192例,在所拍摄的各种位置照片中,均能清晰显示椎体失稳所致之排列结构异常,钩突、钩椎关节、椎间孔、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及周围的骨质结构和颈椎病变。照片质量和诊断正确率均有显著提高,成功率达99.7%。其中颈椎左、右凸侧弯、旋转、棘突偏歪、连线中断1448例。椎体后缘“双边”、关节突“双突”征1452例,阶梯样改变1503例。生理曲度变直632例,反张156例,曲度加大72例,局部变直292例。椎间关节面倾角变小1092例,椎体滑脱220例。钩椎关节增生1116例,关节突关节滑脱1156例。椎间隙变窄1224例,椎体边缘骨质增生740例,项韧带钙化412例,前纵韧带钙化357例,后纵韧带骨化8例。寰椎后桥形成92例,阻滞椎28例,乳癌颈椎骨转移2例。大多数病例都有2~3种甚至多种复合的X线征象。

3 讨论

3.1 投照体位选择与角度测量 传统颈椎投照法,正位采用仰卧位,侧位采用侧立位,前后斜位采用仰卧位,后前斜位采用俯卧位[1~3]。在实际工作中,患者从摄片床上到床下折腾,不易配合,工作人员操作繁琐,费力费时,且倾斜角度与旋转角度不能准确固定,特别是拍摄颈椎左、右斜位片时,患者取俯卧位,头侧转,体位摆置不灵活,操作复杂、麻烦,对于角度的测量也不够准确,易出现椎间孔上下大小不等等问题。而一些肥胖、颈脖粗短的患者,由于胸腹部受压,呼吸受到影响,肩部抬起,使影像受肩部遮挡,下颌支撑颈部和躯干与台面成45°角,患者难以保持平衡不动,如患有较重颈椎病,使颈椎活动受限制就更难配合,而造成下颌骨遮挡,往往达不到诊断要求。经多年实践,我们拍摄标准的颈椎各种位置,均采用坐位投照。患者在此位置感觉比较舒适,体位易于固定,易于配合,工作人员操作简单、方便、迅速、省时。因此,我们主张颈椎各种位置的投照,采用坐位最好。可自制一个能调高低的用来拍摄颈椎专用圆转凳和45°的角度板。现在的DR和普通X线机都带有定位器,在拍摄颈椎左、右斜位片时,将45°的角度板置于肩背部与床面之间,肩背部与颈部同时旋转到45°,而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图4C),颈部伸直,下颌稍上抬,牙齿反咬。此时,打开定位器测量颈部与肩部是否在同一平面,如果在,中心线对准甲状软骨上方,嘱患者屏气曝光。照片显示效果良好,椎间孔大小、形态显示俱佳。卧位投照时,往往是如果上部椎间孔显示良好,则下部椎间孔就易受体位影响而显示不佳;如果下部椎间孔显示良好,则上部椎间孔又显示差,而采用上述方法投照颈椎斜位片比卧位简便,易保持体位稳定,X线管不需要倾斜任何角度,减少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操作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样在投照颈椎正位、侧位及其他位置时,操作者只要熟悉体表定位标志,再加上定位器的使用,获得颈椎各种标准投照位置是不难的[4]。

3.2 颈椎疾病X线诊断的最佳投照位置组合 常规X线平片对颈椎疾病的检查体位中,能反映颈椎疾病的投照体位有: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过伸位、过屈位、寰枢椎张口位等,这么多投照体位,患者投入的检查费用较大,而工作人员操作复杂、繁重、费时,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常规只投照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四个位置的组合(简称四位组合),就能准确而较全面的反映颈椎疾病的诊断信息。由于第一、二颈椎发生病变的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所以,一般不作为常规投照位置,除非临床医生要求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主要是用来观察颈椎的稳定性。笔者认为,椎体滑移只是颈椎不稳诸多X线征象中的一种,如颈椎侧弯、旋转,棘突偏歪、连线中断,椎体后缘“双边”,关节突“双突”征,阶梯样改变,生理曲度加大、后凸,椎间关节面倾角变小,关节突关节滑脱等都属于颈椎不稳的X线征象。因此,笔者认为,颈椎过伸、过屈位所显示的诊断信息比较单一,所以也不作为颈椎常规位置拍摄[5]。

3.3 颈椎标准投照位置的临床意义 目前颈椎的投照仍沿用传统投照法[1~3],尚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颈椎的各种投照位置技术已相当成熟,没必要再研究。而笔者认为,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工业现代化交通运输的日益发展,人们长期前倾或低头工作引起颈部肌肉、韧带痉挛、劳损,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长和年轻化趋势,拍摄颈椎片的病人也明显增加,而传统的颈椎投照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诊断要求。因此,探讨研究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迅速、准确、省时、成功率高,对患者来说不增加经济负担,对工作人员来说简化以往投照复杂、繁琐的各种体位,照片质量、诊断正确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又能满足诊断要求的颈椎标准投照位置与方法势在必行。采用颈椎标准投照位置使颈椎投照有了明确的标准,克服了传统投照的盲目性,对初学投照者尤为适用。同时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因为过去在观察排列结构异常时,首先要排除投照位置因素的影响。实行投照位置标准化,可以排除投照因素的干扰,即使单纯的排列结构改变,结合临床症状同样有诊断意义。

[1] 袁津德.X线摄影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7-259.

[2] 唐光健译.骨放射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31-346.

[3] 李萌,陈本佳.影像技术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30.

[4] 燕明智,郑美珍,姜作臣.颈椎摄影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增刊):208-210.

[5] 张金运,王崇军,崔晓宁,等.138例颈椎六位片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5):563.

The study of standard projection position of cervical spine

YAN Ming-zhi,ZHENG Mei-zhen,JIANG Zuo-che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202 Hospital of China Nuclear Industrial Group Corporation,Baotou,Neimenggu,014035,China)

R814.3

A

1005-7234(2012)01-0013-04

2011-06-27;

2011-08-15

燕明智(1956-),男,内蒙古籍,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脊柱相关疾病。

电 话:13848275862

电子信箱:hosct202@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1-07-07;

2011-08-18

作者简介:赵枫(1966-),男,吉林籍,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电 话:13313835661

电子信箱:zhaofen1800@sina.com

猜你喜欢

斜位投照侧位
复拇畸形术前拇指正位与斜位X线表现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骨密度检查体位
小儿鼻骨侧位X线摄影中头部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放射诊断中环枕关节近距离投照的应用
侧位横移转纵移喂梁在架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心房扑动消融
胸部斜位数字X线摄影在胸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修改
急诊肘关节照片投照体位对诊断的影响
改良后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方法的探讨及临床应用
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