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时期太原市构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及基础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及预期目标研究

2011-08-15太原市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课题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十二五太原市基础设施

太原市“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课题组

“十二五”时期太原市构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及基础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及预期目标研究

太原市“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课题组

文章首先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太原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的有利因素及不利条件,进而重点论述”十二五”时期太原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基础实施布局;基础工程建设;有利因素;不利条件;指导思想;原则;预期目标

城市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系统中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的总称,是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一般包括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水资源和供排水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防灾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等。它是现代城市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人居环境改善、实现城市聚集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在整个社会的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规模、速度、结构,既反映城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水平,也是城市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因此,在“十二五”开始之前,就未来五年太原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对筹划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认为,确立“十二五”时期太原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必须要了解太原市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和所处的背景条件,同时应在理论上剖析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特征。在此,我们要明确的观点是:城市基础设施既具有生产性的性质,又具有非生产性的性质;它虽是公共产品,但不应忽视其服务性与商品性的特点。总体来说,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是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运转系统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建设时序的超前性与效益的综合性。

一、有利因素及不利条件

21世纪头2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委提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战略思想,太原市也提出了“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这一方面形成了先行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因此,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确立新的国际经济分工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稳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应该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2.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山西省委提出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再造一个“新山西”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即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构建城镇群。相应地,太原市委也做出了打造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把太原建设成为一流的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战略目标。可以说,太原城市圈建设进入国家支持层面,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现行先试,全省大力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建设,这一切都为太原市的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构筑了新的平台,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对基础设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是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历史地看,现在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继“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后的又一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意义更为深刻,内容更为丰富。一是产业要升级;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三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根本上在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以及低素质的生产要素。新形势下,切实创新发展模式,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这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基础设施需求总量仍呈持续增长态势;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优化升级将使基础设施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集约利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第三,生产要素素质的提高,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相辅相成,在互动中互相促进。

4.基础设施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经济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基础设施涉及的能源、水资源、信息等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山西省委、太原市委按照“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高度重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太原市基础设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长期搞高强度的开发导致我市支柱产业单一粗放,能源、化工、机械比重过高,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凸显,形成了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与改善民生的重大隐患,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高度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建设和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显得尤为迫切,已演变成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特点的问题。

5.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面临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限制

“蓝天白云之城”和“青山绿水之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土地、水、环境容量等要素支撑,然而太原市目前这些要素制约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太原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瓶颈。从水资源方面来看,太原市属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受天然水资源匮乏的制约,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易对我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从土地供给能力看,太原市建设用地资源紧张,需加大农用地转用指标才能满足“十二五”规划要求;从环境容量看,太原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排放量需要得到控制和减少。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将制约太原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太原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太原市委“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以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协调性、有效性、共享性为目的,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注重发挥聚集规模效益,从战略高度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强调“开源与节流”并重、集约利用优先,以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运行和管理模式;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从而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资源集约型基础设施体系。

三、基本原则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推进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基础设施是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在新形势下,为实施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突出“共享、网络、适度、统筹、集约、和谐”,着重把握“统筹协调、集约利用、远近结合、主动引导”的原则:

——统筹协调的原则。统筹区域之间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各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和顺畅运行,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

——集约利用的原则。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合理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和观念更新,推进基础设施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适度消费,不断提高集约利用水平,走高效、集约的路子,提高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缓解基础设施供需紧张状态。

——远近结合的原则。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提高综合投资效益。近期着重解“渴”,缓解“瓶颈”制约;中远期要加强前期研究,加大项目储备,择机开工建设,力争适度超前。

——主动引导的原则。发挥基础设施的导向性作用,推进生产力优化布局。加强供给与引导需求相结合,逐步改变基础设施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发挥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引导作用。

——和谐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牺牲环境、破坏资源的做法,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绿色环保意识。

四、预期目标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一般特征以及太原市基础设施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十二五”时期预计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十二五”前期,基本消除主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尤其是对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的制约;“十二五”后期,主要基础设施水平力争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⒈城市交通

根据太原市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及发展定位,综合考虑太原市“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确定太原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的总目标:

(1)适应并适度超前经济发展水平,力争把太原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成为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输网络。

(2)构建同城一体化交通联系网络,由快速公交、城际铁路组成的经济圈内部交通网络,引导区域城镇优化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3)在既有道路网络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功能,提出布局合理的干道路网,同时,加快城市走廊和交通枢纽建设。

(4)通过调整路网结构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网系统的整体效能,在发展太原市综合交通体系时要加强公共交通系统与客、货运枢纽的规划建设。

(5)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周边道路容量科学配置静态交通设施,同时,科学统筹客运南站、地铁以及配套工程的建设。

(6)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与管理信息化,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实现均等化运输服务,形成安全、高效、集约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

(7)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环十放射”的铁路网络格局。公路通车里程85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0公里/百平方公里。主城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到15标台以上,公交车总数达到5400辆标准车,新增公交车3050辆;城市公交线网密度由现在的1.82km/km2增加到3km/km2~4 km/km2。

⒉城市供水、排水与防洪

(1)供水方面:根据太原市水资源状况、太原市生活水平和节水措施的综合分析,确定2015年平均日人均综合用水指标为390升/人·日,最高日用水量为124.8万m3/日,年需水量为4.56亿m3。

(2)排水方面,到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率达到50%,建成区雨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逐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并随着各南部新区新建项目的实施配套相应的雨水排除设施。

(3)防洪方面,建设完善城市防洪系统,包括太钢防洪工程和城南防洪工程的河渠拓宽改造和堤防加固;建设大黑水河防洪排水工程;完善汾河南段、南沙河、北沙河上游、北涧河、南排洪区上游等的河道治理工程;完善各地区的排水系统、退水渠涵、雨洪泵站、缓洪池等建设。

⒊城市能源

重点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燃气管网。加快“气化太原”建设,探索包括煤气、天然气、煤层气和煤制天然气的“四气合一”机制,实现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气全覆盖,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客观预测能源需求,准确规划能源建设规模,保障土地供给。科学决策能源投资建设进度,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研究解决能源领域的主要问题。配合城市道路建设,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市政管道工程,保证工程质量,便于维护管理。加强对现有管道系统的维护管理。

供电可靠性指标城网RS3达到99.97%,A类电压合格率、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7%,综合线损率控制在4.3%以下,城区中压线路电缆化率达到65%,一户一表率达到80%以上。

燃气气化率达98%,天然气需求量15亿m3/年,年均增长33%,天然气居民用户发展到75万户;焦炉煤气用气量达10亿m3/年,年均增长15%。压缩天然气1.62亿m3/年,液化石油气服务14.4万人,总用气量667.18万m3/年。

供热面积新增5000万m2,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力争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

同时,太原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绿色转型。运用政策调控手段,促进企业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机制;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采用贴息、补助、拨款、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工业节能、社会节能和建筑节能;确保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向新能源产业倾斜;监督落实环保、节能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节能、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管理能力建设。

⒋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自然灾害类:灾害信息网络建设覆盖到各县(市)区,确保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市住房基本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市民人均地震应急避难所面积达到1.5m2;较大降雨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森林火灾火情监测覆盖率达到90%,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0.1‰,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农作物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事故灾难类:有效遏制灾害事故发生,力保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煤矿山死亡人数、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死亡人数及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数有所下降。

自然灾害(未发生巨灾)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比“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创建10个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90%的城乡社区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95%以上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重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⒌邮电通讯系统

邮政:夯实邮政网点基础,强化邮政业务拓展,加快邮政数字化布局,妥善应对国内外竞争,通过管理集中化、运营区域化、市场局部化、功能效率化,形成新的邮政发展新模式。

通讯:配合“三网融合”的总体发展模式,优化网络资源,建成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公众骨干传输网。加快建设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

广播电视:进一步加快有线网络建设,建设地下管线网络,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低成本优势,加快数字化的发展进程,抓紧数字广播技术的使用化研究与试验。

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围绕太原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构建“蓝脉绿网、一圈一轴双区三楔多廊多园”的绿色生态系统。到2015年,确保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5平方米。

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到2015年,SO2排放量至10万吨以下;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多于300天;城市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0%;城市居民气化率≥98%;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质水达标率为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

环境卫生总体目标:到2015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1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40%;生活垃圾密闭转运率达100%;垃圾袋装率达6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0%;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建筑垃圾办证率达85%;道路清扫机械化达40%;道路洒水降尘率达50%;主要街道冲洗率达40%;一、二类公厕比例达80%;废旧电池等特种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密闭收运、集中处理。

[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德起,谭善勇.城市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李凤.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王茹.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5]李白苹,王志明.现代通信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荣彤.21世纪初太原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F29

A

1673-0046(2011)03-0003-04

此文系太原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课程负责人:谢振芳;课题组成员:武辉杜立军相跃进 陈永顺 成向峰 宁静 燕可翀

猜你喜欢

十二五太原市基础设施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