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英语演讲的文体学分析
——以The Aim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为例

2011-08-15多晓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演讲词文体学听众

多晓萍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公共英语演讲的文体学分析
——以The Aim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为例

多晓萍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作为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该文从文体学的角度,以The Aim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为例,对公共英语演讲词从词法、句法、修辞、语篇等层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文体特征,以期英语学习者对公共英语演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公共英语演讲;文体学;特征

一、引言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文体学是一门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语篇,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科学。而作为阐述文体的重要手段,文体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意义,还可以为我们挖掘文体的美学价值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文体,并收到了相当的效果。公共英语演讲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听众的感情,获得听众的认可支持。通过演讲的内容,人们可以接受或拒绝某种观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动。正是由于此,公共英语演讲有着独特的文体特点。尤其是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一类文体的文章,所以,对它们从文体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同学们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可见,文体学在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该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以The Aimofa UniversityEducation为例,从词法、句法、修辞、语篇等方面对该类文体的文章进行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公共英语演讲的严肃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并能从中学到一些演讲的技巧,进而对这一类文体的特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二、公共英语演讲的文体分析

1.词汇特征

既然是公共演讲,自然就不同于日常会话。相比之下,公共演讲的选词更加严谨。“公共英语演讲中,在讨论概念、品质、属性时需要抽象词汇的使用。同时,抽象词和大词的使用与演讲英语要求具有严谨性和庄重性的特点相一致。”这篇演讲词总词汇量556个,其中有很多抽象的形容词和名词,如intellectual,sobriety,eloquence,sophistical,aspiration,susceptible,tangible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又使得演讲的语言更加严肃,显示出相当的权威性。本篇演讲词的另一个词汇特征就是广泛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统计表明,除了使用一次第一人称和一次第二人称以外,全篇都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出现。其中it(s)出现了21次,he/him出现了20次。之所以会使用第三人称来表达,一方面与本篇的主题有关,作者在讲述有关大学教育的目的,所以使用了大量的it;另外,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不是确定的某一个人,所以作者用he/him来泛指,这会让听众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更加清醒客观地去解析,从而从另一个侧面获得听众的广泛接受和支持。

2.句法特征

这篇演讲词总共有15个句子,最长的是第12个句子,包含102个词,最短的是第2和第10个句子,都包含16个词,平均句子长度为37个单词,大大超过了整个英语17.6词/句的平均含词量。总体上来看,这篇演讲词都是用长句来表达复杂句义,从而使句义连贯、气势畅通,体现了较强的表现力,同时也达到了高雅和肃穆的艺术效果。既然大都使用的是长句,那势必也就是规范的完整句,因为演讲需要准确地表达,同时语言要显得庄重可信,而广告或解说文体中的小句往往起不到这种作用。从句子类型看,通篇都使用主动的陈述句,时态上都使用了一般现在时,目的是促使语调平衡,给听众以庄重正式感,同时,一般现在时的使用给听众一种客观公正的感觉。

3.修辞特征

任何演讲都会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当然英语演讲也不例外。通常为了得到听众的接受和支持,演讲者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在本篇演讲词中,总共15个句子作者用到了8个之多的排比句,这也是本篇演讲词最大的一个特点:

(1)…a universityis not a birthplace ofpoets or ofimmortal authors,of founders of schools,leaders of colonies,or conquerors ofnations.

(2)It does not promise a generation of Aristotlesor Newtorns,of Napoleons or washingtons,og Raphaels or Shakespeares…

(3)…it aim at raising…at cultivating…at purifying…at supplying…at giving…at facilitating…

(4)It is the education which gives a man a clear conscious view…a truth…a eloquence…and a force…

(5)It teaches himtosee things…togoright…todisentangle…todetect…and todiscard…

(6)It prepares himtofill…and tomaster…

(7)It shows him how to accommodate…how to throw…howtobring…howtoinfluence…howtocome to…howto bear…

(8)…though it is less susceptible ofmethod,and less tangible,less certain,less complete in its result.

排比是英语演讲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为parallelism,是指为了达到修辞效果而循环出现的句法相似的结构。英语排比具有结构整齐、节奏鲜明、语言简练等特点。在英语演讲中运用排比句,可以增加演讲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突出演讲者雄辩口才和强烈感情,增强演讲语言的气势,提高演讲的说服力和欣赏性。另外,由于排比句结构整齐,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在听众心理上引起共鸣。在学习完本篇演讲词之后,笔者要求同学们背诵,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全文背诵了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种整齐的排比结构。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比喻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更容易使听众理解,从而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它把一些看来遥远的事物与人们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平淡的事物富有感情色彩。同时它具有夸张的效果,使演讲富有激情,能够激发听众情感,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这里特别要提到本篇当中一个特殊的比喻,我们把它称作逆喻或矛盾修饰法(oxymoron)。在第7句的开首:But a universitytrainingis the great ordinarymeans toa great but ordinary end.这里great和ordinary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词被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修饰同一个语言成分,这不光给听众的感官上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更在意义上使语篇的有关部分彼此紧密衔接,在修辞上收到意想不到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功效。

4.语篇特征

我们知道,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句子又是语篇的构成形式。首先,语篇必须通过一些衔接手段,这样不仅在意义上而且在结构上达到语篇连贯。本篇演讲词中最重要的衔接手段有省略和连接,特别是动词的省略,目的是使句子更加连贯、紧凑和简洁。例如第7句中动词aims后面统领了6个at的介词短语,使整个句子工整连贯。另外就是连接的使用,“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语法手段”。本篇演讲词中通篇的15个长句主要是通过添加和转折来完成的。其中and使用了12次,but/though/yet出现了5次。连接的使用使得句子简洁、浅显易懂。另外,我们提到了本篇最长的一个句子有102个词,它的构成除了上面的连接以外,作者使用了我们常用的标点符号“;”来完成,从而避免了句子的复杂性。

另外,就这个语篇来讲,我们可以根据Richard Bradford所提出的“双重模式”来分析。他提出“双重模式”的一极为文学语篇与非文学语篇的共有特性,即“认知性”,它能提供理解意义的基本信息要素,符合人的认知与日常交际模式,使语言清楚易懂;另一极是文学语篇的“规约性”,它决定了文学语篇与非文学语篇之间存在的差异,忽视语境的作用,使得语言晦涩难懂。而且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张力。公共英语演讲虽然不是像诗歌、小说等那样纯文学的语篇,但它却与日常会话那样的非文学语篇有很大的不同。在本篇演讲词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体现了它的“认知性”,同时又使用了各种修辞等文学手段使它不同于我们的日常会话,体现了它的“规约性”。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演讲语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演讲词体现了公共英语演讲的基本特征,它使用了一些大词和抽象词使语言更加严肃庄重,句式上也多使用复杂句,同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使演讲更加生动,进而达到了引起听众共鸣、获得支持的目的。它充分体现了公共演讲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特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秦秀白.英语题材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徐有志.现代英语文体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3]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H31

A

1673-0046(2011)03-0196-02

猜你喜欢

演讲词文体学听众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Dylan Thomas’“This Bread I 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