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融合点 与语文教学共舞

2011-02-21夏盛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识字交际课件

夏盛油

(三明市宁化县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400)

捕捉融合点 与语文教学共舞

夏盛油

(三明市宁化县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400)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营造“阅读场”,驱动学生倾情参与阅读全过程,感受语言的内涵。但教学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着教学思想的先进,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应立足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看好现代教学手段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同时,更应观照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的目的性、必要性和实效性。只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努力捕捉学科间的融合点,定能“舞”出语文教学的精彩。

信息技术;阅读教学;融合

教学活动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笔者在此不惮浅陋,略陈浅见。

一、创设交际情境,为“口语交际”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指出:“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情境性是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媒体课件集形、声、光、色的运用,声图与视听的结合,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因而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真实、有趣、操作性强的交际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语言习惯的有效策略。

如教学《学会拒绝》(苏教版第九册练习3),我从网络上截取了一组未成年人上网吧的镜头,挑选了两位同学拍摄了“星期天,李博文约赵晓刚去网吧打游戏”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根据场景配音。

“星期天,李博文约赵晓刚去网吧打游戏。如果你就是赵晓刚,该怎么办?该怎样拒绝李博文呢?自己想想办法,也可以小组商讨。”(教师播放无声视频)

学生看完视频,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练说。教师巡回参加小组讨论,并相机提示、点化,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拒绝”的要领。随后,学生推荐代表给视频配音。整个配、演过程中,个个神采飞扬,充分体验到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个个拒绝得体,回答委婉,展示了良好的文明素养。

这节口语交际训练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与交际过程可以同步的优点,通过创设真实的“立体”情境,丰富了感知、表象,学生情绪活跃,思维灵动,构建了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语言训练得到了强化,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演绎构字理据,为“识字写字”服务

汉字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活化石,每个汉字都像一首诗、一幅画。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今年,在我县举办的“小学科学识字、写字教学观摩研讨会”中,集美大学金文伟教授应邀到会作课。他倡导“识字教学科学化”的教学观,指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具有“因义构形”和“以形表意”的特点;要注重汉字的构形理据科学解读,因形索义,因义记形,避免机械摹写、反复死记、效率低下的现象。课上,他本着“讲对一个字,学好一串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原则,以“喜”字为例进行了字理分析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析解了“喜”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鼓的象形,下部是一笑“口”,以鼓乐和笑口表示欢乐的“喜”义,是一个象形、会意字。课件将“喜”字的“溯源——对照”过程呈现得淋离尽致,一目了然。其后的“彭”“嘉”等一串字也运用课件进行了逼真的演示。在这里,信息技术与字理解析有机融合,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起着积极作用。学生在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愉快氛围中形象地、大量地识记汉字,深刻体悟到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识字的能力。

在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有许多教学策略,但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汉字视像,析形索义,解形识字,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

三、营造“阅读场”,为“阅读教学”服务

阅读教学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为两翼的训练体系。《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教学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把握言语之理趣,受到审美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最常见、最便捷的是可以为阅读教学的展开创设情境,营造“阅读场”,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思维,驱动学生倾情参与阅读全过程,去品味、感受语言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1.引用音乐,渲染语境

音乐是一门具有极强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艺术,它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学生伴着婉转曲折的音乐,展开想象、联想,走进诗文的意境。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瞬息间那深沉、浑厚的乐曲便营造出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激起了学生想象那激烈、紧张、惊险的战争情境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这样,未见其文,先闻其声,未学课文,先蓄气势,学生在感受雄厚的历史中便充满了学习文本的期待;学习《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心境,就可以借助于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唤起内心共鸣,从而品味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等文本语言蕴藏的内涵和意境。

2.引用视频,深入语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助视频画面,可烘托场景,调动学习激情,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思考、去探究、去体验语言独特魅力和感受人物形象,达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常采用的手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身体守护4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与责任。教学中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就可大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增强教材的可视性,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当品读“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4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4位学生”一段时,视频与文本插图再次结合,谭老师那“撑”、“护”所展示的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观潮》一文描绘的“天下奇观”,对没有亲眼所见的学生来说,那只不过是一句话罢了。若课堂中能穿插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的视频,让学生亲眼感受大潮的浩大气势,文本解读便水到渠成了。

3.引用图片,拓展语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感官刺激的知识更乐于接受,更感兴趣,更愿意去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使用得较多的信息资源就是图片资源,它使得教学视域开阔,文本得以拓展。《九寨沟》一文以生动的笔墨,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观。在教学中,老师边读课文边在屏幕上展示网络上下载的一组九寨沟的景观图片,学生在观察画面中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活力,感受山川的秀美。如此一来,“白练当空”、“银花四溅”、“憨态可掬”等词语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随后进行拓展阅读,让他们欣赏、品评事先准备的国内其他一些名胜图片,学生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应用是宽泛的,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习的情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学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着教学思想的先进,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应立足于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使之成为教学的好帮手。因此,在看好现代教学手段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同时,更应观照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的目的性、必要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只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努力捕捉学科间的融合点,定能“舞”出语文教学的精彩。

符 洁)

猜你喜欢

识字交际课件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识字
识字儿歌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识字谜语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