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野下的《非诚勿扰》

2011-11-16杨洋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乐嘉非诚勿扰符号学

2010年的电视荧屏上有一个关键词叫做相亲栏目,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统计,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并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节目不仅创造了高收视率,还出现“宝马女”、“中性女”、“富二代”等话题人物,引发观众热议。《非诚勿扰》栏目的开播引发了荧屏上新一轮的跟风现象,各大省级市级电视台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相亲交友类栏目,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 》,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等。本文将借助符号学在电视栏目中的运用,来分析符号学视野下的《非诚勿扰》。

符号学是对各种符号以及它们作为文化意义运载工具的一般作用的一种研究或科学。[1]这门学科又可以作为总体方法论,可以用来研究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许多学科。符号的意义产生与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这被看做是一种意指作用或表意行为。能指是符号的表示成分,所指是符号的被表示成分。[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他说:“如果玫瑰花在法国意味着激情的话,这样,一束玫瑰花就是‘能指’,激情就是‘所指’。两者的关系产生第三个术语,即这束玫瑰花成了一个‘符号’” 。 电影电视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就是借助一系列视听符号来为受众构建的一个符号体系,又可以称为一个文本。其中电影中的台词、道具、场景、人物是能指,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音乐、灯光、舞台设计等也是能指,其符号背后所表达的意义则是所指。

一、空间符号

(一)舞台设计

舞台是电视娱乐节目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节目内容的展示平台。节目的内容在舞台上展示,一个节目的体系与管理也可以从舞台的设计中看出。传统的舞台都是闭合的圆形,主持人在这个舞台的中心,对这个舞台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与掌控权。而《非诚勿扰》这档节目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结构,重新打造了一个类似T字形结构,24位佳丽占据T字的一端,而另一侧则是男嘉宾展示的舞台。主持人孟非与男嘉宾站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个结构中主持人失去了中心地位,他不在T型舞台的中央。这就意味着主持人把一部分话语权让位给在场的所有男女嘉宾,在这里,所有的人拥有了对等的话语权,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地讲真话。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这也正是其节目价值所在。在节目录制现场,来自美国的观众表示,“这是中国唯一国际化的娱乐节目,”在他看来,这个节目“能容忍每个人都真实地表达自己”,这种容忍,打破了主流价值与流行价值各自安于固定表达场所的暧昧状态。

(二)现场音乐

《非诚勿扰》的大获成功,现场音乐可谓加分不少。场上节奏轻快的配乐都成了观众手机铃声的首选,随便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非诚勿扰 音乐”都有上千万条搜索结果。

现场音乐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情节音乐,即针对每个相对固定的环节设置的音乐;另一种是情绪音乐,即根据现场节目的突发状况,依靠临场发挥来配出适合的音乐。情节音乐相对固定,包含了男女嘉宾出场、两位女嘉宾选中上台以及回席,配对成功或者失败的音乐。女嘉宾出场选《Girlfriend》,是女嘉宾愿做男嘉宾的女朋友的热情表达;男嘉宾出场时的《Can You Feel it》,展现出一种魅力四射的感觉,离场时的《可惜不是你》,歌词“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完美诠释退场时的遗憾,而配对成功后选用《梁山伯与朱丽叶》,渲染了爱情的甜蜜与幸福。但从这些歌名上就能看出,与场上情况是高度契合的,具体的音乐表达的是抽象的感情,它的所指在于场上随时变化着的感情与气氛。

在情绪音乐中配音师蔡昆言会快速选用与场上突发状况时可以快速的调出与场景气氛吻合的音乐。例如一位男嘉宾到现场向一位女嘉宾道歉时,一首萧敬腾的《原谅我》响起表达了男嘉宾的心声,让很多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二、符号化人物

(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的三角结构

《非诚勿扰》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因归功与它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栏目创办之初,制片人王刚就敏锐的认识到;“婚恋类节目与普通综艺节目不同,它关注热点,涉及到房子、孩子、婆媳关系、收入、职业、丁克……娱乐类主持人把握不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只有非常睿智和拥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主持人才能够把握住这个度,调节现场气氛并达到观念交锋的目的,”于是节目选择了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的主持孟非,由于他丰富的阅历和厚重的积累,让他在现场主持游刃有余,为节目赋予了稳重、理性的气质。他话语不多但妙语连珠,和嘉宾主持乐嘉一唱一和,插科打诨,常常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幽默,睿智而有魅力。他在栏目中充当的是协调者的角色,连接了男嘉宾和女嘉宾直接的互动,也适时的调入两位专家,常常在几方激烈辩论时协调关系,而嘉宾主持乐嘉与黄菡是以仲裁者的角色出现的。乐嘉是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畅销书《色眼识人》作者。黄菡,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心理学博士,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教授、主任。所以这两位专家的加盟,使这档节目超越了“相亲”的界限,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这一更高境界。乐嘉以其指点世人的犀利著称,节目上的接触和交流是短暂的,对于没有心理学功底的普通男女嘉宾,难免会受第一印象影响,做出不一定适合自己的选择。每到这时,乐嘉便会挺身而出,出几道心理测试题,再直接了当地给女嘉宾提建议。乐嘉代表了理性的一方,知性大方的黄菡则是感性的代表,她总是一面为失败的男嘉宾而惋惜一面为他提出可行的建议。她的在场常在场上激烈交锋的时候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使矛盾不至于太过激烈,给予这档节目一丝温暖的春风。

这三人的组合恰似一个三角形,稳固的支撑起全场,让相亲不在是简单的相亲,更像是人生的历练场,观众可以从中思考问题,学习经验。

(二)女性符号

节目设置了一位男嘉宾面对24位女嘉宾的场景,这24位佳丽涵盖了模特、教师、护士、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人士,每位嘉宾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个个光彩照人,而且每一期节目所有的女嘉宾都在尝试新的装扮风格,为男嘉宾以及所有的观众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处在消费社会的今天,电视中出现了消费身体的文化,身体审美成了一种带有社会普遍性的消费品。节目中的女嘉宾作为了女性的符号,站在舞台上“被看”,她们是被消费着的身体,消费着的符号。每一期节目开场的第一个小高潮,就是24位单身女性的出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现场观众的欢呼,登台的女性嘉宾一一在镜头前亮相,这便是男性视角对舞台上所有女性符号的第一次整体把观,满足了窥视的快感,体验的快感。

女嘉宾的各种装扮也成为了女观众追逐的范本,电视通过把女嘉宾符号化,这种符号操纵促使女性观众也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模仿,似乎这样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成为“心动女生”,就可以得到像场上的女嘉宾得到幸福。

此外,《非诚勿扰》一反以往相亲节目一对一的格局,采用了24名女性对一名男性的新形式,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形式是对传统性别政治的反叛。在节目的进程中,最先被赋予主动权力的是女性,男嘉宾在出场之后首先要面对女嘉宾们的辛辣点评,虽然也有反驳的机会,但是1比24的悬殊比例常常使男嘉宾的话语权力在舞台上处于劣势,女性的权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渲染,对当今女性走出男权视角的藩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本文解读

“本文”原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一个术语,指在空间与时间中存在的任何表意系统。麦茨在谈到”符码”的概念时,把两类综合体加以区别,一种是具体的综合体,另一种是通过分析而建构的系统性综合及符码。具体的综合体也可以称之为“本文”。[3]

作为一个叙事本文的《非诚勿扰》,是由女性符号、空间符号等一系列综合组成的系统,讲述的是当代社会“剩男剩女”们相亲交友的情感故事,不同个体的婚恋观在其中进行碰撞。这个舞台是一个人性的舞台,人们可以在这个上面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看法,来引发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这个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正如制片人王刚所言:“为一个真人秀节目而言,《非诚勿扰》是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直接的样本,但观众记住了什么,以及是否引起他们反思,这是节目传播后的另外一层意义。在我看来,《非诚勿扰》中很多嘉宾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注释

[1]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商务印书馆,2003:6

[2]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4

[3]李道新:《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1

[1]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M],商务印书馆,2003.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社宁.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符号学解读.新闻窗2010.6.

猜你喜欢

乐嘉非诚勿扰符号学
“狼爸”乐嘉:送女儿去少林寺
乐嘉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符号学理论初探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