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人辑诸家《后汉书》述略

2011-03-20李晓明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范晔清人后汉书

李晓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范晔《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研究东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在范晔的同时代,并行于世的后汉史书达十二种之多,有范晔《后汉书》,袁宏《后汉纪》,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记》,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张璠《后汉纪》,张莹《后汉南记》,谢沈《后汉书》,以及刘义庆《后汉书》,等等。其中范晔《后汉书》及袁宏《后汉纪》完整流传于世,其余各家《后汉书》均亡佚,萧子显、刘义庆两家所著《后汉书》迄今为止还未有辑本行世,大体已无从考见。清人对除萧子显、刘义庆两家以外的其余诸家《后汉书》进行辑佚,成果颇丰,对东汉历史的研究有保存一代史料之功。诸家《后汉书》亡佚情况如何,清人辑诸家《后汉书》是何原因,清人辑诸家《后汉书》成果如何,本文对以上问题加以述论。

一、诸家《后汉书》亡佚情况

中国古代典籍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中相当数量的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而散佚乃至消亡,诸家《后汉书》的亡佚就是典籍散亡的具体体现。隋牛弘总结历代典籍散佚原因,阐发了“五厄论”,明胡应麟推而演之,形成了“十厄论”。牛弘和胡应麟的书厄理论将中国古代典籍的散亡原因归结为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侵蚀,以及统治阶级所颁布的禁书令,等等。诸家《后汉书》的亡佚亦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但究其主要原因,应是各家《后汉书》相互竞争、学术上优胜劣汰的结果。范晔《后汉书》集众家之所长,在纪、传类目上有所创新,结构严谨,编排有序,一经流通就广受当时社会的认可;袁宏《后汉纪》成书早于范晔《后汉书》,它给《后汉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由于编年与纪传两种体裁有不同的撰写要求,因此《后汉纪》与范氏《后汉书》在东汉史的记述上,此简彼繁,此详彼略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后汉纪》的史料价值并没有因范氏《后汉书》的问世而有所降低,可见范晔《后汉书》和袁宏《后汉纪》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能够完整行世也是历史的选择。这样,在前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范晔《后汉书》和袁宏《后汉纪》的阅读率和征引率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其余诸家《后汉书》的使用率不断下降,久而久之,其余诸家《后汉书》散佚乃至消亡。《隋书·经籍志》记载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已亡,薛莹《后汉记》,华峤《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已出现了残缺①;《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对以上各家《后汉书》均已著录,又新著录了刘义庆的《后汉书》,但未标注亡佚残缺②;《宋史·艺文志》仅著录范、袁二家③。据此判断,诸家《后汉书》的亡佚时间大体是在宋初。但散佚的诸家《后汉书》并未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迄今为止,除刘义庆、萧子显所著二书已无从考见,暂置不论外,还有八家后汉史书可从范晔《后汉书》注、《续汉志》注、《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等文史之注,以及《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略窥其斑豹,这为清人开展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提供了可能。

二、清人辑诸家《后汉书》原因

诸家《后汉书》散佚到范晔《后汉书》注、《续汉志》注、《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等文史之注,以及《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这是清人能够展开辑佚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试想诸家《后汉书》均像刘义庆和萧子显两家一样不可考见,那根本谈不上进行辑佚。其次,辑佚学发展到了清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出现了专门从事辑佚工作的学者,辑佚范围广涉经、史、子、集四部,辑佚体例、方法日趋完善,这样为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汉书》的辑佚成果。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诸家散佚的《后汉书》仍具备重要的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辑佚意义。前文已提及,袁宏《后汉纪》在史料上可补范晔《后汉书》,范晔《后汉书》集众家之所长,诸家《后汉书》与之相比,黯然失色。但范、袁二家的《后汉书》存在着某些不足,范氏重于文采而轻于序事,删削众书,或节略过甚,以至于事隐不详,或有谬误;袁宏则缺少了审慎态度,他更喜欢品藻人物,重视对人物才情风貌的描写,有更多的清谈趣味。正因为如此,诸家散佚《后汉书》还有流行于世的价值,同时诸家《后汉书》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更加提升了对其进行辑佚的价值。如诸家《后汉书》在具体类目上有所创新,谢承《后汉书》中的《风教传》是第一次出现的新型类传,华峤《后汉书》把《东观汉记》中记载皇后事迹的《外戚传》改为《皇后纪》,次于诸帝纪之后;在内容上,诸家后汉佚史共七百余卷,纪、志、传诸体俱全,对于研究东汉史及补充、订正范、袁二家《后汉书》史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基于此,清人展开了对散佚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三、清人辑诸家《后汉书》成果

清代首先对诸家《后汉书》开展辑佚工作的是康雍时期的姚之骃。姚之骃字鲁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监察御史。姚之骃博雅好古,长于史学,其所辑八家后汉史书之佚文而成的《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尤为世所称著。《后汉书补逸》包括《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记》,张潘《后汉纪》,华峤《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各一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每书前有小序一篇,简介作者生平、著述经过及散佚情况,另有总序、凡例各一篇。但《后汉书补逸》不注明出处,且多遗漏,考辨不精,这大大影响了其书之价值。“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其草创之功不能泯灭,为后世辑佚诸家《后汉书》铺垫了道路。姚氏专辑后汉佚史,开创断代辑佚之先例,对后世辑佚颇有启发④。

继姚氏之踵之人是王谟和孙志祖。王谟 (约公元1731—1817年)字仁圃,一字汝上,又作汝麋,晚称汝上老人,江西金溪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四十三年(公元1778)中进士,签发为县令。然王谟不重功名,志在治学,后选授建昌府学教授之职,历二十年。在任教授之职时,利用余暇,终日采经摘传,搜集汉魏遗书中的片词只义,散失旧闻,进行甄别,以补史书之缺。一生辑佚文献丰富,辑得《汉魏遗书钞》达五百多种,其中包含《谢承后汉书钞》六卷。王氏最初计划将《汉魏遗书钞》按“经翼”、“别史”、“子馀”、“载籍”四个部类分次刊印。然《经翼钞》雕版意外失火,几经周折,在嘉庆十一、二年(公元1806—1807年)方复印行。时王谟年事已高,加之其知趣不在于此,专心致力于《汉魏地理书钞》的辑录,《汉魏遗书钞》“别史”、“子馀”、“载籍”三部类未加整理刊行,后散佚殆尽。《谢承后汉书钞》未行世就已流产,至为可惜。孙志祖 (公元1737—1801年)字贻谷,或作颐谷,号约斋,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进士,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孙氏淡于宦情,乞养归,不复出,日唯从事撰述,主要著作有《读书脞录》七卷、《家语疏证》六卷、《文选考异》四卷、《选注补正》四卷等,《谢氏后汉书补佚》五卷则是孙氏辑佚方面的代表作。孙志祖鉴于姚之骃《后汉书补逸》诸多纰漏,广采群书进行辑补,前四卷仍姚氏之旧,但一一标出姚氏所辑之出处,并进行补正。第五卷则是补辑,征引精博,远胜姚辑,绝非一般率尔操觚之书可比⑤。这是对孙志祖辑佚工作的充分肯定。然王谟《谢承后汉书钞》和孙志祖《谢氏后汉书补佚》仅就一家《后汉书》而为之,对散佚诸家《后汉书》的整体辑佚工作来说,还是存在着不足。

清人辑诸家《后汉书》佳善之作是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汪文台字南士,安徽黔县人。平生以教书为生,自幼喜书,博闻强记,深通经史百家。著有《论语外传》、《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各四卷,《淮南子校勘记》、《英吉利考略》各一卷等。汪文台所辑《七家后汉书》二十卷为清代最善的辑佚本,极受当时学界的重视。其内容包括谢承《后汉书》八卷,薛莹《后汉记》一卷,司马彪《续汉书》五卷,华峤《后汉书》二卷,谢沈《后汉书》一卷,袁山松《后汉书》一卷,张璠《后汉纪》一卷,其后附录佚名氏《后汉书》一卷。《七家后汉书》之所以受到学界的关注,原因有三:在诸家辑本中,汪辑较为全面,凡八种之多,其以姚辑为蓝本,除《东观汉记》外,全部重加辑补校正;二是辑得的佚文最丰富,姚辑七书,共得人物传六百五十一人,汪辑之后出现的黄奭辑本无《续汉书》共得六百六十七人,而汪辑则多达九百二十五人;三是编目有序,出处周详,考辨精当,颇有辑佚之家法,为清代辑佚的精品之作⑥。现今流行的周天游先生之 《八家后汉书辑注》正是在汪文台《七家后汉书》基础上辑成,足见汪辑本之学术价值。

在汪辑之后,清人黄奭和王仁俊也曾对诸家《后汉书》进行辑佚。黄奭辑得谢承、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张璠六家《后汉书》各一卷,收录在《黄氏逸书考》当中。王仁俊辑有谢承、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五家《后汉书》各一卷,收录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黄、王二人均有较大卷帙的辑佚作品,黄奭《黄氏逸书考》共辑得佚书二百九十一种,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辑得佚书凡五百七十四种⑦,其二人辑书范围广,博涉经、史、子三部,但这样博杂的辑佚,于各专书的辑佚用力有限。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学问的探索当中做博或做精已属不易,做到既博且精更是困难,黄奭和王仁俊博辑佚书,势必会影响各专书的辑佚成果,其二家所辑五、六家《后汉书》在学术价值上并未超过汪文台《七家后汉书》,但黄、王两辑佚家所下辛苦、所作贡献还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综上所述,清人辑诸家散佚《后汉书》成果显著,有姚之骃《后汉书补逸》,王谟《谢承后汉书钞》,孙志祖《谢氏后汉书补佚》,汪文台《七家后汉书》,黄奭《黄氏逸书考》,以及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等等,这些辑佚之作为后人开展诸家《后汉书》辑佚工作铺平了道路。同时清人对诸家《后汉书》的辑佚,不但可补范晔《后汉书》和袁宏《后汉纪》之不足,更对东汉的社会情况、历史沿革等东汉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人辑佚诸家《后汉书》功德无量。

注释:

①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954-957.

②旧唐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5:1989-1991.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1454-1459.

③宋史·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5085-5087.

④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下版本同,不赘述):136页。

⑤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170页。

⑥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179页。

⑦《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包括《十三经汉注四十种辑佚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二百七十七种,《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一百四十一种,《经籍佚文》一百一十六种,共辑五百余种佚书。

[1][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3][宋]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4][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5]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范晔清人后汉书
文本研究视域下的范晔“谋反案”
克己奉公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范晔:作死是条不归路
论范晔仕宦与交游对其撰史的影响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