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限塑3周年政策执行难
——限塑令实施3周年塑料袋市场调查报告

2011-10-24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董金狮

食品工业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限塑塑令购物袋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 董金狮

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 张亚楠

限塑3周年政策执行难
——限塑令实施3周年塑料袋市场调查报告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 董金狮

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 张亚楠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限制塑料袋的使用以治理“白色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是全人类的共识。我国已认清“白色污染”问题的严峻形势,为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下发了国办发〔2007〕72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该通知也被大家称为“限塑令”。

“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有3年时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市场塑料袋的质量、销售和使用状况,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联合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组成调查组,于2011年4~5月,对北京10家连锁超市和10家批发市场的塑料袋质量和销售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超市和市场是使用塑料袋最集中的场所,本调查选择平日客流量较大、百姓较为熟知的10家超市和10家农贸市场作为调查对象(见下表)。

调查结果及分析连锁超市现状

1、2家超市的塑料购物袋标识信息不符合国家标准

《塑料购物袋的环保、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GB 21660-2008,是一个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石景山店)的小型塑料购物袋,未按国家塑料袋标准的要求标注信息;城乡仓储大超市(苏州街店)的规格为450×(250+60)×0.027和600×(370+90)×0.027的塑料购物袋无生产厂家信息;其他超市的塑料购物袋标识清晰完整、标注内容齐全,基本符合国家标识标准要求。

2、消费者不要选用无“QS”连卷袋

10家连锁超市家乐福超市(白石桥店)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石景山店)京客隆超市(田村店)欧尚超市(金四季店)城乡仓储大超市(苏州街店)旺市百利超市(世纪城店)超市发超市(万泉庄店)华普超市(航天桥店)法宝超市(紫竹店)乐购超市(北京大成东店)10家批发市场水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玉泉四海农贸市场彰化村农副产品市场北京东方天作商城朝阳六里屯集贸市场东郊批发市场东方泰洋批发市场(大洋路批发市场南区)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

根据商改字〔2008〕41号文件即关于《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用于装盛生鲜等食品的塑料预包装不得具有提携功能,且须符合食品包装相关标准。”被调查的10家超市连卷袋均有“QS”标识及编号和“食品用”字样。

调查人员建议消费者最好选用有“QS”标识及编号和“食品用”字样的连卷袋,因为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安全问题则具有可追溯性,得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建议连卷袋生产厂家,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品上标印产品相关信息和企业信息。

3、欧尚超市独树一帜,提供“终身可更换”袋

在欧尚超市(金四季店),我们以1.0元的价格购买了长620mm、宽500mm、折边200mm的塑料购物袋,袋子很厚且在正中间最显眼的位置印着“终身可更换”。收银员向我们解释,“终身可更换”是指这个塑料购物袋破损后,可到服务台用破损的袋子免费换取一个新袋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倡导消费者对塑料购物袋重复使用,还通过“更换”手段使消费者得到实惠,虽然这种购物袋的价格较高但却有很高的性价比。

4、连卷袋不收费,各超市管理方式截然不同

由于在超市购物连卷袋不收取费用,一些消费者常常图小便宜,多撕下来带回家使用。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限塑的本意,严重影响了限塑的效果,而且还加大了超市的成本。因此超市自身对于连卷袋的使用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我们特意观察了超市内连卷袋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结果发现,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石景山店)、华普超市(航天桥店)、京客隆超市(田村店)和超市发超市(万泉庄店)对连卷袋的使用监管十分严格,连卷袋就放在称重台旁边并由称量人员看管,只有消费者购买食品时才可以取用。而家乐福超市(白石桥店)、欧尚超市(金四季店)、法宝超市(紫竹店)、城乡仓储大超市(苏州街店)、旺市百利超市(世纪城店)和乐购超市(北京大成东店)对连卷袋的管理依旧很宽松,连卷袋靠近食品放置,消费者可自由撕取。

批发市场现状

较之超市对于“限塑令”等相关政策的执行,批发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市场依然存在塑料购物袋品种混杂、没有标识、劣质低廉、不合标准的情况。

1、“限塑令”实施近3年,塑料袋质量呈翘板式

农贸市场规模较大且交易灵活,往往出现查得紧藏得严、查得快闪得快等故意躲避现象。因此市场上普遍是合格塑料袋和不合格塑料袋混着卖,不知不觉就形成了高低两端的翘板式质量状态。翘得高的一端是质量合格的塑料袋,因价格较高买的人少,它的存在多半是为了应付检查;压得低的一端是质量不合格的假冒伪劣塑料袋和国家禁止的超薄塑料袋,但由于其价格低廉,目前仍是很多小摊小贩的选择。

2、市场管理做表面文章,超薄袋商总有机可乘

在调查的10家市场中,除彰化村农副产品市场、北京东方天作商城(地下二层)和朝阳六里屯集贸市场外,其余7家市场管理者均要求承租摊位统一购买市场指定塑料购物袋。但是,这7家市场中,只有东方泰洋批发市场(大洋路批发市场南区)和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最严格,市场管理者为避免经营者销售超薄塑料袋,不允许在市场内设立塑料购物袋专营或兼营摊位。

值得强调的是,不仅一些经销商自行销售的塑料袋存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市场管理者要求承租商统一使用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些是不符合标准的。如玉泉四海农贸市场统一使用的塑料购物袋,经仔细测量其厚度仅为0.011mm,是此次调查中市场指定使用的购物袋中最薄的,而且还带有异嗅。可见市场管理者对市场内塑料袋的使用及销售情况并未做到真正监管,全部是表面文章,这才使得一些胆大的经销商肆意妄为。

3、政策响亮宣传猛,怎敌不过销售商

国家关于塑料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连续出台,理应对塑料袋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在水屯批发市场注意到,一些塑料袋销售商即使面对国家政策的抨击,却依然“泰若坦然”。

位于水屯批发市场干菜区3、4号的北京水屯桂花商店,是一家专门经营塑料袋的经销商,塑料袋存储量大且种类齐全,高高的货架上摆满了塑料袋。众多型号的塑料袋大多数是无任何标识且厚度小于0.025mm的超薄塑料袋。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3年的“限塑令”和配套的国家标准,经过铺天盖地的宣传,桂花商店是真不知还是装不知?面对桂花商店的“不知”,水屯市场作为管理者怎能不闻不问,任由其公然地大量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超薄塑料袋。不禁感叹,持续强大的国家政策怎敌不过小小的塑料袋销售商!

4、“好管家”限塑执行始终如一,监督管理两手抓两手硬

同样作为市场管理者,但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的不同会导致市场影响和效益出现差异。东郊批发市场的管理者对“限塑令”的贯彻和实施一直保持领先势头。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正在市场内进行巡查的工作人员,还在东郊海鲜大世界一进门的地方看到3块1米高的公告牌,分别写着“东郊市场限塑管理处罚规定”、“购物须知”和“温馨提示”。此外,直对门的鲜肉摊位全部使用东郊市场统一塑料购物袋,袋商是市场管理者批准设立的专营摊位。

调查反映的问题

“限塑令”在实施3年的过程中的确起到了较为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在限塑政策出台的前半年,加上国家倡导“绿色奥运”的影响,使很多超薄塑料袋的生产企业纷纷转产或停产。如今看来,“限塑令”不仅带来了安全和环保知识的宣传,为企业和经营者提供了正确的引导,而且使科研机构增强了对塑料袋代替品研究的紧迫感。通过对它的贯彻实施,超薄塑料袋在连锁超市销声匿迹。但是,因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人们循环经济的消费理念还未完全形成等因素使“限塑令”不能快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塑料袋市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消费者好了伤疤忘了疼,环保意识几乎降至为零

“限塑令”实施以后,我国的“白色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此时的我们似乎有些懈怠了,有些人渐渐把环保、循环等理念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不再自觉减少使用塑料袋,不再重复利用塑料袋,反而回到从前的一次性时代。我们不应该这样好了伤疤忘了疼,应该重拾环保观念,为减轻昨日的罪恶而环保,为保障今日的生活而环保,为造福明日的子孙而环保。

超市购物,年长者大多自带袋子,年轻人则称没习惯

在调查超市塑料袋质量、销售及使用情况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大爷、老大妈或中年妇女,拉着布袋车或在结账时掏出自带的购物袋,自觉做到不购买超市的塑料袋。但是一些年轻人则成了超市塑料袋的常见客户,又大又厚的塑料袋往往只用过一次就拿来装垃圾。对这样的年轻人我们不得不说他们过于铺张浪费、“不会过”。原本能多次重复利用的塑料袋只使用过一次就结束了“生命”,这无形中加重了我国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企业轻视政策法规,唯利是图顶风作案

“限塑令”实施之初,确实打击了一批生产条件不合格、生产设备不达标的小企业、小作坊,从源头上起到一定限塑效果。但是渐渐地政府监管松弛了,一些投机的小企业不甘放弃低成本高利润的回报,因而依然被卷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漩涡中。甚至有些小企业蹑手蹑脚在夜里搞生产,不知不觉就形成了白天做人晚上做鬼的局面。

超市塑料购物袋收费严,连卷袋不收费用量剧增

“限塑令”实施3年以来,各大连锁超市均按照有偿使用原则,明码标价收取塑料购物袋的费用。但是,对于连卷袋的使用,大部分超市未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任由购物者随意取用,致使连卷袋使用量剧增。消费者滥用连卷袋的行为同样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采取经济刺激不是长久之计,加紧研发代替品才是真招

采取经济刺激的方式只会在短期内限塑成效显著,长此以往,不排除人们会把这个购物成本看作理所当然,那样依然达不到限塑的目的。人类依赖塑料袋已经太久,超市和农贸市场里盛放生鲜食品,家里面收集垃圾,在没有其他替代品的前提下,突然停止使用塑料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养成少使用塑料购物袋习惯的同时,加紧研发出轻巧、安全、环保的塑料袋替代品是当务之急。

从无法可依到有法不依,执法机关到底在磨蹭什么?

在“限塑令”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我们的环境污染就一直存在,当时我国的超薄塑料袋使用量惊人,但是因无法可依,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制止。如今伴随着“限塑令”的出台,《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的出台等等都为执法者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政策法律法规堆积成山,执法者却寸步不前。因为执法部门跑的不勤,查的不严,使一些商户侥幸成为漏网之鱼,在行业里造成负面影响,不法企业随之效仿,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到那时,消费者的喊声将变成哭声。眼下,《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已于2011年6月1日起实行。超薄型(厚度低于0.015mm)塑料袋和超薄型(厚度低于0.025mm)塑料购物袋依然榜上有名。政策的出台是双手,政策的执行是双脚,政府应该手脚并用以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再多的政策都将是一纸空文。

建议及对策政府部门应软硬兼施,全力以赴将“限塑”进行到底

软对消费者,积极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免费发放循环购物袋或购物袋以旧换新。硬对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切断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源头,加大执法力度和威慑力,严格执行处罚办法。没收经销商所存有的不合格产品,切断不合格产品的流通渠道。全力以赴将“限塑”进行到底。

上级下达执法任务,指令基层执法机关出屋子执法

上级向基层执法机关下达执法任务,指令执法机关走出办公室去市场、商场、超市等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大的场所去检查或执法。勤查、勤访,细细盘查漏网之鱼。除此之外,执法人员还应注意执法方式,避免声势浩大地穿官衣、开官车去检查,那样会使企业成为惊弓之鸟,检查结果更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面对市场监管难,专家建议“三统一”

对于眼下农贸市场超薄塑料袋泛滥现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著名环保专家董金狮教授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开办者监管缺失,其应该负第一责任。董金狮教授表示,农贸市场应该加强监管,对市场中使用的塑料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进货、统一指定经销商、统一质量和价格。出了问题,工商部门可以直接找市场开办者,追根溯源。同时,还应该建立监督举报机制,允许消费者投诉,进行多方市场监管。

生产企业应积极跟随政策引导,做放心产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产企业应认清形势,做正义企业不挣黑心钱。不以获利为借口,应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加快设备更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产率,做环保企业。

消费者要提高安全意识,拒绝使用有异味有杂质的塑料袋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还发现一些市场的菜商给消费者盛装蔬菜的塑料袋五颜六色,有的还带有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和很多杂质。这些塑料袋是免费的,因而有的消费者会特意多要几个以备家用。但是,不得不提醒消费者,这些异味较重的塑料袋在生活中一定不要用来盛放食品,特别是带油的、温热的以及直接入口食用的食品。因为刺激性气味重且有杂质的塑料袋极有可能是使用废塑料生产的,存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传统的虽笨重但可循环,流行的虽轻巧但不环保

在没有更好的替代塑料袋的产品大规模问世之前,每一个消费者都应自觉树立环保意识,抵制超薄塑料袋,塑料购物袋能不用就不用,能重复使用就重复使用。此外,应该主动拎起菜篮子、布袋子、小网兜,做一名环保达人。

结语

就目前的形势看来,单纯依靠塑料购物袋收费就想解决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不现实的。塑料购物袋并不是环境污染的背后真凶,人类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以及落后的垃圾管理和处理方式,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内因。因此,对塑料袋的管理一方面要通过收费制度来刺激消费者尽量减少使用,尽量重复使用,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起相应的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和替代品利用机制以及信息公开制度和舆论监督渠道畅通。

“限塑”不应“限速”,我们应该加快脚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带动身边的人一起“限塑”。只有大家的消费观念全部真正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限塑”执行难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猜你喜欢

限塑塑令购物袋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当代大学生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
“限塑”七年,争议再起
头大
塑料袋漫天飞扬,限塑路任重道远(一)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老人连续使用一塑料购物袋长达34年
从“限塑”到“弃塑”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