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基底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2011-07-30常东红杨春雪侯文豪时国臣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夹脊偏头痛基底

常东红,杨春雪,侯文豪,时国臣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是偏头痛的一种特殊发作类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疑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该病,经临床观察,收到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全部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门诊患者,男26例,女52例,发病年龄13~36岁,平均(27.5±6.20)岁,病史15天~9年,平均17.9个月。其中治疗组41例,男12例,女29例,年龄在16~36岁,病程2~108个月;对照组37例,男14例,女23例,年龄13~32岁,病程0.5~104个月。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偏头痛学会于2004年发表《最新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修订版(ICHD-Ⅱ)的诊断标准[1]。(a)2次以上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视觉障碍、头重脚轻、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耳鸣、听觉迟钝、意识水平下降、四肢麻木、双侧感觉异常等椎-基底动脉缺血引发的脑干和枕叶先兆症状。(b)①至少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时间>5 min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接连出现 >5 min;②每个症状 >5 min并且 <60 min。(c)上述发作60 min内出现枕部、双或单颞侧搏动性头痛。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a)可逆先兆症状中至少2项及没有活动力弱、符合至少(b)中的一项和(c)的诊断标准;(2)13~36岁之间发病;(4)TCD示基底动脉平均峰血流速度(vm)增快。

1.4 排除标准 有头颈CT、MRI、MRA检查异常;有高血压及甲亢病史,有耳源性眩晕及颈性眩晕,有眩晕性癫痛及多发性硬化等。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采用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施针刺颈夹脊穴[3]。操作方法:患者伏首坐于床缘或桌边,额下垫枕头以支撑头部并且调节枕头高度,使颈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局部常规消毒后,取针具为0.35 mm×50 mm的华佗牌针灸针,垂直刺入C2~5夹脊穴,进针后针尖稍向内上方刺入颈椎横突下,进针1.2~1.5寸,行小幅度快速捻转(120次/min以上的频率),使针感在局部扩散为度,留针30 min。治疗时间: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对照组给予西比灵[4]5~10 mg,每日1次睡前服用,疗程同治疗组。服药期间着重记录头痛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伴随症状。

3 统计学处理

将原始数据录入Excel表中,由专门统计人员进行核对并粘贴到SPSS数据库中,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模块。

4 疗效观察

4.1 检测项目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接受CompanionⅢ型经颅多普勒检查仪,探头频率2.0 mHz,通过颈枕窗检测基底动脉受检血管以多普勒波谱显示,所得图谱和自动计算出的数据均进行打印计录,分别统计基底动脉治疗前后平均峰血流速度(Vm)[2]。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2 疗效评定 参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头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

4.3 结果

4.3.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基底型偏头痛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8.3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4.3.2 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值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值比较 (cm/s)

由表2可见,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值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值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值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5 讨论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是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的较常见的一种头痛综合征,近几年有上升趋势,该病在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中虽然未发现死亡率,但其频繁发作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针刺疗法[6]治疗偏头痛获得满意疗效。现本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①血管源学说;②神经源学说;③离子学说;④遗传学说。而血管源学说[7]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西比灵为第Ⅳ类高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阻滞钙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抑制血管收缩,尤其是抑制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收缩,有效缓解基底动脉的痉挛,使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所下降,增加脑血流量。但其患者服用后易出现瞌睡和疲惫等不良反应,影响其正常工作。

基地动脉型偏头痛隶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的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脏腑经络气血皆会于头部,而督脉行于头顶正中,为阳脉之海,从经脉循行来看,督脉和膀胱经皆夹脊而行。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在督脉、足太阳经经气循行之处,深处有丰富的神经丛,故针刺颈夹脊穴能通调督脉、足太阳经气,改善微循环,调节交感神经功能。通过针刺刺激作用,可有效地扩张椎动脉,缓解其痉挛,从而降低其平均峰流速,恢复正常供血流量,从而临床症状迅速减轻乃至消除。从表1的疗效观察可以看出,针刺颈夹脊穴与西比灵联合组临床有效率可达95.12%,说明针刺颈夹脊穴对改善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病疗效确切。表2的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统计数值比较,其P<0.05,具有显著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具有降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作用。两组组间治疗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值比较P<0.0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针刺颈夹脊穴联合西比灵组比单用西比灵组对降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效果明显。说明针刺颈夹脊穴治疗血流动力学[8]改变的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1]于生元.最新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7):1-3

[2]苏惠琴,张育娟.TCD检查基底动脉型偏头痛60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5(4):31-31

[3]马小平.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偏头痛39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4):51 -52

[4]李春燕.西比灵对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的治疗作用[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5):55 -5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1995

[6]蒋萃,方莉,邓竹青,等.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与展望[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1,38(6):1246 -1247

[7]张艳梅,陈瑞玲.偏头痛的发作机制及药物治疗策略[J].中国药师,2008,11(9):1108 -1110

[8]杨旭光,李瑛,梁繁荣.偏头痛急性发作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设计探讨[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9,41(4):533 -534

猜你喜欢

夹脊偏头痛基底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