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仿的理论研究综述

2011-08-15王月嘉王海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班杜拉皮亚杰动作

王月嘉,王海静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模仿的理论研究综述

王月嘉,王海静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模仿是儿童早期发展的能力之一,它是儿童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从别人那里获得技能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能力。文章对模仿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心理理论。事实上,模仿问题已经吸引了更多学科领域的广泛注意。总之,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模仿及其所产生机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

模仿;学习;模型;心理理论

模仿是儿童早期发展的能力之一,它是儿童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从别人那里获得技能和相应行为方式的能力。但随着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模仿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能力,与人类特有的智力形式,尤其是语言、文化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密切相联系着的。并且模仿已经卷入到儿童复杂的社会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去,Boyd和Richerson最早提出,模仿是使文化代代相传的机制。

目前用以解释幼儿模仿行为的理论模型有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理论。每种理论模型在其理论基础方面是不同的。有的是以模仿中的强化来分析的学说,有的理论更强调认知因素的发展,但每一种理论都有助于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模仿的发展和表现。论文将对这几种关于模仿的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一、模仿概念的界定

基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模仿的含义也多种多样,例如,在动物的行为学和人类社会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文献中,第一次对模仿提出了清晰定义的是心理学家桑代克,他认为模仿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复制学习新的动作过程。他的定义强调模仿者对示范者动作的观察,认为这是能重复该动作主要的信息来源。Yando认为,模仿是“运用动作或语词来操作模式以前所操作的具体行为或声音”。Butterworth提出的模仿定义是目前文章中采用最多的。他更强调模仿的主动性,认为模仿是当观察到另一个人的动作时,自愿以对方为榜样所产生的行为。

透过人类复杂的文化背景,许多研究者认为,模仿远不止是对观察到动作的复制,而且包括对示范者动作的意图的理解。例如,Tomase认为,模仿必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既要理解示范者动作的目的,也要理解示范者动作的方式。Call和Carpenter进一步明确指出,行为复制的信息包括三个部分:动作、目标及结果。

上述关于模仿的定义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强调对行为的复制,另一类则是除了复制一个观察到的动作外,还强调模仿者对示范者意图的了解。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者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无论是行为本身或是强调行为意图的复制,都是局部增强(localenhancement)、刺激强化(stimulus enhancement)、无意识模仿(mimicry)或仿真(emulation)等内在复杂机制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有明确目的的动作复制的结果。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977年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指出了学习主要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实验性学习,另一种是替代性学习。社会中的个体在学习时,可以通过个体的实践来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或做法来学习。后一种学习机制就是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班杜拉说:“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学习子过程。他详细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

(一)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是指学习者对被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选择地观察。注意是观察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被示范的对象或活动的特征和学习者自身的特征共同影响选择注意的效果。

(二)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是指将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符号的形式并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班杜拉说:“符号化这一高级能力使人类能通过观察学习大多数行为。”班杜拉同意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通常对被观察到的信息进行两种编码:一是形象编码,二是语义编码。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将被示范的活动转化为简明的言语编码或逼真的表象的观察者与那些仅简单观察或观察时心不在焉的观察者相比,能更好地保持行为。班杜拉认为,可以通过认知复述和动作演练两种形式促进保持。认知复述与心理练习同义,指在思想上想象动作的正确执行步骤,而不必进行实际的动作演练。

(三)生成过程

生成过程指将符号化的内容转化为相应的行为。班杜拉说:“通过观察被示范的行为,人们在观念上获知了各组成动作应该怎样结合以及怎样按时间顺序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换句话说,被示范的行为在被执行之前大部分是以一个符号形式的整体而被习得的。反应生成主要是一个‘观念—匹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演练获得的知觉反馈与观念相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信息,调整行为,使观念和行动之间逐渐实现一一对应。”

(四)动机过程

社会认知论区分了学习和行为表现。该理论认为,人们并不把自己习得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当被习得的行为没有什么功能性价值或带有受到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行为表现不一致是常有的情形。当提供诱因时,先前习得但未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迅速转化为行动。

社会学习理论学家更倾向于认为模仿是通过强化来获得行为的一种反映,而并不是发展阶段或认知能力,并且强化范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早期的模仿学习中,并且在当代的研究中也越来越被作为一种引起模仿的机制。使用强化来引起儿童的模仿已经不像传统那样仅局限于外在的身体行为。例如,当成人演示皮亚杰道德两难中的反应时,这些儿童因为模仿成人的行为而得到正强化,那么他们一直表现出他们所看到的成人的示范相似的道德判断。因此,正如皮亚杰所说,从获得新的行为反应的角度讲,模仿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目的,但是这种学习不会在没有特定的环境线索的条件下简单地发生。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所有的观察者都被示范者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特定行为所影响。因此,当社会学习理论明确地表达支持模仿作为一种获得新行为和技能的手段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论。作为一种广泛的发展理论模型,他们倾向于关注个别年龄段群体以及他们理论上的提议,如强化者相对稳定的影响会限制它的适用性。在这个理论的最初形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即同一个行为示范者对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皮亚杰的阶段模型理论

皮亚杰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模仿在语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自己孩子的个案研究,皮亚杰详细地描述了身体、面部动作和声音模仿在感觉运动的六个阶段中的发展过程。

在第一阶段(0-1月)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模仿,任何类似的模仿反应都被认为是反射。在第二阶段(1-5个月)时,出现零星的模仿循环反应,是成人模仿婴儿刚刚表现出的行为所造成的。在第三阶段(6-9个月)形成简单的声音和姿态模仿。重要的是,皮亚杰认为,此时是建立在通道内(模块内)匹配过程的基础上的模仿。在第四和第五阶段(9-18个月)开始出现早期模仿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是婴幼儿开始模仿面部动作,这种模仿需要通道间(跨模块)匹配,而且可能超出婴儿的认知能力。其次是延迟模仿,虽然在第六阶段(18-24个月)之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婴儿能够开始延迟模仿了。这两个里程碑意义的标志需要婴儿增加表征能力,即能够形成、操作、存储和检索的认知表征或象征符号。之后,模仿能力才与象征性游戏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联系起来。

通过皮亚杰的建构阶段模型,不可能全面理解模仿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因为他没有考虑个体的差异行为,而是偏爱群体发展的趋势。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当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清楚地表现出他们模仿能力获得发展性的进步时,儿童在不同阶段模仿能力的进步在儿童与儿童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这样的个体差异是用皮亚杰模型无法解释的。同时,皮亚杰也认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和他们重要认知成就的发展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这种观点被关于婴儿的模仿事实所驳倒。但是,尽管它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和目前看来是有问题的主张,即认为婴儿和儿童在认知发展的最初水平是没有真正模仿能力的。

四、心理理论

早期研究儿童模仿行为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即皮亚杰的模仿认知发展阶段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或实验条件下具有共同的模仿行为来解释这种现象。直至认知理论家开始认识到认知发展在保留和执行模仿中的作用,理论的框架才更多地关注于个体差异,最著名的心理理论,开始进入到最前沿,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基础,关注于确定隐藏在模仿行为背后的潜在因素。心理理论提出的观念是,儿童发展一种理解他人心理状况(包括与他们自己认识水平相似的意图和信念)的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模仿能力的发展应该是从简单行为的模仿到理解行为背后的意图。这种观念已经被最近的很多研究所证实。因为认识到行为的意图,所以儿童可以进行更高一级的模仿。

[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08

A

1673-0046(2011)03-0050-02

猜你喜欢

班杜拉皮亚杰动作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走近皮亚杰
动作描写要具体
交互决定理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儿童读者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
道德教育中须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浅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