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

2011-03-18李全奎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职教体系职业

李全奎

(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市 300122)

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

李全奎

(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市 300122)

“中高职衔接”,狭义确指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广义(拓展义)指向的则是健全职业教育从低层级到高层级或是更高层级教育衔接。但两者的逻辑重音和本质属性一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都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纵横贯通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教育。“中高职衔接”常态模式主要有:对口招生、分段贯通、五年一贯制等模式。文中还特别报告了天津职教改革试验区“中高职衔接”模式创新及其衔接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

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背景;意义;成果;保障;展望

一、中高职衔接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的研究背景

2005年,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两个重点发展”、一个“大体相当”和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战略目标。即:“‘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1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中国教育报.2005.11.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179和1280万人。2020年这个比将要达到:2350和1480万人。

上面的引述,足以说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核心和主体途径;足以说明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经过“十一五”期间职教改革和创新实践已进入了一个稳健发展期,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与体系建设初现端倪。

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体系,以及这个体系从低到高的层次层级的纵向衔接贯通,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方面,还都面临许多亟需求解的难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的:“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的目标实现,更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探索、试验、改革、创新。

(二)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意义

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意义,就其作用而言,可以表述为:关注职教体系类层里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发展”层面的衔接沟通研究,有利于提升普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复合能力,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路径;有利于克服中等职教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步伐做出探索规律和方法的贡献。

中高职衔接研究就其子课题本身而言,最大意义则是它能够作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节点题设,并通过对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层次纵向衔接研究,求解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职教衔接”与职业教育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衔接”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千军万马拥抢独木桥”的窘境中开出一条新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资讯,从职业教育类型体系建设角度为中国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以人为本的教育提供制度层面的设计方案。

资料显示:其一,目前多数城市中职学校陷入招生困境,来自北京考试院的数字显示,今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为8.8万人,比去年减少1万多人。而中职校招生规模只有2.9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所学校只能招到200多人,这样的形势令部分中职校陷入了无生可招的困境(中国教育报.2010/8/18);其二,“2010年北京市三万余名本科落榜生中有近九千考生宁可落榜也不读高职(北京晚报)。

这两个资料传递的信息告诉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存在“接受”和信任危机、吸引力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中间固然有“崇尚精英教育”,“鄙视职业教育”这一根深蒂固的教育“贵贱”价值观、预存立场所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但职教终身学习体系、制度、政策尚不完善,“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尚未竣工,或许才是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成因。因此说,通过“中高职衔接研究”来求解这些难题,应该说是课题的最大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 “中高职衔接”的初始政策和实践进程

(一)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这为中高职衔接制定了最初的、“破冰式”的政策,积极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高职衔接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85年到1997年的初步衔接阶段——1985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体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的政策和实践依据。1987年特别是1993年以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试办高职和对口招生的政策,使中高职衔接成为现实。截止到199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举办五年制高职学校已有22所,招生人数为5630人,在校生人数为13978人。

2.1998年到2002年的快速衔接阶段——1998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步伐的主张。1999新年伊始,教育部、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显而易见,二号文件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份文件。它一方面顺应了日益增长的高教大众化国民需求,缓解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推动了我国现代职教的发展体系建设。从此,“新高职”概念迅速传播,出现了全国中职教育快速向高职教育发展,改制、重组、新建的高职学院迅猛发展。同时也是我国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规模有了快速、长足的大发展。到2002年,全国已有355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举办五年制高职,在校生达25万人。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和途径。

3.2002年至今的优化衔接阶段——虽然高职的发展前景喜人,但依然有高职院校存在生源不足的现象。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指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并且“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显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必然要求。

三、“中高职衔接”常态模式及评价

所谓中高职衔接常态模式,指已有政策规定、曾经或现实运行的那些模式。它实际上包含了招生、办学、运行等环节。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常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对口招生模式

1.模式特征:该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确定,并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

2.模式评价:对口招生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这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生源素质结构差异又十分明显,要开展实质性衔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衔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

(二)分段贯通模式

1.模式特征:该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考试按一定的选拨比例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模式。通常说的3+2就是这种模式,但中高职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

2.模式评价:分段贯通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使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中职学校焕发青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对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十分有利。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中职阶段能较好地将学生对专业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高职阶段拓宽专业面,注重先进技术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

分段贯通式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利于发挥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为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打开通道,以适应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推迟就业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不规范,教材版本混乱,知识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状况,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深入钻研专业理论和技能,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

当然分段贯通模式需要有系统、有效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依托,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保障,不仅要保证升入高职的学生质量,还要考虑分流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

1.模式特征:“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试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五年学习期间,通常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两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2.模式评价: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举办五年一贯制,还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五年一贯制,在中高职的教学、课程衔接方面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也因为五年贯通避免了高考的压力,对学生与家长颇具吸引力。但也正是因为五年贯通,由一个学校承担了中职与高职的教育任务,不论是高等院校下伸举办还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举办,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筹办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事实上浪费了不举办五年一贯制院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了重复建设,没有发挥出教育资源应有的效益。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中职办高职,其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目标的把握,如何发高职毕业证以及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文环境等软环境问题并不能一朝一夕解决。这些都限制了五年一贯制模式的发展。因此近年承担“五年一贯制”衔接教育的院校一般都是中职和高职一体化的职业院校。

四、天津职教改革试验区“中高职衔接”模式创新及衔接体系建设主要成果

2005年8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这是全国第一个部、直辖市共建的职教改革试验区,她是天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驶入了“先试先行”的改革试验路程。

2006年3月23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下达,在该《实施方案》“试验重点”的第七项,明确表述了如下预想和内容:

“通过改革试验,使天津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市中、高职在校生分别达到18万人和16万人。从今年开始,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每年招收中、西部学生分别为2万人。年职工和农民培训率分别达到100万人次,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继续保持大体相当。

经过五年的试验,初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这里,“初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成为天津职教体系衔接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源头。

(一)天津中高职衔接——“技能优胜晋升”模式

同“天津模式”这一概念一起响遍全国的是“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天津理念。也就是说天津不但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还有重视职业技能大比武、崇尚“360行行行出状元”的职教人才激励和选拔的城市价值观及职教文化情结。并且通过政府率先制定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变得有形有态。其“职业技能竞赛优胜晋升”中职免试保送晋升高职、高职优胜者免试保送晋升本科深造学习的政策,就是天津在改革试验区建设期间创新的中高职衔接的新模式 (注:目前国内一些省市也制定了类似的政策,但实践上都晚于天津市,如广东省育2009年才出台这样的政策)。

具体情况是:天津中高职衔接——“技能竞赛优胜晋升”模式政策形成于2005年。其一为《关于天津市中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免试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意见》(津教委职〔2005〕41号);其二是《关于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免试升入本科高校学习的意见》(津教委专〔2005〕6号)。这两个文件分别给定的政策是:凡在天津市教委举办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者,中职毕业后可免试直接保送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深造。获三等奖者,在中职升高职招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凡参加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可直接推荐免试保送到指定的招收高职升本科的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深造;参加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二、三等奖获得者,在高职升本科招生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仅以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天津市职业院校获奖选手为例,中职生42名同学、高职生22名同学,依据上述政策,获得免试升入高职和本科院校晋升学习的待遇(名单详见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表彰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天津市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及优秀培训单位的决定》津教委[2008]57号)。

此例其实只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免试保送晋升学习的人数。再加上天津市教委每年组织的其它各类技能竞赛,如英语技能大赛等,享受此种衔接模式的学生应该不会少于当年在校毕业生比例的1%,而且这个比例数字每年都在递加。

天津中高职衔接——“技能优胜晋升”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

其一,它以“率先发展”、“先试先行”的观念创新和实践成果,鼓呼了“教育无高低贵贱”、“英雄不问出身、成功不分类型”的先进价值观、发展观,力挺了职业教育这一不可或缺的类型教育体系的尊严、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其二,率先“捅破”教育唯千军万马走闯独木桥的一锤定音的中考、高考升学制度的坚冰。有形有态地展示了中高职衔接及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新模式。

其三,丰富了职教体系衔接的层次、层级,有力度、有限度地实现了中、专、本的贯通,及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相互沟通。为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积累了天津经验。

(二)层次有序、结构完整职业教育衔接的纵向纬度在全国率先形成,纵横贯通的职教“立交”体系初见端倪

1.天津在全国率先铺建贯通了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硕士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和衔接体系的路径,天津大学职教学院也于2006年获得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授予权,这不仅标志着随着我国职教事业发展对职教高级研究人才和教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天津职教实现了职教衔接体系的纵向层次与结构布局,形成了天津职教体系“金字塔型”的纵向系统。即:中职教育以全市4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校和11所省部级重点中职校为基础;高职以全市四所国家级和六所市级示范性高职校为骨干,联合其他16所各具特色的院校共同形成高职教育层之中坚;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形成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全市其他普通高校对口方向院系构成上位矩阵;而天津大学职教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教育则屹立于塔尖。这样天津就基本完成了自身职教应用技术人才各层次培养(中、专、本);职业技术应用教育(术科)与职业技术学科教育(学科)及与其他学科教育学士、硕士的纵横沟通。形成了职业技术应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含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及应用、职业技术教育宏观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方向)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系统。

2.职业教育衔接的横向纬度——岗位从业人员形成的与纵向纬度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各层级职业院校在校生与企业岗位形成的工学合作教育的衔接也都有了一定的制度政策机制保障,及一定的规模和成效。

这一纵一横的两个连接,使天津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更为鲜明、层次性更为清晰,从低端到高端、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实践教育,构成了完整的立交化的自身体系。其纵向深刻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岗位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学生对个人成长需求层次的提高而形成的衔接;横向主要则反映岗位从业人员的“成熟度”提高、学生对岗位实践需求的深化提高而形成的衔接。

当然,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工程、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在这一方面天津职教形成了新亮点,但仍需要我们做出不断努力、做出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创造性工作。

(三)在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内涵发展上创新了有效机制

天津职教改革试验区“中高职衔接”建设除了衔接的体系构架建设方面形成亮点之外,体系的内涵衔接——课程衔接、课程衔接质量保障有效机制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创新了不少经验。

天津职教改革试验区“中高职衔接”体系内涵建设,始终遵循了1999年12月市委七届五次全体会议出台的《中共天津市委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津党发〔1999〕40号)提出的建立起与 我市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相匹配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 教育体系这一既定方针,以“高水平、高质量”作为中高职衔接体系内涵建设的驱动力。协调、整合职教衔接框架系统各环节教育教学资源,发掘和优化了衔接体系中的课程衔接的科学性、课程衔接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譬如,天津建立了“中高职衔接教学委员会”工作制度,协调专业方案、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制定,以及衔接招生考试方案改革。经过试验区建设期间的几年努力,形成了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和确立分层分段学制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共同制定教学和学生管理计划,共同选择和编写教材,共同商定考试升学方式等协同局面。避免了专业背离经济发展需求,课程重复,下端文化课素质与专业职业技能素质不适应高端教育教学中断、脱节等现象,极大地提高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为中高职衔接教育内涵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体化的有效模式。

在衔接体系内涵建设上,天津改革实验还应提及一点,就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戏路探索。天津创造了职教衔接体系——中升高职、高职升本“春季考试招生”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是给高中生多提供了一个人生发展的路径和机会,既做到了欢迎高中生报考高职教育院校学习,又不封堵他们参加秋季高考选择进本科深造的意愿。也就是说,那些已被春季招生考试录取的考生,倘若也被秋季普遍高考本科录取,那么他们自己则拥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

此外,天津无论中升高职,还是高职升本,一是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体现了鲜明的职教类型与体系特征及一体化衔接的先进理念,确立了文化素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素质(实践能力)并重的考试科目内容设计。为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内涵发展在“入口”奠定了类型教育体系特色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为实现衔接目的是提高专业层次、提升专业素质水平,努力把好“对口”关。譬如中高职衔接严把对口关,使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步入规模发展的大势,满足了天津企业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高职升本的“对口”衔接原则和做法,也极大地满足了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需求,如天津的高职升本衔接输向最多的是天津职业教育师范大学。这些专业十分“对口”专升本衔接教育生源毕业生,几乎都成了全国各地中高职院校的独当一面的实验师和专业技能教学骨干,受到全国职教院校师生普遍好评。

五、中高职衔接的保障

为了确保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达到资源共享,取得最大社会效益,必须创造条件,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提供必要的保障。

1.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理念保障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观念基础。我国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终身教育思想尚未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把它划入高等教育的“另册”。考生不愿报考,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使得高职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因此,要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

2.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首先,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监督执行。同时,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一些不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政策,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佳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完整的职教法规体系,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导向。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3.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保障。制度是规范行为,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平衡衔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用人制度等,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需求。首先,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国家应在一定范围内率先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成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岗位等级考核机构,负责等级考核,颁发相应的职业岗位等级证书。改革企业、行业用人、用工制度,依法制定各级各类职业岗位标准,真正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择优录用”制度。其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国家在制定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在职人员参加同等效力的考核。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同时,还应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管理。规定所获证书全国统一名称并全国通用。再次,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和学位制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第四,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招生考试是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选拔和录取新生的主要手段,也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研究高职入学考试,正确发挥其检测、评价、选拔、导向功能,不仅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需要,而且对引导整个教育健康发展都具有直接意义。

4.加快中高职衔接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为衔接提供质量保障。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离不开服务体系的保障,不完整的服务体系必然会成为制约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的瓶颈因素。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职教经费严重不足现象。政府投入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有效地投资体制,生源不充足等是造成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因而,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为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办学特色提供物质保障,促进高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之一。其次,确定“双师型”标准,提供师资保障。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层次和结构普遍不能达标,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尤其是实训教师缺乏,高学历、高学位师资也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再次,加快课程与教材建设。当前中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方面标准不一,没有形成体系,缺乏创新的特色,造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知识内容难以衔接。因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成为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形成有特色、质量高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系列,确保高职教育教学的秩序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第四,以能力为核心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以质量取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有效衔接,必须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质量观。提高教学质量,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提供质量保证。

六、中高职衔接研究与衔接体系建设展望

1.重新研究和诠释“精英”、“精英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目前正处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教观念场与产业革命和产业急速地升级换代而出现的高新职业技能型人才“吃香”的现实冲突之中。崇尚精英,追求精英化教育成为了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

但问题不是该不该崇尚精英,而是在我们的国家价值观里“精英”到底指什么?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讲了一个事例:一名美国中学生,凭成绩可以进哈佛,但却选择了一所烹饪学院。这所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学费比哈佛贵。原因很简单,一是这所烹饪学院产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大师,二是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随后院士感慨到:“而在中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谢湘.职业技能大赛回声:三大要素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中国青年报2009-7-16)。那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能?那就是我们文化里缺少对“精英”的正确认识。

[英]布洛克等编《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精英”词条指出:精英是“对一个社会或群体中靠卓越或杰出的素质优点占据一个或多个优势地位者集合名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P186)。也就是说,按此种解释,360行的“状元”群体,都是当然无愧的“精英”。然而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却缺失此等价值观的升华。这就需要整个社会重构新的精英观。用政策措施引导新的精英观,而不是只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浮于表面。至于“精英教育”,其实也不是只指“学术型、研究型、官僚型”的教育。精英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通融识见,涵养高尚的情操,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

因此说,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基于终身学习需求的、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衔接体系的建设,必须建立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对应层次人才“等值”的观念、公平观与尊严观,研究制定体现普教体系与职教体系及其衔接“等值”的、可自由转换的通道及其种种可正确导向的激励机制与政策。

2.进一步从“大职教观”和满足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需求,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理念出发,继续解放思想,加大开放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教育衔接立交桥的建设步伐,拓宽衔接管道,增加衔接管道多样化的选择性,从“一次分流,终身定音”的螺旋里解放出来。使职业教育不仅能给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还能奠定人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和终身学习、深造的机会;也使职业教育学成与有成的人不被拒绝在向同其他领域发展的“设限”门槛之外(譬如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学生和从事职业技术工作的毕业生也能报考公务员等)。使接受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高职生,即后取学历也不会再遭遇“原始本科”、“211本科”之类设限门槛拦截。

一些职教研究者曾说道:将职业教育锁定在大专这个层次有什么道理?它需要有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序列,因为技术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有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它不是现行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从招生开始,一直到最终学历,它应该有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学历体系——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乃至博士后。这一点,不仅职业教育做得好的一些发达国家是如此,我国台湾亦是如此(资料来源:谢湘.三大要素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中国青年报2009/7/16)。

原教育部职成司司长杨金土曾表达过这样一些意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最终是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的原因就是现有的职业教育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职教如何才算考虑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华东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则认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想升学的,可以专升本;想留学的,可以留学;想创业的,可以创业成功。“这样才做到了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梁国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路怎么走.中国青年报.2009/5/4)。

这些意见,的确给我们探索教育衔接“立交桥”、设计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的提供了思维参考。

3.借鉴市场调节原理,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目前教育部对五年一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比如天津这些年三种衔接最高都达到过15%,但这比例数离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企业和学校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同时还需要尽快完善中高职独立招生考试、自主招生的制度,保送制度。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和体系衔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破冰”,积极做好这一项工作。

4.把如何提高衔接教育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生命线。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的有效性,以及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科学性。当前中国中高职及其更高层面的衔接教育既面临着破解瓶颈进一步扩大规模,疏通管道、增加多样化管道的外延式体系构架新课题,还面临着提高衔接教育质量这样的内涵式发展的课题。

前者是大众化教育发展需求层面升级的必然要求;后者则是确保国家人才战略可持续发展、企事业单位转换发展模式以及学习者核心竞争力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就逻辑而言,质量不仅决定数量,也决定着兴衰存亡。因此,努力探索中高职及其更高层面的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事实上也就是深刻探讨衔接教育如何正确发展、可持续发展,如何办“高水平、高质量”和人民满意的衔接教育根本规律的探索。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天津“中高职衔接教学委员会”制度和机制,设计更为先进、更能适应内涵式发展需要的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衔接教育过程监控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模式与机制。

总之,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不该是“差等生”才读职业教育的体系,而是有志者、追求终身学习者、追求终身成长者体系。它既可走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的劳动者,又可走出像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工程院士王梦恕那样的学习型、创新型技术专家工程专家(注:王,原始学历为三年制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专业中专),像许多由中专毕业通过各种衔接教育走上各类高端岗位那样的管理者、企业家的体系。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大职教”的观念,以终身教育思想来思考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思考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如何实现各学历之间的自由与等值转换、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问题,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求解这些问题,为国家立交桥式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制度层面的设计参照。

[1]匡英.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龙德毅.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教育,2001,(08).

[3]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4]杨雪梅.构建内江、资阳、自贡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

[5]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Abstra c t:The link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 a narrow sense,refers to how to enroll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for further stud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le in a broad sense,refers to how to perf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it move smoothly from primary level to higher level.However,both senses share the same logical stress and nature,emphasizing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college level are not final,but interconnecting,sustainable and greatly appealing.The normal models of the link include specialty-based enrolment,3+2 segmentation and five-year consistent system,etc.Besides,the paper particularly reports the innovation in the link model in the test area of Tianj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main achievemen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nk system.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link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ckground;significance;achievement;security;outlook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Quan-kui

(Tianjin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Tianjin 300122 China)

G710

A

1673-582X(2011)03-0003-09

2010-10-12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070004)

李全奎(1955-),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职教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国内职教动态信息若干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