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弄碎片——浅论微博的后现代特征

2011-11-16张思成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媒介信息

如今微博已经成为十分流行、影响十分广泛的一种网络传播媒介。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微博已经广泛渗入到人们的交际关系中。尤其在年轻人中,朋友之间通过微博相互关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经引发了多次轰动的媒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等由微博引发继而产生强大社会效应的事件都可以看出,微博的传播效应对社会公共事务产生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随着个人手持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用户既可以通过电脑、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等多媒体途径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微博的应用性也越来越强。当然,技术上的发展并不是其促生的唯一条件。在微博诞生之前,互联网中已相继产生了信息讨论版(BBS)、各种虚拟社交网络(如QQ、MSN、开心网等)以及博客等媒介。可以说,微博并非从天而降,它是在之前众多类型的网络媒介历经发展之后、在人们对虚拟空间中的“生存”有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进一步生长、进化出的一种新的自媒体(We Media)形式。

一、大众化

所谓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1】在微博诞生之前出现的BBS、博客、手机群发等媒介形式都可称为自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了成为一个信息广播站的可能。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自己的专著《自媒体》起的副标题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一语道中了自媒体的最根本特点——大众化。

与BBS、博客等更早出现的自媒体相比,微博的进入门槛更低了。譬如,BBS往往按照主题进行分区,在相应的论坛发帖必须与该主题切合;如果个人在BBS上发表与该论坛主题无关的帖子,往往会因“灌水”之名遭到鄙视,甚至删帖。另外,对于博客而言,虽然个人创建博客帐号的门槛为零,但要使自己的博客持续拥有一定的点击率、获得他人长期的关注,其发布的内容必须有“干货”,须能向他人传播有趣、有用的信息或者具有一定原创性的思想内容。然而,微博不仅创建门槛极低,而且它可以随意转发。简言之,微博这种自媒体,除了作为个人记录的“记事本”、信息发布的“广播站”之外,还可以作为一个转发他人信息的“中转站”。即便微博的主人自己没有什么原创性的内容可发布,他依然可以充当一个信息流通的节点而继续存在。可以说,微博的这个特点使得它与其他自媒体相比,在大众化的方向上走得更远了。

二、碎片化

“微博主不受时间、地点、写作语法格式的限制,以一种类似口语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手机、电脑等上传到自己的微博,或者记录生活点滴,或者对时事发表看法,这种简单而又率性而为、随意的信息发布方式,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群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2】这是一篇分析微博新闻传播特征的文章对微博得以迅速流行的优势的评价。确实,微博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大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任何信息,只要不僭越法律,是一种自由运动的非顺序、非线性书写。不仅信息的发布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对于在进行阅读微博用户来说,信息的接受也是不受控制的。所有在用户“关注”列表内的博主的所有更新内容都不需经过用户的选择、点击,而直接并呈在屏幕上。不同博主的微博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上下条目之间可以完全没有任何内容上的联系和意义上的延伸。当用户打开微博首页的时候,进入他眼帘的信息流不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信息链条,而是十分断裂、跳跃、碎片化的一个个信息片段。一条时事新闻下面可能就连着一个冷笑话,一篇微型小说后面可能就接着一个星座一周运势……而很多人又是在这种毫无关联性的信息流的刺激下,将联想到的内容从自己的微博上发布出去的,因此往往这种信息发布也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

虽然人们可以针对一条微博发表评论,这仿佛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了意见的累积。但这种累计相较于微博的更新速度而言,具有一定时间上的滞后性。人们往往是随机性地闯入一个话题的讨论,但又很容易借由超链接被吸引到其他话题上去,也就难以保证对同一问题的持续性关注和思考。本来,140字符以内的超短文本已经很难承载具有较强完整性的信息或一定深度的思想内容,而微博这种跳跃性的信息发布、接收方式,进一步使得观点的发表更多地趋向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很难形成系统性的信息累计和思考。可见,微博书写和阅读的典型运动方式是跳跃的而不是步步累加的,与此书写方式相适应的是一种与传统逻辑链相区别的直觉跳跃的思维方式。微博的这种非线性、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体现出了典型的后现代特征。

三、平面化

任何媒体都是顺应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微博也不例外。然而人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对信息的消化能力。这一点体现在微博上,就表现为很多人一看到感兴趣的名人、名博便加为关注,关注人数越来越多就导致信息刷新越来越快。最后可能发现订阅那么多人的微博,很多都来不及看完。而这些信息因为相关性很低,因此也难以快速地加以筛选,除了把它们都浏览一遍之外别无选择。这些五花八门的与自身相关或不相关、有用或无用、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理解或不理解的信息被并陈在一起一下子喂给人们。对信息的贪婪最终导致在信息汪洋面前的焦虑和无力。出于更多、更快地占有信息的本意,人们发明并使用微博等网络信息媒介。也正是因为人总是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速度越快越好,内容越简明越好,所以微博才会如此流行。然而,庞大的信息流和快速的信息更新速度逐渐培养出了与之相适应的阅读习惯,那就是——边看边忘、边忘边看,同时在不求甚解的急躁心态下不断转发。因而,此类媒介发展的结果往往可能就是,将原本作为主体的使用者吞噬,令其沦为一个庞大信息库中一个渺小、被动的信息节点。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信息的极大丰富并不能带来思想的升华、超越。相反,过于饱和的信息可能使接收者们逐渐失去深入思考的兴趣,在超文本的高速旅行中,以浏览取代阅读,以下载放逐记忆,以对信息的搜集整理悬搁思维的独特创造。虽然不可否认,微博简便、灵活的特点使得人们得以将生活中的点滴灵感随时记录,具有原发性和新鲜感。但微博文本简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同时也造就了它必然会将本真事物的复杂性简单化的软肋,如果要在一个如此短的文本中体现个体的思考,其思想的独特性往往敏感而又脆弱,容易在快速的转发、评论中被消解,在信息的洪流中被掩埋。在微博这个媒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一个个独立思考的主体的自主创造,而是对流行话语模式的机械复制。

2011年1月17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篇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博文,不久便引起很多网友关注,许多网友响应博主号召,用手机拍下街边乞讨儿童的照片,以跟帖的形式发到微博上,供那些失踪儿童的父母辨认。2月8日便有一个被拐儿童借由这个微博被父母找到。目前这个活动仍在新浪微博上继续,并且由于受到了来自传统媒体的关注而传播效力倍增。这一事件确实让我们看到微博强大的传播能量。但是,在这条微博“火”了之后不久,又相继出现了“随手拍照,解救大龄女青年”、“随手拍照,解救流浪小动物”等所谓“随手拍”系列微博,其中部分也达到了相当高的转播率。微博“短、频、快”的传播特点确实很容易让许多话语模式形成流行的势态,人们往往在这种流行风潮面前受到情绪化的鼓舞,参与到传播活动中去,但也正是快速的传播导致反思的滞后与缺失。在微博这个空间里,人们很难再对一个文本的价值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评价价值的标准由独创性、思想的超越性转变为点击率和转发率。在这里,话语不再能独立存在,而要与它“引用”和“被引用”的其他话语一起构成互文性的话语谱系方能获得传播价值。因而,原创性的神话被打破,而文本间的相互复制、改写、模仿和拼接则大行其道。如果说微博也能传播思想的话,那么在这里思想也难免沦为消费品,其主动性和超越性的价值在流行中经由一轮轮复制、粘帖而耗散。

尼尔•波兹曼曾经如此评价电视:“我们看到的是信息简单化的一种媒介,它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为娱乐。”【3】拿这句话来评价微博恐怕亦不为过。当所有的观念在同一层面下被呈现在人们共同的视野中时,价值判断将受到空前的冲击,超量的呈现必然会造成无从选择或价值的混乱。可以说所有的价值在这里被平面化了,传播的速度和多数人的赞同成为评价所有话语的唯一尺度,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便是意义的虚无。这大概正应了鲍德里亚的一句颇具悲观色彩的预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的世界。”【4】

结语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5】因此,关于微博,我们要思考的绝不仅仅是这一新媒介所负载的内容上的变化,更应该注意它给人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造成的影响。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就是“我们创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人的各方面生活已经对网络形成强大依赖的今天,将网络再称为虚拟空间已经不再准确,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现实的一部分。微博的快速普及事实上已经证明,在它之前出现的各种网络媒体已经使人们适应了超链接的阅读方式和超文本的书写方式。它的大众化、碎片化、平面化等特征是网络媒介发展至今的一个连续累积的结果,是与后现代文化大环境下的文化消费逻辑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它也将与其他网络媒介一起,进一步改变和形塑人们对时空的定义、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人们价值判定的标准。

【1】MBA智库.“自媒体”词条: http://wiki.mbalib.com/wiki/%E8%87%AA%E5%AA%92%E4%BD%93

【2】吕辛福.微博客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今传媒, 2010年,08, 71页

【3】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83页

【4】鲍德里亚.传媒中意义的内爆[M].选自吴琼、杜宇编.形象的修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01页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年, 6页

猜你喜欢

媒介信息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
健康信息(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