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2011-11-22张玉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张玉领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010年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30万,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进入恢复高考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位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学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竣

扩招近10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2009年毕业生是611万,2010年630万。据教育部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达2826万人,到2015年将达3080万人。而目前国家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相对有限,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令人不甚满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造成了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争饭碗,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等现象。

(二)人才供需结构不合理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这说明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其中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精算、数字媒体、物流、心理咨询等,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这说明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人才需求结构不合理非常明显。

(三)不同地区、学校和单位就业很不平衡

据麦可思调查研究,我国大学毕业生在不同地区、学校和单位就业很不平衡。从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2009年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总体就业率90.4%,而泛东北区域经济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79.5%。就学校来说,2009年211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1.2%,而非211院校为87.4%。就用人单位来看,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已成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体,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解决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比较高。2009年211院校中有3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和个体,非211院校中有47%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和个体。就企业规模来讲,目前中小企业也开始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力量,300人以下的企业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应届毕业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经济大环境的直接影响

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因素,受国际形势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010年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第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出现大幅下滑,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达到了4.2%;第二,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的情况比较严重,还有1000多万农民工没有找到工作;第三,企业岗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上述三点与整个劳动力供求矛盾相叠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首先,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收入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稳定、环境幽雅舒适的高择业标准,宁愿待业也不愿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心理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正因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准确把握,导致想去的地区和单位没有岗位,而求才若渴的地区和单位却要不到人,至于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则几乎没有人愿意去。

其次,面对就业市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在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时,对应聘者提出了新要求,这无意中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普通院校毕业生,认为自己就读的大学名气不大,用人单位不是很看好,在心理上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自信的基调。当真正与名牌大学、重点大学院校的学生一起竞争时,不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主动参与竞争,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从而丧失了竞争的机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尚不足。

再次,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大学生刚走出校门,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好高骛远,“踏着这山又望着那山高”,今天就业,明天又辞业,不断地在择业、就业、辞业和再就业中徘徊,导致与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且,二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大都在家庭、学校度过,很少经受挫折,一旦择业受挫,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失衡,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甚至不愿意再面对就业市场的任何挑战。

田志芳立即慌了,她发现杨连长也在,他是和刀营长骑马提前来的,但他胸前没挂红花。她扭过头问向阳花:“谁?谁结婚?”向阳花笑嘻嘻地说:“别急,妹子,你今天仔细找找,这里还有比杨连长更好的不?”

(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处于强势地位,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招到适合其需要的人才。并且有不少用人单位把是否有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重要标准,无形中抬高了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另外,我国地区间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使得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难以形成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

(四)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有些高校的部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不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设置,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另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五)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完善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及相关政策,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仍然主要采用学校直接面向用人单位或举办人才招聘会等方式,这种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信息面过窄,服务效率比较低,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与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就必然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把应届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这就导致大学生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工作经验、求职心理等方面的劣势更加明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应当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渠道、就业岗位,并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高度而充分的保证;教育部门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要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能所用。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要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实的举措、最佳的环境、最好的氛围,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为企业良好的运行营造温暖的氛围,可以通过减免企业税收、提供便捷政策服务,确实通过保企业从而保就业;二是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让供需双方信息互通;三是出台有力的政策,继续引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地方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以及自主创业;四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009年高校毕业生初次求职成功的渠道分析(单位:%)

(二)学校方面

目前的就业已市场化,这就要求高校按市场规律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在遵循高校办学规律的条件下符合市场规律。高校要增加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改革课程内容不适用或陈旧及课程数量和类型不合理的部分,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适用性及合理性;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加强教学方面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倡导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

(三)毕业生方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职业观念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应及时调整就业观念,摆正好就业心态,把期望值、发展目标、努力方向与社会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多元化地选择,要肯于吃苦。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设计,对大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就是协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认清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劣、限制等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长,还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自己的利益。只有社会所需的职业,才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是规划好职业生涯的保证,也才能在谋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大学生要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要求的很多时候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要求大学毕业生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开展一些短期的职业培训,涉猎其他相关的知识,加强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尽可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是做一些有意义的兼职工作,或经常与工作的人交谈,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要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己的心理耐挫力。当前就业难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大的经济环境影响造成的,即使短时期内找不到工作,也要不气馁,调整好心态,适当降低自己的职业期望值,可考虑到西部或农村去。大学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要对社会有信心,对就业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争取主动,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学会在艰苦条件下成长与发展。

[1]宋本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认识与对策思考[J].中国人才,2010,(1).

[2]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