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1-03-18汤树德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教职工校园文化高职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2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22)

高职院校由于历史短暂,缺乏必要的文化积淀,积极探索自身的办学模式,追求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自身的办学理念,闯出一条自身的文化管理模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把握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找准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不仅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使高校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研究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类群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凡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面临着共同的环境,通过在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相互认识与了解,相互之间的影响,会逐渐达到行为上的趋同,从而形成某些相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表现出该群体所独有的诸如信仰、作风、规矩、习俗等等。然而,文化既可能是积极向上的,符合人们心愿;也可能是消极的,不如人意;或者说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校园文化主要指的是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文化范畴。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履行学校相关职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校风校貌,内藏于职工心灵深处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从其存在的方式或表现形势来看,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学校精神,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念、信念及其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方针、人才的培养目标、各种工作计划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它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文化的核心。二是学校的作风,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把握与感受它的存在,从而对其进行认识与了解。如: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内外之间的人际交往等方面。三是学校形象,如: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校旗、校歌、校服、师生员工的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学校建筑等等,它们都是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表象。学校精神、学校作风、学校形象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他们都是校园文化这个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只有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学校精神,才是校园作风与校园形象的展示。三者是外与内、显与藏、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步入歧途,达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人活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生成,高职院校肩负着向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的重要使命,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管理工作的角度看,校园文化的目标在于以培养人的价值观为核心,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培养人的创造性,着力建造出一种团队精神,它是提升学校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管理工作。

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先进的校园文化也是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动力源泉。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学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它揭示的是一种办学理念。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就在于促使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建造出一种独具特色拥有个性化的文化模式,反映自身的办学特色,造就出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树立一种紧扣时代脉搏,能够催人奋进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人们有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才能够真正做到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即便学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再多,难度再大,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如果人们缺乏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组织内部缺乏一种凝聚力,人心涣散,既使眼前的利益有保障,那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就是从大处着眼,从长考虑的一项重大管理举措。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管理主题也就是抓住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魂”。

2.培养校园文化有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旨在研究人的思想及其行为活动规律,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它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长期以来鼓励人们的斗志,激励职工士气的主要措施。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总结,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而今这一法宝之作用效果已不如从前。反思过去,人们曾单纯的用政治挂帅的办法来动员职工努力工作,以维持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当人们意识到它的不足时,又开始使用带福利性质的“奖金”来刺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结果奖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胃口一旦调高,奖金的作用也就显得软弱了。当遇到办学经费紧张时,人心便开始浮动,问题似乎显得越多,学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又遇到增加职工福利待遇的压力,往往使学校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教职工对学校既有维持生存的需要,又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还有追求理解、和谐、公正的愿望。因此只有把教职工的愿望与理想等精神需求同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需要与学校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职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感觉到有实现个人愿望特别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时,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能削弱,只能加强,但必需进行改进,紧扣“发展”这一主题,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也是人,尽管二者在性质上、任务上、目的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若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不失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设计

在这里不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只探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持的态度与应有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在对“人”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上,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1.在如何对待教职工这个根本问题上,管理者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管理工作中要把人看作主要对象和学校的最重要资源,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都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人作为主要工作对象,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这似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共识”。但是为什么要以“人”为中心呢?往往得到的回答是“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显然我们仅停留在此基础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把“人”看成是一种“经济人”,通过简单的命令方式与一定的经济手段企图达到规范人的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者的个人心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有必要用新的视野,对“人”的属性进行新的思索,应该看到人是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成员,从全部定义上讲,校园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不是把人局限于组织中的“经济人”来看待、来管理、来讨论,不应把“人”仅仅看成是“人力”,只有做到对人的属性进行科学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所采取的相关管理措施,才能取得应有的管理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把“人力”与“人本”统一起来,才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2.在对待教职工的“劳动”问题上,强调“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体,教师要授课,行政后勤人员要服务,即教职工天天都在劳动,且每天都必须劳动。然而所引伸出来的问题是管理者把教职工的“劳动”看成是“目的”还是应该看成“手段”。也就是是否把“人”的自身发展看成“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进一步讲也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如何看待人本性与功利性的关系问题。学校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等物理硬件是必须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以外还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考虑到教职工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应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做到教职工的需要与组织的目标要求以及社会的需要取得平衡,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组织的全面进步相统一,突出按“劳、能、贡献、知识”等进行分配,即既要考虑到劳动的数量,更要看到劳动的质量,特别是要看到劳动成果中的知识含量,使人劳有所获、劳有所得、劳有所益。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职工处在一种和谐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之中,感受到工作与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所以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应把“人”的“劳动”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行素质教育,应把学生看成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学校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它所需要的原材料是“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仍然是“人”。前者与后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是通过加工(教育)了的“人”。学校的学生身份虽然特殊,但在培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就是不完整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文化建设也才会显现出生机与活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才有实际意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把其看作教学的主体,一方面要注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的要求,根据其需求传授必要的知识,也才能真正实现因“才”施教与因“材”施教,通过注重在教材教法上的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的形成,才能最终唤起一种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把学生看成客体,是由于他们始终是一个受教育者,在学校的学生生涯中,除了需要学会过去没有的专业基础技能以外,还应接受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其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所以把学生单纯看成是客体是不完整的,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实践证明,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简单存放知识的容器,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以及学生在今后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故在学校的教书育人活动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形式,突破过去的办学模式与思维方式,并把其融合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大潮之中,使学校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在向社会输出一种精神、一种形象、一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4.塑造校园文化必须体现人本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高校作为向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除了管理者头脑中应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看作学校的第一资源外,还要围绕学校的职能履行上下功夫。在履行教书育人这一重要而基本的职能以外,应积极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追求真理,注重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精神是一种高品质的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执着的探索精神。真理源自于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没有一种不怕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作支撑是难以达到科学顶点的,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既要给人以正确的方向又要培养人的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二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就是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借鉴人类已有的科学成就,研究新问题,总结新方法。通过改革,打破旧框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科学地对待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客服主观臆断。三是民主与协作的精神。民主就是要广开言路,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所谓协作就是要善于团结和利用科学研究的各种要素,明白事理。

5.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社会进步的现实性相统一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历史沉淀物,任何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无不留下历史的痕迹与时代的烙印。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是另起炉灶,它不可能完全脱离过去已有的文化模式,但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及学校自身在定格上的变化,应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体现出自身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角色要求,从而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新内容。一句话就是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校的文化是不是先进的,其标准就在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文化都不能看成是先进的文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要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文化进行批判,甚至禁止与打击。在对待已有的文化上必须持批判的态度,借鉴历史悠久的高校办学经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

(2)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

(3)课堂教改文化。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4)管理文化。《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

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的功效

作为人们积极探索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有它的优势,这关键在于对其进行科学的把握。它必须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广大教职工直至每一个同学认识与明确,不可将其局限于某一管理层次或团体,而应让学校内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参与而且必须参与,在工作中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形式与内容不统一,这样的校园文化其作用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校园文化的作用,企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代替其他管理方式也是不现实的,必须充分而又科学地认识校园文化的作用。

2.优秀的校园文化要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努力才能创造出来

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思考:一是认识上的简单化,二是手段上的过于炒作。校园文化是学校对职工各自的价值观、道德观的统一,显然要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若在操作上采用简单粗糙的方式,是绝不可能成功的。企图通过提出几句口号,开上几次研讨会,挂几条横幅标语,搞点文艺活动就能够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应该看到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建立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靠稳扎稳打的拼搏才能成功。在宣传中过度夸大,内容与形式脱节,这不仅不能催人奋进,相反会使人过于纠缠于形式,无法深入解决现实问题。应该通过适当的宣传,使人养成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自强不息的精神,公平竞争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理念,学习的欲望。只有这样学校才会越办越兴旺。

3.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且永无止境的过程之中

文化管理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反映时代变化的要求。人不仅生活在文化之中,人也不断以新的文化创造去超越原有的文化模式的束缚。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建立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它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适应新的形势,转变思维方式,调整办学观念。面对当今的国际潮流,一方面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结合新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塑造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看到文化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吸取国内外高校的办学经验,用批判的眼光予以审视。在这方面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借鉴照搬,忽视自身的文化个性塑造。二是盲目排外,固守已有的模式,表现出僵化。只有与时俱进,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他人的经验,以良好的心态,敢于并果断否定自身不足,才能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Abs tra c 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VCs)are not rich in cultural accumulation with a short developing history.To stay competitive and vigorous,HVC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ir own running patterns,characteristics,philosophies and culture management models,and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starting point and real connot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ulture;management;research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Shu-de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ianjin 300222 China)

G718.5

A

1673-582X(2011)03-0015-05

2010-08-15

汤树德(1959-),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语言学、广告学。

猜你喜欢

教职工校园文化高职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