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黄昏”的误解与正解

2011-03-20白灵阶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月色月光月亮

白灵阶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问题的提出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公认的咏梅绝唱,可是对此绝唱中“月黄昏”的解释至今人言人殊。据我统计,关于“月黄昏”的释义迄今为止至少有以下四种。

1.昏黄、朦胧的月光。《升庵诗话》卷一引《苇航纪谈》云:“‘黄昏’以对‘清浅’乃两字非一字也。月黄昏谓夜深香动,月为之黄而昏,非谓人定时也。”①意思是,这里的“黄昏”不是一个时段或时辰,而是“昏黄”的意思。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说得更明白:“月黄昏:月色朦胧昏暗。这句说梅花清幽的香味在月色朦胧的夜晚飘散。”②

2.黄昏时的月亮、月光。《千家诗》谢枋德、王相注释:“清浅之水,映横斜之疏影,黄昏之月,照浮动之暗香。”③刘浩主编《老学堂千家诗》:“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④

3.黄昏时朦胧的月光。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山园小梅》苏者聪评:“……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清香,确实令人陶醉。”⑤《唐宋咏物诗鉴赏》:“月黄昏即指月色在黄昏时的朦胧景色。”⑥

4.黎明前的月光。郑绍昌《“月黄昏”释义之驳正》认为:“不管是初月还是满月,当其在日黄昏时分初现之刻,还没有资格来‘照浮动之暗香’。也还不曾出现‘朦胧的月光’。此时之月,本身还是落日余晖映照的对象。”故“月黄昏”应为黎明前的月光:“其时,月亮已从地平线上消失,其短暂的余晖是清寒而且暗淡的。此刻,才是真正的明月之黄昏。”⑦

由于释义纷纭,一般赏析的文章又往往“云其然而不云其所以然”,细心的读者总觉得“茅塞”难“开”。“月黄昏”究竟何指?本文认为仍有必要商榷。

二、古代的“黄昏”是什么时间

理解“月黄昏”的第一个关键是古人的黄昏究竟指什么时间。在现代汉语里,黄昏是“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时候”。所以在欣赏古代诗词作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理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却对“明月照黄昏”(冯延巳,《临江仙》)心存疑惑:黄昏是太阳落山以后,天色未黑之前的短暂时刻;此时夕阳的余晖还未被夜色吞没,月亮,无论是新月还是满月,都还是夕阳余晖笼罩的对象,它的“照”黄昏,如何能具有视觉意义呢?其实,这是由于古今黄昏一词所指不同而造成的误解。《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这里指出了黄昏的上限:太阳落山,就是黄昏的开始。那么,黄昏到什么时候结束呢?我国古代自秦以后逐渐普及十二段记时法,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的俗称或别称,处于十二时辰中的日入和人定之间,相当于晚上7∶00—9∶00。即使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古人的黄昏,也从日落时的天色昏黄,一直延续到夜幕降临、星月皎洁,包括了白天的结束和夜晚的开始。正因如此,古时的月亮是可以“照”黄昏的,黄昏月是诗人笔下一个颇为常见的意象。如:

唐诗:

犹怜未圆月,先出照黄昏。李商隐,《小桃源》

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梢红。韩偓,《残花》

相携未尽语,川月照黄昏。薛能,《郊居答客》

宋词:

一笛已黄昏,片月尤清楚。高观国,《生查子》

有皓月、照黄昏,眠又未得。无名氏,《声声慢》

楼心人待黄昏月。黄昏月。入帘无奈,柳绵吹雪。陈三聘,《秦楼月》

在农历月初前后,黄昏月已是即将落山的残月;或者月亮出来得早,而天色还未黑透;又或者月亮被轻云笼罩,这样的黄昏月便显得不那么明亮,是“微茫”的“淡月”。如:

纤纤新月挂黄昏,人在幽闺欲断魂。朱淑真,《秋夜牵情》

绿勾阑畔,黄昏淡月,携手对残红。晏几道,《少年游》

黄昏淡月笼艳,香与酒争浓。赵长卿,《诉衷情》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李清照,《小重山》

到了农历月中前后,黄昏月正是晚上刚刚升起的月亮。当夜幕渐渐笼罩大地以后,那“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景象迷人且有几分壮观,诗人常用一“破”字来形容,于是便有了“月破黄昏”之说:⑧

忽破黄昏还太素。寒浸楼台,缥缈非烟雾。……今月亭亭曾照古,古人问月今何处。黄裳,《蝶恋花》

淡月破黄昏,影浮疏、清香暗度。无名氏,《蓦山溪》

绛宫深锁暮云浮。月破黄昏时候。谢逸,《西江月》

“月破黄昏”,生动再现了在昼与夜的交界处,月亮穿过重重暮霭,冲破沉沉夜幕,把清辉洒向人间、朗照乾坤的迷人景观。只有在黄昏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古代,这种说法才能成立。反之,如果按今天的黄昏概念,落日余晖仍在,天色尚未断黑,月亮就很难“破”黄昏了。

三、“黄昏”的两重含义

理解“月黄昏”的第二个关键,是古代汉语中的“黄昏”一词,不仅表示一个较长的时段,而且有色调昏暗之意。⑨

黄昏古称“昏”(本作“昬”,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为“昏”),所谓“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即黄昏的意思。黄昏处在日入之后,人定之前,光色暗淡、昏暗是其固有特征,故“黄昏”一词也表色调昏暗,意同“昏黄”。孟郊《上昭成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孤叟何所归,昼眼如黄昏。”意思是这个老人独自一人能往哪里去呢?他老眼昏花,白天看东西感觉像黄昏时一样昏暗模糊。此处孟郊还只是用比喻的手法,以“黄昏”表昏黄之意。北宋秦观《满庭芳》结句则直以“黄昏”代“昏黄”:“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里的“黄昏”主要是指远处城市灯光的朦胧、暗淡。不过,联系前面“画角声断”、“斜阳外”等语,此处的“黄昏”也兼具时间意义。《满庭芳》所描绘的,正是两个有情人在黄昏时的一场告别。结句意思是:伤感的时候,极目回望这个留下许多欢乐的城市,它已淹没在黄昏时分一片朦胧的灯火之中了。有趣的是,传为歌伎琴操改作“阳”字韵的《满庭芳》,结句则以“昏黄”取代了原作的“黄昏”:“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琴操能在原作意旨不变的情况下成功换韵,固然是由于她聪慧过人,而汉语言词汇的丰富性也为其随机应变提供了可能,“黄昏”与“昏黄”的词意相通、相近,即其一也。又如:

《念奴娇》

叶梦得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水调歌头》

葛长庚

一个江湖客,万里水云身。鸟啼春去,烟光树色正黄昏。洞口寒泉漱石,岭外孤猿啸月,四顾寂无人。梦魂归碧落,泪眼看红尘。烟濛濛,风惨惨,暗销魂。南中诸友,而今何处问浮萍。青鸟不来松老,黄鹤何之石烂,叹世一伤神。回首南柯梦,静对北山云。

前例“山气欲黄昏”,是说山峦被黄昏的雾霭萦绕着,光线越来越暗淡,景色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后例“烟光树色正黄昏”的意思是,在光色暗淡的黄昏里,雾霭笼罩着树木,望去一派朦胧。两例中的“黄昏”均兼有光色和时间的双重意涵。

四、“月黄昏”之正解

明白了古代的黄昏是一个较长的时段,并兼具光色和时间之意,“月黄昏”就不难理解了。“月黄昏”既表示月色昏黄,同时又兼指黄昏时分的月亮、月色,是“月色昏黄”与“黄昏之月”的统一。故林逋“月黄昏”完整的意思,应当是“月色在黄昏时的朦胧景色”。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逋七律《山园小梅》的第二联,此联是对偶句。上联的“清浅”形容溪水之清澈见底,与之相对,下联的“黄昏”当是形容月色之朦胧暗淡,即《历代诗话·苇航纪谈》所云:“‘黄昏’以对‘清浅’乃两字非一字(词)也。‘月黄昏’谓夜深香动,‘月’为之‘黄’而‘昏’。 ”也就是说,这里的“黄昏”,首先是昏黄的意思。在昏黄的月光下,梅花的容色之美模糊不清,诗人伫立梅边,只觉得一阵阵若有若无的清香不断袭来,不觉心醉神迷。同时,这里的“黄昏”也指示着时间。这不仅是“黄昏”一词的固有之意,也与诗歌语言普遍存在的复义或“含混”特征有关。“诗以虚涵两意见妙”,⑩一词多义并行不悖且相互补充,不仅能增加诗歌语言的意义密度,也是诗歌语言的张力所在,故而是古今诗人的自觉追求。这一点,不仅有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也有着古今中外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的依据。

总之,“月黄昏”之正解当以开篇所列第三种说法为是,即古典诗歌中的“月黄昏”,乃是黄昏时朦胧的月色和月光。

注释: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中册).中华书局,2006.8:653-654.

②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8:132.

③[宋]谢枋得编.[清]王相注.新校千家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9:101.

④刘浩主编.老学堂千家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6:107.

⑤缪鉞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43.

⑥陈新璋.唐宋咏物诗鉴赏.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⑦郑绍昌.“月黄昏”释义之驳正.浙江社会科学,2000,(11):133.

⑧古代诗词中的“月破”有二意,一指“残月”;二指“月光冲破……”。参见笔者.明月如何照黄昏.文史知识,2007,(7):153.

⑨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194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60.

⑩[清]李光地.榕村语录.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589.

猜你喜欢

月色月光月亮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月光改变了我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独行皎洁月色里,寻你前世泪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