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借词对壮语的影响

2011-11-16黄彩庆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壮语影响

黄彩庆

摘要:壮语在和汉语相互接触与影响的过程中直接从汉语借来了大批词语,这些汉语借词丰富了壮语的词汇系统,对壮语的构词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影响结果是出现了语言兼用与语言竞争。但汉语借词对壮语的影响目前还只是一种“量”上的影响,因为在影响的过程中,壮族自觉运用本民族语言的结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使它们更符合本民族的表达习惯,因此汉语借词还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壮语的内部结构特点。

关键词:汉语借词;壮语;影响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总人口超1700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壮语是他们的主要交际用语。

壮族和汉族长期杂居,两族人民往来频繁,壮、汉语之间的接触历史悠久。语言之间的接触势必会带来语言影响,语言影响涉及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其中词汇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壮语和汉语方言长期接触与影响的过程中,因汉语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壮语深受汉语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壮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对壮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分而述之。

一、影响结果

(一)汉语借词丰富了壮语的词汇系统

壮语直接从汉语吸收了一批借词,丰富了自身的词汇系统,表现在:

1.复音词增多

壮、汉混合词的出现和以全借方式吸收过来的汉语复音词直接丰富了壮语的词汇系统。

2.同义词增多

吸收汉语借词前,壮语中已经有相应的固有词,吸收汉语借词后,就出现了汉语借词、壮语本语词共存的现象,虽然它们在具体使用时会因说话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同义词的增多直接丰富了壮语词汇系统。

(二)汉语借词对壮语构词方式的影响

汉语借词不仅直接丰富了壮语的词汇系统,同时还对壮语的构词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1.构词语素的兼容

对汉语借词,壮语的吸收态度是兼容的,既不排斥外来词,更不轻易放弃本语词,而是巧妙地让这两者同时为本民族的交际服务。表现在:汉语借词吸收进壮语后,不仅能以独立的词的身份参与到语言交际中,同时还能作为构词语素参与构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壮语本语词和借词构成异词同音现象。这些同音词作为构词语素,和其他语素一道构成语义不同的复音词;二是壮语本语词和借词构成同词异音形式,这些读音形式不同的同义词,有的可以作为同义语素,和其他语素一起构成复音词。

2.结构上的吸收

壮语和汉语在构词上的最大不同是,前者是“中心语+修饰语素”,后者是“修饰语素+中心语”。受汉语借词影响,壮语中部分修饰式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出现了“中心语+修饰语素”和“修饰语素+中心语”并存的现象。具体是:混合词按照壮语的方式组合,全借词则保留汉语的组合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语+修饰语素”仍然是壮语偏正结构主要的构词方式,因为不管是汉语全借词还是壮、汉混合词,只要是汉语借词或壮语固有词作修饰成分的都放在中心语后面,只有那些整体借入的汉语双音节、多音节新借词才按照汉语习惯,将修饰语素放于中心语之后。这不难看出,壮族虽然以兼容的态度接受汉语借词,但始终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本民族语言的结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使它们更符合本民族的表达习惯。

(三)出现语言竞争

早期,壮族都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那时的壮语主要用于族内交际,词汇量相对较少。后来,汉人南迁,他们在生产、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和汉族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为了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田阳壮语逐渐从汉语中吸收了很多壮语所没有的语词,这样,本语词和借词共存于壮语中。一般的,一个概念一般只需一个形式,如果很多词都以多种形式出现,那势必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此,壮语中壮、汉语表达同一概念的现象必然出现语言竞争。壮、汉语竞争的结果有:

1.壮语本语词和汉语借词共存共用,两者成为同义词

壮语和汉语借词虽然造成一种概念几种形式的局面,但由于不同的形式因使用群体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得以共存共用。

这种本语词和借词共存共用的局面并不稳定,一般来讲,老人多使用本语词,年纪轻的、有一定教育或是长期在外做事的多用汉语借词,所以,可以预期的是,部分借词现在虽然暂时和本语词共存共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现在还使用本语词的老人的相继离开,借词的使用频率将会占优势。

2.汉语借词取代壮语本语词,壮语本语词消亡

共存共用是壮、汉语言竞争胜负未定前的暂时状态,经过一番较量后,能长期共存共用的只可能是极少数,更多的是一个得以保留,另一个自然消亡。汉语因其代表着先进的经济、文化,在和壮语接触与影响的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部分汉语借词吸收进壮语后逐渐取代壮语本语词。

(四)出现语言兼用

语言兼用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是指一个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兼用另一种语言。壮语受汉语方言影响的结果就是出现语言兼用,即壮族兼用汉语。

我们知道,不同民族的语言,它的功能是不对等的。在壮、汉民族发生接触后,因汉族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壮族只使用自己的母语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自然地,在和汉语接触的过程中壮族就兼用汉语来弥补母语的不足。壮族兼用汉语,从兼用语使用的范围看,大多属局部型双语。即壮族只有一部分人兼用汉语,绝大多数人还是使用母语交际;从程度上看,大多属半熟练型。除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能较流利地兼用外,绝大多数壮族人只能简单地用汉语进行对话,还不能自如的使用汉语交际。

壮族兼用汉语交际,这也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壮族的经济、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时单使用自己的母语势必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自然地,就会在语言接触中兼用汉语,语言兼用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也是少数民族语言向民族共同语靠拢的一大趋势所决定的。

二、影响特点与规律

(一)从时间上看,属长期影响

据历史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汉人就大举南迁,汉人的到来开始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往来,语言的相互接触与影响也随之开始。可见,壮、汉两族间的交往及语言的接触,古已有之并延续至今

(二)从影响的层次上看,呈不均衡性

从时间上看,新中国成立前,汉语对壮语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弱,范围相对较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汉语影响壮语范围之广,力度之深,渗透力之强,实属前所未有;今后,这种影响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从地理上看,越是靠近县城、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壮语受影响的程度就越深;从年龄上看,年纪越轻使用借词的数量越多,妇女、儿童和老人较少;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表达时使用借词的频率就越高。

(三)影响的途径

汉语影响壮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影响,也称“口语型”影响。即在民族交往融合的过程中,壮、汉语词自然接触,前者从后者借入语词来丰富自己。二是间接影响,也称“书面型”影响。即通过书面翻译借入。一般先是一小部分人在书面语中使用,然后再扩大到较多人群。新中国成立后,壮族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壮文,但目前所有的学校均采用汉语教学,加上这几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这些都使得汉语对壮语语词的影响通过书面的方式来进一步加深。

(四)从程度上看,属较浅程度级影响

到目前为止,壮语受汉语影响面最大的就是词语的借用,但整体来讲,壮语核心词在语言接触下受汉语的影响较小。壮语核心词中汉语借词虽占有一定的数量,但其比例明显偏低,总的来说属较浅程度级影响。

可见,从语言的开放程度看,壮语属“开放型语言”,具有很强的借用能力,能够通过吸收其汉语成分来丰富自己,弥补了自身所缺乏的词语;同时又在本语词的基础上,通过汉语借词构出新词,大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词汇系统。但到目前为止,汉语对壮语影响面最大的就是词语的借用,这影响还只是一种“量”上的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壮语的内部结构特点。

三、影响趋势

(一)影响将持续

壮语受汉语影响的历史悠久,在这过程中,汉语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这除了语言的自身因素外,也和国家这几年大力普及普通话的相关政策有关;壮语发展到今天,从汉语吸收过来的词语日益增多,特别是有关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词术语几乎全部借自汉语,就是一些生活用品的名称和某些动词、形容词等也都是直接从汉语借入。可以预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这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汉语借词进入壮语,壮族群众双语程度会日益加深,年轻一代普遍成为双语人。可见,壮语受汉语影响的局面将持续。

(二)壮语不会发生质变

那么,是否会有那么一天,壮语内部结构受汉语影响而发生质变呢?理性地说,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1.壮语在使用人口上有优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语是壮族的主要交际用语,有着庞大的使用群体,这是壮语得以生存延续下去的根本保证。它可以保持语言结构的稳定性。要知道,一种语言,它的本质并不是词汇部分,而是语言的内部结构特点,词汇成分的改变还不足以动摇语言的基础。在统计中,我们并没有见到壮语词法结构因受汉语影响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倒是有相当多进入壮语口语的汉语词汇接受壮语语法机制的改造。壮语从汉语借入大量的借词,这只是量变,壮语本身的本质特点和语言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壮语还没有发生质变,因而也不会全部被“汉化”。

2.壮族人的生活

壮族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这些文化基础增加了他们在各种场合使用母语的信心,这也增强了壮语的竞争能力。

3.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影响人们对语言的选择,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因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而导致语言态度的不同。在壮族聚居地,部分壮族兼用汉语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母语,他们不以说汉语为荣,更不以说壮语为很土的事,这表明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热爱。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可以预测,短时间内壮语不会因汉语影响而发生质变。

(三)壮语的使用功能有可能发生变化

目前,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壮语仍然是主要的交际用语,也是有活力的语言,但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城市大多由多民族组成,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城市化进程势必会引起语言功能的变化,这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市区壮语的使用功能有可能变得衰弱。

参考文献:

[1]张均如,梁敏,郑贻青,等.壮语方言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2]陈小燕.多族群语言的接触与交融:贺州本地话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山市百色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壮语影响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从江壮语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循环回读”壮语文根魂——台湾中学的读书智慧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