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人足三里穴灸感感传现象的初步研究

2011-07-30丁沙沙尚秀葵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灸法传导受试者

丁沙沙,尚秀葵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灸法,古称“灸焫”,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借助火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能激发循经感传,使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疗疾病的特色之一。早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中已明确提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所谓“气到”,即指要达到灸感出现或传导现象产生,因此灸法治疗疾病的关键也是要求“气至”,故有“灸之要,气至而有效”之论[1]。近年来,随着灸法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有关灸法的现代研究报道不断增多,但其中灸法的灸感感传现象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采用温和灸法灸正常人体足三里穴,观察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并初步总结其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灸法,提高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256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116人,女140人,年龄最大23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2.32±3.04)岁。健康受试者均来自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学生。

2 研究方法

采用温和灸法灸每名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位30 min,观察灸感的产生及有无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并记录灸感的感觉,感传出现的时间,感传的长度、宽度、深度及方向。室内温度[2]保持在23.5℃ ~28.8℃之间,平均温度25.6℃,试验时间在每天下午2点~5点之间。艾条规格:南阳汉医牌三年陈纯艾条。

足三里穴的定位和温和灸法的操作均参照《针灸学》7版教材(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足三里穴的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温和灸法的操作:将艾条燃着的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穴,约距离皮肤2~3 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3 研究结果

3.1 灸感的产生情况

大部分受试者(94.9%)的灸感为温热感、灼热感或灼痛感,而灸感为热胀感、麻胀感或胀痛感者有9人(3.5%),灸感为蚁行感者有2人(0.8%),灸感为吹风感者有2人(0.8%)。

3.2 循经感传情况

3.2.1 循经感传人数

本次共纳入256名研究对象,有142人出现灸感循经感传,感传率为55.47%。其中男生116人,有60人出现循经感传,感传率为51.72%;女生140人,有82人出现循经感传,感传率为58.57%。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男女之间的感传率,结果无统计学差异(χ2=1.204,P=0.272 >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感传率的比较

3.2.2 循经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

142名受试者出现循经感传的平均时间为17.46 min。男生循经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8.58 min,女生循经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6.65 min。采用统计学非参数检验比较男生和女生循经感传出现的时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Z=-0.773,P=0.440 >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之间循经感传出现时间的比较

3.2.3 感传的长度

142名研究对象灸感感传的距离长短不同,大至可分为灸感传导至膝盖或犊鼻,至足三里下3寸、下4寸、下5寸、下6寸,至足背、腹部等位置。结果见表3。

表3 灸感感传的长度

3.2.4 感传的宽度

大多数受试者灸感感传的宽度为线状或带状,一般为2~5 mm。有1名(0.7%)受试者诉感传线为以足三里为中心,呈长菱形。

3.2.5 感传的深度

大多受试者感觉灸感感传是沿皮肤及皮下行进,有9名(6.3%)受试者明确指出感传沿肌层循经传导。

3.2.6 感传的方向

大部分受试者感传方向为单向(离心),仅有10人(7%)为双向传导。

4 讨论

有关灸法的得气问题,《黄帝内经》中对针刺得气颇多强调,对灸法得气并无记述,此后,历代医籍均记载较少,至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则正式提出灸法也有得气要求,“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但长期以来,施灸的得气问题未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灸疗学仅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的热感和皮肤的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活动[3]。传统温和灸的灸量为每次每穴一般从10 min到15 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4],往往达不到治疗的最佳效果。灸法的疗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灸量、灸时、体质、疾病等均可影响灸效,而治疗过程中出现灸感及灸感传导现象是灸法产生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故研究如何激发或增强灸感及感传的发生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男女生之间的感传率及感传出现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从结果可以看出,女生的感传率高于男生,出现感传的平均时间短于男生,若增加样本例数,男女生之间的感传率及感传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有统计学差异。此外,本研究中正常人体足三里穴灸感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为55.47%,循经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7.46 min,表明灸法可以激发健康人体的循经感传,若要在足三里穴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温和灸的灸疗时间最少应为17.46 min,而传统温和灸的灸量为每穴每次一般为10~15 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如此操作,不易产生灸性感传。大多受试者的循经感传路线与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一致,验证了经络的感传和存在。部分受试者指出灸感感传为沿肌层传导,其他受试者感传为沿皮肤及皮下行进,据此可知经络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层面,可能也同穴位一样具有特定的“空间立体构筑”,同时也为针刺穴位时都要求有一定的进针深度和不同穴位针刺的深度不同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本研究还发现有部分受试者的灸感感传并不是一直沿着足阳明经传导,有从足阳明经分出传导向它经的现象,如有2名受试者感传至三阴交穴,38名受试者感传至外踝,18名受试者感传至足底,说明灸感从足阳明经传导到达了脾经、胆经及肾经,此现象与灸法专著《灸绳》[5]中记载的灸感感传的两种路径“表里交流”、“改道跨越”相符。

本研究结果表明灸法可以像针刺一样激发正常人体的循经感传,足三里穴灸感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7.46 min,可为临床合理应用灸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临床中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病种出现灸感及感传现象所需的时间可能不同,采用不同的灸法、灸材治疗同一种疾病,灸感出现的时间也可能会不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最佳治疗时间。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未设置对照组,是否艾灸非经非穴位也会出现灸感感传现象,因此,今后研究应设置合理的对照组;②受试者指出灸感感传为沿皮肤、皮下或肌层传导,并未采用客观的衡量标准来确定为何层面传导,今后的研究应考虑此方面因素,可以采用红外热像仪[6]或测温仪[2]等仪器测量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以确定感传的传导层面,也可为经络的存在提供客观依据;③未观察同种灸法、不同灸量(时)产生的灸感及循经感传的情况,此外,灸法应用时,存在灸感出现、消失、又复出现、消失的现象,本次研究未观察灸感及循经感传的持续时间,这些因素应该都会影响灸法的疗效,今后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影响灸法疗效的因素,注重灸法量效关系的研究[7],探索界定灸法最佳刺激量的壮数、灸治时间、频率、疗程等灸量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灸法提供客观依据。

[1]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2]高淑媛,周静玉,王茜.艾灸激发感传循经穴位温度变化的初步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2(1):40-42

[3]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5]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9

[6]周明镜,陈日新,陈明人,等.灸感法与红外法检测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态的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3):213 -216

[7]吴焕淦,严洁,余曙光,等.灸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 -6

猜你喜欢

灸法传导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