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应用解剖

2011-08-15王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颈丛卡压斜角

王辉

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应用解剖

王辉

目的探讨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解剖和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对20具(40侧,男17具,女3具)成人湿性防腐尸体进行颈胸部局部解剖,观察前、中斜角肌的形态、位置和与颈丛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前、中斜角肌均起自颈椎的前后结节,其起点处的腱纤维将C3、C4神经根包裹。结论前、中斜角肌起始部的腱纤维卡压C3、C4神经根,是引起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解除前、中斜角肌起始部的腱纤维对C3、C4神经根卡压,是治疗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关键。

斜角肌源性颈肩痛;前斜角肌;中斜角肌;C3;C4

颈肩痛是指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或伴有颈部僵硬不适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病因较多,如颈椎病、肩周炎、颈背肌劳损、颈筋膜炎、肩胛背神经卡压等[1~3]。临床工作者发现,斜角肌源性病变即椎孔外的颈神经卡压是引起颈肩痛的重要原因,患者表现为面部、枕部、颈部疼痛[4]。2010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我们通过对20具(40侧,男17具,女3具)成人湿性防腐尸体标本颈胸部局部解剖、观察,探讨斜角肌源性颈肩痛与颈丛神经,尤其是C3、C4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旨在了解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解剖、病理基础,并为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取成人湿性防腐尸体标本20具(40侧,男17具,女3具),进行颈胸部常规局部解剖,做“∠”形切口,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及颈阔肌、深筋膜,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找到颈丛的分支,由远及近追踪剥离1~4颈颈神经根,密切观察其位置和行程;分离舌骨下肌群,暴露前、中斜角肌,观察其形态位置、及其与颈丛神经根之间的毗邻关系。

2 结果

2.1 前、中斜角肌的形态位置前、中斜角肌属于颈深层肌的外侧群,呈带状长肌,位于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群的深面,前斜角肌主要起于C3-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小部分起自后结节,肌纤维斜向前外下方,止于第一肋内侧缘和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以肌腱主要起于C2-6颈椎的后结节,小部分起自前结节,肌纤维斜向外下,止于第一肋上面锁骨下动脉沟后部。前、中斜角肌起点处的肌腱呈白色,质地坚韧,起始处的腱性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包裹、钳夹、固定着颈神经根。

2.2 前、中斜角肌与颈丛神经根的毗邻关系因为C1、2颈神经分别经寰椎的上、下方穿出椎管,前、中斜角肌与C1、2神经根不相邻,前斜角肌或/和中斜角肌而与C3、4神经根直接接触,且前、中斜角肌起点处的腱纤维和结缔组织纵横交织,并与颈丛神经根相夹持。

前、中斜角肌与C3、4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主要有二种:①前、中斜角肌夹持神经根(C3占86%,C4占76%);②中斜角肌夹持神经根(C3占12%,C4占18%);还有少见的一种即前斜角肌夹持神经根(C3占2%,C4占6%)。

3 讨论

3.1 前、中斜角肌的形态位置有学者研究认为,前斜角肌起自C3-6横突前结节,中斜角肌起自C3-6横突后结节[5],本研究发现,前、中斜角肌均起于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起始部位主要由腱性组织组成[6~7],前斜角肌主要起自C3-6横突前结节,中斜角肌主要起自C3-6横突后结节,但前、后结节均有起点,二者在起点处的腱纤维有交叉,且纵横交织成网状,并包裹、钳夹、固定着颈神经根,是斜角肌源性颈肩痛发病的解剖基础,临床手术切除斜角肌腱性起点、解除颈神经卡压时,应在前、后结节处彻底松解。

3.2 前、中斜角肌与颈丛神经根的毗邻关系本文研究结果显示,C1、2颈神经分别经寰椎的上、下方穿出椎管,前、中斜角肌的起点与C1、2神经根不相邻,但前斜角肌或/和中斜角肌起点处的肌腱与C3或/和C4神经根直接接触,且其起点腱纤维与颈丛神经根外膜相交织、相夹持。有临床工作者研究发现,C3、4神经根与前、中斜角肌的解剖关系有四种[8]。本研究发现,前、中斜角肌与C3、4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主要有二种:①前、中斜角肌夹持神经根(C3占86%,C4占76%)。②中斜角肌夹持神经根(C3占12%,C4占18%);还有极少见的一种即前斜角肌夹持神经根(C3占2%,C4占6%)。因为前、中斜角肌起点处的肌腱为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且夹持C3、或/和C4神经根,颈丛神经在穿出椎间孔后即限制于狭窄的致密结缔组织间隙中,这是可能发生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解剖基础;各种诱因导致前、中斜角肌的损伤、炎症、水肿、痉挛、增生、纤维化、钙化等,均有可能引起此间隙狭窄,即可包裹、缠绕、钳夹、压迫、刺激穿越的颈丛神经根,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这是引起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病理基础,因此,手法、封闭、针刀或手术等方法是局部治疗斜角肌源性颈肩痛的有效措施。

[1]陈德松,蔡佩琴,沈尊理,等.颈丛的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6,12(增刊):18-19.

[2]宣蛰人.软组织外科理论与实践.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255-256.

[3]陈德松,顾玉东,劳杰,等.肩胛背神经卡压(不典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中华手外科杂志,1994,9(1):28.

[4]高兴平,王天兵,陈德松.前、中斜角肌与颈3、4神经根卡压关系的解剖学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2):106.

[5]吴汉卿.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42.

[6]徐建光,左焕琛,顾玉东,等.前、中斜角肌表面腱性组织的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中华手外科杂志,1992,8(2):105-107.

[7]刘丰春,姜成英,张良,等.中斜角肌与有关神经卡压的形态学分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5,13(3):203-204.

[8]高兴平,王天兵,陈德松.前、中斜角肌与颈3、4神经根卡压关系.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2):107.

47300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颈丛卡压斜角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基于工具造斜率和井斜角的井眼轨迹设计
针刀治疗中斜角肌综合征的体会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卡压性神经损害的另类发现*
剪切波弹性超声评价神经慢性卡压的弹性变化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与观察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建立平面斜角坐标系在向量中的应用
艾司洛尔与硝酸甘油用于颈丛阻滞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