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心与心的交流

2011-11-16毕艳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交流课文

毕艳

“新课改”如火如荼;“新课堂”热热闹闹;新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最近听了几节高效课堂模式的课,收获很多,老师新颖的引导评价,学生自信满满的展示,热闹的课堂,活跃的气氛……欣喜之余,也有些思考;思考之余,又有些担心:眼睛一闭,课堂上全是学生在“展示”,全是老师竖起的大拇指……这是语文课堂吗?

语文课不是班会课、活动课,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探求真知、体验生活、追求理想、展示个性的乐园;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教师、学生生命涌动、个性飞扬的展台;语文课堂更应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心与心交流的平台。

一、与作者交流,了解背景

什么作者会写出什么文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只有与作者交流好了我们才会真正懂得他写文章的目的。

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不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老师说“下面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接着某位同学拿起参考书滔滔不绝,正确而详尽。试问:这样的介绍有何用?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应当全面而准确地了解作者。

课前预习我们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不能光是只言片语的简介,随便什么都可以,趣闻逸事也可以。这样,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所得了。这样一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就立体全面的多了。他们会认识到即将要学习到的课文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写出来的,他们喜欢上这样一个作者,就会喜欢即将要学习的课文。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还有学生结合暑假看的电视《恰同学少年》介绍了作者读师范时的经历。因为对作者了解,对写作背景了解,学生很容易就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没花费什么口舌,学生就理解了。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通过与作者鲁迅的对话,了解作者当年回故乡的原因,学生自然就能明白主人公的心情以及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碰撞在一起,通过与作者的交流,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中去。

二、与文本交流,体会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模式,最终还是要回归文本,离开文本的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文本的情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的部分。那么怎样与文本交流呢?

1.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一种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心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合作的阅读方法。朗读的实质是通过人的多种接受渠道耳濡目染,培养与书面语的对话和感受能力。运用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

2.拓展延伸

任何一个文本都诞生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要缩小文本与学生认知的物理距离就必须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包括文本内容的创作年代、社会环境、文本中涉及的事物等。课前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网络等途径,自觉地、主动地独立阅读一些与将要学习的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课文的学习作一个铺垫。课堂上带着这种初步建立的认知结构基础,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角色解读文本,更容易与文本交流。

3.可以借助各种电教手段,让学生以文本做形象直观的交流

中学生的思维尽管在不断发展,但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远远不能和成年人相比。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文本有形象的认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和谐一致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学会与文本交流,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充满情感,我们的课堂将更加轻松。

三、与同伴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活动教学的基本形式。同伴间的合作学习互启互导,互帮互学,有助于生生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实验证明: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比个别学生自己学习效率高出3%,并且学生一般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方式为优等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既是带动,又是触动,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唐雎和秦王各有什么性格特点,并找出理由。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在合作学习完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本小组中找一个同伴,分角色朗读课文,先练习后展示。这样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把学习和探索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和同伴作心与心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享受乐趣,发展创造力,学会合作,学会帮助,学会人际交往。

四、与老师交流,生成火花

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同样,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学生,让自己的心灵和学生同岁,童真永远,让我们和学生的“心灵频率”同步。

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淡化自己的教师角色,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到学生中去,也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带来无限春光。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让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自在交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的感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也明白知识的实在意义,如果如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副手和进行创造的工具。”留点时间让学生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与同伴交流、与老师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反思。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点交流,多一点心与心的真正交流,让学生学会语文,享受语文。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通讯,2009(5).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