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主体的缺失与重建

2011-02-21杨金锋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主体探究

杨金锋

(深圳市龙华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主体的缺失与重建

杨金锋

(深圳市龙华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新课标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学生变成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体存在着种种问题,教师要积极分析原因,努力重建主体。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体;缺失;重建

新课标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学生变成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合作”强调的是交流和团队意识,“探究”强调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在三者的关系中,自主是基础,是前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方法,更是能力。然而,开始2001年的课改成果虽已汗牛充栋,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伪合作”“虚假繁荣”的现象在今天的课堂上还大有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主体的严重缺失。

一、分析主体缺失原因

1.学习任务不明造成主体缺失

学习任务(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对象,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但“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也就是说,对于学习任务,有些教师自己就不是很明确,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梁衡的《夏感》。他采用的是“板块式”教学,由三部分组成:朗读,说“理解”的话;寻读,说“发现”的话;演读,说“创造”的话。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整体理解,感知美;第二个环节重点是鉴赏,发现美;第三个环节重点是写作,创造美。从外表上看,三个环节由浅到深,由知到行,是精心设计的。也不难看出,是对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模仿和借鉴,但就其中第二个环节——寻读,说“发现”的话,我们仔细研究,小组合作探究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请看第二环节教师的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以“我读了_________觉得它美,美在_________”句式说话。

提示一: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话。

提示二:可以从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分析。

例如,我读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可是起风了”觉得它美,美在四个动词“挥”“弯”“流”“听”和两个反复修辞的运用(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比较形象地写出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和辛劳。

从形式上看,该教师在学生品味美的过程中,既有提示又有例子,似乎设计比较合理,而且所有的学生都有话说,课堂上大家争着发言,甚是热闹。但重点分析学生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发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后跳跃,左右开合,鉴赏很不集中。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精华就理解不深刻,“发现美”也就变得浮光掠影。第三个环节的“创造美”肯定不会太深入,而且从实际的课堂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创造不出来。教师完全可以就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品味,以点带面,深入剖析其中精华,而不需面面俱到。

除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明确外,还有一个被我们很多教师忽视的任务,那就是小组合作探究中每个成员的任务。没有分工,合作意识就不太强,探讨的问题就不会深入,小组合作探究形同虚设,这是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2.思考时空缺乏造成主体缺失

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起点都是文本的阅读。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给予学生在课堂自由阅读课文、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少之又少,特别是大型的公开课和竞赛课,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怕冷场,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阅读文本和思考问题。学生不能静下来认真沉思,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合作探究。于是乎,我们听到的学生发言总是“我认为”而非“我们认为”,回答问题的质量可想而知。这实际是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扰学生的自主阅读,在摆姿态,为“合作探究”而“合作探究”,是对新课标的曲解。因为,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即使有个别同学有石破天惊之语,不能代表整个课堂的提高,而语文教育是培养每个学生。

例如,前不久在连云港举办的第二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一位执教《旅鼠之谜》的女教师给学生4分钟时间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两个要求:①速度课文,扫除文字障碍;②边读边寻找相应段落,画出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知道旅鼠有_______大奥秘,分别是_________,这些奥秘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

《旅鼠之谜》全文共有3638个字,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我们不难思考,这样的文章,4分钟学生能读完么?当然,不排除每个班里都有几个语文成绩优秀,阅读速度较快的学生,但整体效果怎么样,可想而知。至少从现场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很迷惘。之后,学生基本上就没有阅读文本的机会。于是,当老师安排探究活动(时间两分钟),谈论交流“学了《旅鼠之谜》一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时,一大批的学生不知所云,或说出来的和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学生思考时空的缺乏导致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主体的缺失。

3.讨论权力集中造成主体缺失

新课标大力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比较多的思考空间和学习自由,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合作探究讨论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他们在课堂上活跃,喜欢举手发言,老师也乐于他们发言。于是,课堂成了教师和某几个同学的对话,其他人都成了看客。无意中造成了学习过程中优秀学生或骄傲自满或不堪压力,而中下水平的学生由于只能处于服从或被动接受的地位,最终导致多数学生创造思维遭遏制的不良结果。讨论权利的集中,造成其他同学讨论权利的缺失,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上最明显。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的相互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候,授课老师总是先找语文科代表或学习委员或班长发言,在发现某个同学发言准确、深刻之后,老师总是找这位同学而把其他同学当做普通观众。这和新课标所倡导的“合作探究”是大相径庭的,是对合作探究内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久而久之,会极大伤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越俎代庖”造成主体缺失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大型公开课,学生思考的时空不足,教师启而不发,课堂沉闷,教师一股脑地把自己提出的问题答案或对文本的见解和盘托出,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变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有时,教师为赶学习进度,不让学生合作探究,自己搞专制。教师这些种种“越俎代庖”的行为也导致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主体的缺失。

二、重建主体

1.明确任务,分工协作

王荣生教授评价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这里面包括三点:一是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二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知道教什么或者说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是一节课的底线。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一定要明确学习任务,探究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中,让全体学生都来参与。

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提出要求,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师可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愿意学、乐意学、学得好,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2.创设情境,激趣赏识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与此同时,对教师也提出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的对象是培养每一个人,因此,对于放弃自我合作探究权利的学生,教师要创设情境,鼓励他们,赏识他们,让他们愿意说,说得好。例如,在讲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可以利用歌曲、视频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讲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对青少年影响不好,因此,应该从课本中删掉这篇文章,你怎么看待?在讲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明明有舟子相伴,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样,使学生找到感觉,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

3.自主放开,均衡适中

“自主”是“合作、交流”的前提。课堂教学一定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才有东西合作、交流。这就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去读文本,去思考,不要摆读书的姿态。与此同时,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既要组织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又要创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更加高涨,才更有自信。既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气氛,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始终坚持“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理念,不能“一枝独秀”,或者师生“二重唱”。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掌控课堂,均衡讨论权利,不能让讨论权利总集中在班内几个“好”学生的身上。

4.隐退自我,学生主体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地位上讲师生是平等的,师生双方都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主体上来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和引导者。正如孔庆东在《摸不着门》中所言:“我觉得语文课应该是以导读为主,老师应该是个导游。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点,老师应该是一个导游,一位老师已经事先进去看了,已经熟悉了一些情况了,然后你领着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换句话说,教师只需把自己的“游客”带到奇山异水之处,但真正欣赏美景的还是“游客”自己,为师者可以引导,但切莫越俎代庖,更不能以势压人,以己之思想制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隐退自我,舞台的主角是学生。只有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写的“人”。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郑洪根.如何组织新课标下的合作学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5]孔庆东.摸不着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李雪虹)

猜你喜欢

新课标主体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