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境的角度析中国人的“意会”和美国人的“言传”

2011-11-01

关键词:意会跨文化语境

马 飞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从语境的角度析中国人的“意会”和美国人的“言传”

马 飞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跨文化交际

文章以一个跨文化交际实例为引,导出此案例交际之失败源于中美两国语境文化高低有别,然后从历史和文化两个侧面分析了中国高语境文化和美国低语境文化的成因,最后给出了和美国人交际的策略。

一 从一个交际案例说开去

在和美国留学的一位前学生网聊时,她向我抱怨美国人缺乏“人情味”,她在纽约的圣诞节过的特别无趣,扬言再也不会选择在寄宿家庭过节日了。对话摘录如下:

“W hathappened?”Iasked.

“No thing.I just think Iwasp robably notwelcom e.”

“Bu thow?”

“They didn’tcarem uch aboutm e.W hen Isaid Iwould like to go to Tim es Square,they said OK,you go ahead.And they did whatever they’d p lanned,and paid no attention tom y exist2 ence.”

她认为这家人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待客之道,而这家美国人根本就没明白表妹的真正意图,当然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行有何不妥,更不知道她因何生气。她的言外之意,美国人无从琢磨,也没有琢磨他人“弦外之音”的意识。这是一次双方均无过错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案例,究其原因就在于“语境”二字。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语言学教授冯·戴伊克曾言:“要全面把握话语,就不能把它理解成独立的、抽象的言语实体,而应该将话语和语境联系起来分析。”日本拓殖大学教授西槙光正也曾说道:“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以一定的语境为其条件的,绝无例外。”可见,语境与话语之间存在着深深的关联。

语境的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M ali2 now ski)在 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文化语境”(contextof culture),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二是“情景语境”(contextof situation),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本文重点讨论前者。

_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 (E·T·Hall)根据信息传播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在文化价值维度研究方面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 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的概念,揭示出不同文化对交际环境有不同的依赖度,其交际行为的编译过程和方式也各异。霍尔认为,在高语境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多数信息不是处于物理语境之中,就是内化于人体之中,很少进入被编码的、明晰的传输过程”,而在低语境传播中,情况就相反,大部分信息都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之中。[1]这是一种对语境结构和语境传播水平的重要划分,说明了一种文化大体上都与一种语境水平相对应。比如中国人说话通常较为含蓄,由显性语码传达出的信息较少,大部分信息都隐藏在语言环境中,这就是“高语境”传播;而美国人基本上说话都比较直白,心里想什么就直接用语言表达什么,信息主要由话语符号传达,这就是“低语境”传播。

语言与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中国文化中,语境与语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在美国文化中,他们的关联较为松散。

在上例中 ,作为客人 ,我的学生说:“I’d like to go to the Tim es Square.”,如果听者是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肯定会明白她是想有人陪她去,作为中国的待客之道,主人肯定会主动说我陪你去。如果真的有事无法亲自陪同,也会为客人将行程安排妥当。但美国是低语境文化,他们习惯有话直说,不善于揣摩别人的言外之意,我的学生的深意他们自然不会明白。因此,如果想让他们陪你做事,一定要直截了当的提出来,不要拐弯抹角,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二 中国高语境文化与美国低语境文化的成因及其特点

中国政治的统一始于秦始皇,文化的统一完成于汉武帝。秦汉大一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趋同之势,大一统专政帝国运用国家高度的权威进行同化政策,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统一的官吏选拔制度,进一步加快了华夏共同体内部的文化同质性过程。而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又相对较小,这使中国文化更显一脉相传的传承性和同质性,这种传承性和同质性在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滚滚发展长河中代代相传,未有中断。

因此在中国,由于文化上的传承性和同质性,其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人际关系具有高度的同一性,绝大部分信息都已储存于现成的语境中,成为全体成员共享的资源,因此社会成员在人际交往上,更擅长借助潜在的“语境”进行交流,许多话语无需明说,听着也能意会。又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德教化被一统于儒家的麾下。而儒家伦理的核心之一就是“礼”,包括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等。它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就是,做人必须严格遵守道德教化。谦虚谨慎的人应受到尊重;而对于“狂妄之徒”必须予以压制。这里提到的“狂妄之徒”,就是那些在社会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有时甚至会无所顾忌的人。中国传统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允许这些“违礼”的人存在的。

基于以上两点,中国人性格内敛,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方面,喜好用含蓄、间接、隐晦的方式,不把信息完全、充分地提供给对方;而从接受者角度看,也善于从所提供信息的蛛丝马迹中准确“猜”出对方的意图。作为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中国人特别推崇“悟性”,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而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异质的社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除了人数不多的印第安人之外,每一个美国人基本上都是移民或移民后裔。美国一直被视为一个大熔炉,其人民分属不同的种族,来自不同的国家。其移民种族性之驳杂、数量之多、信仰背景之歧异,是人类文化史上所从未有过的。据统计,美国有 125个种族群体,而且根据《美国宗教百科全书》确认,美国拥有将近 1 200种不同的宗教。[2]因为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人们交际时不具备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同的心理图式,因此交际时语境负载的意义很少,交际时人们信息的获得只能借助清晰的语言编码来完成。在这种背景下,为实现有效的交际,人们交流时必须直言快语、清晰明了。

而且,中国是集体主义导向的文化,追求整体和谐,竭力回避对立冲突;美国是个人主义导向的文化,倾向采取正面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如果我们中国人要批评别人,我们会特别注意方式的委婉性,我们一般会先表扬此人工作一向很好,然后才说:“美中不足的是……”;我们也会先去批评其他人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妥当,以此来暗示听者这方面做得也不好,我们也许还会用别的方式来委婉地告知对方。总之,一切无需明言,听者也会“心领神会”,我们之所以这么煞费苦心都是为了给对方留面子,避免尴尬。而同等情况下,美国人就不会绕这么一个大圈子,他会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丝毫不会顾及对方的面子。如果一个中国人以中国人的方式去批评美国人,美国人会被说得一头雾水,不知自己是在受表扬还是在遭批评。同样的,如果一个美国人以美国人得方式来批评中国人,中国人会觉得颜面扫地,羞愧不已,甚至心生怨恨,关系从此僵化。

又如下面两个例子,虽然稍显极端,但颇能说明中美人民不同的交际风格。同样是想让邻居停止噪音,但他们采取了十分迥异的交际方式,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直率展现无遗:

Scene 1(Am erican style)

Jane(knocks ather neighbor’sopen w indow):Excusem e,it’s11 o’clock already,and the high2p itched opera singing is real2 ly disturbingm y sleep.Please stop your gargling noises imm edi2 ately!Ihave an important job to paym y rent.

D iane(resentfu lly):W ell,this is the on ly tim e Ican re2 hearsem y opera!I’ve an importantaudition com ing up tomorrow.You’re not the on ly one that is starving,you know.Ialso need to paym y rent.Stop being so self2centered!

Jane(frustrated):Ireally think you’re being very unreason2 able.If you don’t stop your singing rightnow,I’m going to file a comp laintw ith the apartm entm anager and he cou ld evict you…

D iane(Sarcastically):OK,bem y guest…Dowhatever you want.I’m going to sing as Ip lease.

Scene 2(Chinese style)

M rs.A:Your daughter has started taking Pianolessons,hasn’t she?Ienvy you,because you can be p roud of her talent.Youm ustbe looking forward to her future asa p ianist.I’m really imp ressed by her enthusiasm 2every day,she p ractices so hard,for hours and hours,until late at night.

M rs.B:Oh,no,not at all.She is just a beginner.W e don’t know her future yet.W e hadn’t realized thatyou cou ld hear herp laying.I’m so sorry you have been disturbed by her noise.(Storti,1994:53)[3]

借用两位大师 M.W.Lustig和 J.Koester的话总结一下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传播特点[4]:

总的来说,在像中国这样的高语境文化中,说话人讲话间接含蓄谨慎,话语点到为止,语境承载很多意义,讲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交际时是以听话者为中心的,即,人们在交流时,信息的传达与领会主要由听者负责,无论怎样间接委婉,对方也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交际中的一个假想就是听话人能“意会”到说话人的意思。不善于“听话听音”的人在中国文化中会被认为是反应迟钝,智商欠佳的人。

而在美国这样的低语境文化中,不同的种族、民族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给彼此之间交流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说话者为了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语言表达的清晰与直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低语境社会里,说话者起着主导作用,交际的成功与否主要由说话者负责。这种语言环境造成了美国人表达直接,不拐弯抹角的交流风格。因此,美国人的交流对言语的依赖性很大,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小。

三 和美国人交际的策略

语境限制着言语表达形式的选择。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这就决定了语言须依赖语境,语境制约语辞。美国语言学家 J.A.Fishm an曾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概括了语言环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即 W ho speakswhat language towhom and when(谁何时对谁说什么语言)。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和表达方式以使言语风格适应客观的需要,即说话者必须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遣词、造句,选择适合于语境的语言结构。

毋庸置疑,和美国人交流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语境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交际策略,使自己的语言适合低语境文化的交流习惯。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美语境文化高低有别的客观事实,并在交际实践中注意“内外有别”,根据不同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切忌“纸上谈兵”,理论一套,实践一套,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

要和美国人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要对他们的交流风格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美国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交际时大部分信息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或文字传递。美国人推崇明确、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说话力求清楚,不模棱两可,直陈所想要的东西。另外,美国人对争辩情有独钟,语言具有对抗性,口气断然。这些都是具有开拓精神、求胜欲强的欧洲移民后代的典型特征。可用一句顺口溜来表达美国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浪漫喜新奇,开朗大方不单调;自由随便无拘束,彼比从不互客套;坦率诚挚爱直言,不愿与人搞弯绕。”

了解了他们,交际时便可比较容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交流方式,他们直言喜辩只是民族性格使然,并非不给我们面子。与他们交流时宜采取直言高效的交流模式。

其次,入乡随俗,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迁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

Ruben(1976:3342354)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5]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用意。

也就是说身在美国,就要尊敬他们的文化传统,适应他们的交际风格,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

最后,避免刻板,随“境”应变。以上对美国人交际特点的论述,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刻板印象,美国人都是口直心快,外向喜辩。这就有可能会陷入“刻板印象”的泥潭。其实美国人也不乏性格内向、含蓄谨慎之人。那么在交际中就应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对不同的美国人也应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其次,语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境不全部是在交际活动之前就存在和预设的,发话者和受话者在受到现有语境制约的同时,可以根据话语情境和交际目的的改变来调整甚至构造新的语境。[6]在实际交际中,交际者可以通过使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来调整并构造新的语境。其中,语言信号主要包括语音、语法和修辞。非语言信号主要指附着在语词上的外部信息、说话者的表情、眼神、手势、肢体动作、声响、道具等。交际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及其变化灵活调整交际策略。

中美不同文化中形成的交际风格影响着各自文化群体人们的交流。如果我们在与美国人交流时不了解其交际风格,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引起误解和冲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中美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和紧密,我们与美国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掌握流利的口语之余了解美国人的交际风格,与其交流时注意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这样才能减少冲突、化解矛盾,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 爱德华·T·霍尔.语境与意义 [A].关世杰译.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2] Samovar,L.A,Porter R.E&Stefani L.A.Comm unication Be2 tween Cultures[M].Belmont:W 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671

[3] Storti,C.Cross2culturalD ialogues[M].Yarmouth,M E:Intercul2 tural Press,19941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

[5] Ruben,B.D.A 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2 turalAdap ting[J].Group and O rganizational Studies,1976.

[6] 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1(6)1

Ch inese’s Sen se of Im p lied M ean ing and Am er ican ’s Need of C lear Expression in Comm un ica tion

MA Fei
(ZhejiangW an liUniversity,N ingbo Zhejiang 315100,China)

high context culture low context cu lture intercultural comm unication

With a living intercultural comm unication case,the paper conc ludes that the failure of the comm unica2 tion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contex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USA varies from each other,nam ely,China has developed a high contextcu lture and Am erica a low one.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from the aspectsof his2 tory and culture and form s a suggestion of comm unicative tacticsw ith Am erican.

H31519

A

167322804(2011)032016020003

2010208203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Y200909584

猜你喜欢

意会跨文化语境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名人读意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