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药联用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76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1-08-28李小双靖永莲韩春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0期
关键词:门脉胃病肝硬化

李小双 靖永莲 韩春荣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opathy,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PHG常与食管静脉曲张同时存在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出血症症状,是上消化系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时危急生命[1]。笔者近年来对7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联合使用中西药与单独使用PPI在PHG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年来在我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PHG患者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25~55岁,病程1~5年。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5例,酒精性肝硬化21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0例。排除严重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昏迷、胃恶性病变等)。按不同药物治疗分为:联合用药组(治疗组A组)38例,奥美拉唑组(对照组B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硬化分型、Child-Plug分级、PHG分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

1.2 治疗方法 联合用药组(治疗组A组)38例给予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出品,批号0909A10)40 mg静脉滴注1次/d×7 d,每早晚各服自拟方疏和活化方150 ml(方剂组成:柴胡、陈皮、枳壳、白芍、川芎、当归、乌贼骨各9 g,丹参12 g、白芨、田七、黄连、炙甘草各6g),疗程为2周。奥美拉唑组(对照组B组)38例给予奥美拉唑40 mg静脉滴注1次/d×7 d,疗程为2周。两组均同时服用心得安10~20 mg,3次/d,配合能量合剂、维生素、白蛋白等药物护肝、辅助治疗。

1.3 判断标准

1.3.1 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判断标准[2]参考McCormack法的分类标准:轻度:①黏膜出现细小的粉红色斑点或猩红热样疹;②在条状外观的皱襞表面出现的浅红斑或“蛇皮”征或镶嵌样病变;重度:散在的樱桃红斑点及(或)弥漫性出血性病变。中度,表现介入两者之间。

1.3.2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3]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镜下胃黏膜按Tanoue分类,恢复好转程度超过1个等级以上;有效: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好转,镜下胃黏膜较前改善,但未能好转超过1个等级者;无效:疗效结束时达不到以上标准或病情加重者。

1.3.3 胃黏膜病变改善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胃黏膜皱襞红肿渗出灶完全消失。有效:局限于胃窦、体或底部一个区域的胃黏膜皱襞轻度细微红色样斑点灶,无剥脱感。无效:胃黏膜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根据观察数据的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分析的统计方法,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胃镜检查情况 A组轻度24例,重度14例;B组轻度25例,重度13例;两组胃镜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两组差异不明显,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例,%)

2.4 患者再人院率比较 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再人院5例,对照组B再入院6例,对照组多于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PHG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对PHG的认识更加全面,特别是在PHG的无创性诊断方面取得进展,人们将采用无创性的方法对PHG做出诊断及预测病情的转归。

大多数学者认为PHG的发病机制:①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时,胃黏膜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血容量和低灌注量,由于血流缓慢,黏膜下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透导致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血液重新分布,有效血流量相对减少,动脉血气氧饱和度下降,组织缺氧,局部胃黏膜组织损伤,病变在胃体、贲门部明显。②胃黏膜防御屏障破坏。肝硬化常合并内毒素血症,内毒素激活激肽系统,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障碍、黏膜抵抗力降低。③炎性介质的改变。有研究认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胃黏膜组织VEGF表达增高.PHG胃黏膜淤血、缺氧与VEGF增加存在互动关系,VEGF在PHG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环氧化酶2(COX 2)和前列腺素I(PGI)在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④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PHG的发病机理和影响因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幽门螺杆菌(Ⅳpylon)是否参与PHG的发生、发展意见尚未统一。⑤内皮素在门脉高压性胃病中的作用。内皮素(ET)是肝星状细胞(HSc)最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ET与HSC的相互作用由于对肝脏纤维化、肝内和肝外血管阻力和门静脉血流量的变化都起着关键作用.胃镜检查仍是目前PHG最常用的检查手段。NIEC分类认为内镜下有4种改变分别是马赛克样改变(MLP)、面细小红点灶(RPL)、CRS和黑棕色斑(BBS)。其中MLP分为:① 轻度:呈弥漫性淡红区;②中度:淡红区中心部有小的红点;③重度:呈弥漫性发红。我国学者雷香娥等对281例PHG患者内镜检查特点总结为MLP是PHG最基本的内镜表现,MLP+樱桃红点(斑)是PHG最具特征的内镜表现。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其目的是通过药物作用降低门静脉和曲张静脉的压力,从而减少曲张静脉的血管壁张力。药物联用能非常有效地降低门脉压力。有学者认为由于PHG胃黏膜壁细胞数量减少、泌酸功能减退,所以这类药物对PHG出血并无治疗作用。而杜宁等认为:抑酸类药物可以提高PHG并出血患者胃内pH值,减少胃内酸性环境对凝血过程的影响,有利于止血;同时减轻了胃酸对黏膜的侵蚀,有利于黏膜的修复。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肝病多实,宜疏、宜泄、宜利,而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多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进而气滞血瘀,久而脉络瘀阻,致临床诸证。门脉高压性胃病病位在胃,病本在肝。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而横逆犯胃,病机是“气滞血瘀”。治疗门脉高压胃病,既要降低门脉压,又要减少攻击因子,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同时联用中药,从肝论治,采用疏肝和胃,活血化瘀的疏和活化方进行治疗。方中丹参、当归活血化瘀,可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压力,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体液因素,降低门脉压力,丹参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对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降解,降低血液高粘滞性,可抑制血液内血栓素(TXA 2)生成。促进前列腺环素(PGI 2)样物质的产生,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同时,丹参可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蛋白降解,丹参与当归可阻断糖胺多糖类细胞外基质,促进胶原积聚,并使肝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方中柴胡、白芍、枳壳、陈皮、炙甘草疏肝理气、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黄连辛开苦降,调和气机,有抗炎,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可防止PHG患者胃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的发生。乌贼骨、炙甘草和胃养阴,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白芨、田七能够缩短出凝血时间,使局部血管收缩,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低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和胃养胃、凉血止血之功效。中西药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能更有效地促进PHG患者胃黏膜的修复和重建,提高PHG的治愈率,疗效确切,副反应少,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自拟方疏和活化方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临床症状、内镜下胃黏膜恢复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故中西药联合用药能促进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黏膜修复和重建,改善其临床症状。

[1] 于中麟,张树田.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内科杂志,2001,18:87-89.

[2]杨晓钟,王琼,周锡荣.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的诊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1):31-32.

[3]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4):198-199.

猜你喜欢

门脉胃病肝硬化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胃病的影响
走路治好老胃病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特利加压素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型上消化道出血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