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鼻鼽刍议

2011-02-13赵翡翠王明礼吕光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内经鼻塞阳明

李 杰,赵翡翠,王明礼,吕光耀△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3.新疆自治区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鼻鼽是指以阵发性反复发作鼻痒、喷嚏、鼻塞、流清涕为特征的常见鼻病,相当于现代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是机体对某些变应原的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与患者生存环境、体质等因素有关[1]。本文从经典文献入手,以“鼽”为词,检索《黄帝内经》中《素问》、《灵枢》9个篇章,总共提及“鼽”字31处,结果发现与鼽相关的信息有28条之多,经统计除去面鼽、鼽骨和解剖部位相关的3条之外,其中与鼻鼽相关的内容“鼻鼽”、“鼽窒”、“鼽嚏”、“鼽衄”有 25条。通过分析总结了鼻鼽的认识源流、病因病机及预防治疗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1 鼻鼽释名与源流

鼻鼽古代又称鼽、嚏、鼽嚏。《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2]”《释名》曰:“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致窒塞也。”《说文解字》“病寒鼻窒也”,均是从其临床症状定义。《礼记·月令》中“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是关于鼻鼽最早的记载。《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是《内经》关于鼻鼽病名的记载。

2 《内经》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鼻鼽与时令气候的关系

《内经》认为,鼻鼽发病与时令气候关系密切,自然界五运六气不及、太过或胜复而产生的寒、热、燥邪均可引发此证,如“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是说反常的时令可以导致人体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的病证。《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岁木不及…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指出是五运六气的变化导致本病的发生,在金运不及之年出现以燥、热为主的异常天气,导致人们易患心烦意乱、喷嚏、鼻塞不通、便血腹泻等病证。“阳明所至为鼽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属金,其化以燥,凡清明干肃,万物坚刚,皆金之化。指出在每年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时段气候由炎热转为凉燥,肺受邪侵,导致鼻塞流涕喷嚏之病。

《素问·五常证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心烦热,嗌干善渴,鼽嚏。”太阳属水,其化以寒。凡阴凝栗冽,万物闭藏,皆水之化。指出在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寒气偏胜,火被水郁,伺机而发,出现心烦、口咽干燥、鼻塞多嚏等病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指出在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热气来复,客气偏胜,肺热导致鼻鼽病,出现烦躁、鼻塞流涕喷嚏等病证。“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指出在少阴君火司天之年,气候寒热反常,先天时而至,上半年气候偏热,下半年气候偏凉,寒热的紊乱导致人体易患咳嗽气喘、出血、鼻塞流涕喷嚏等证。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少阳属相火,亦曰畏火。凡炎暑赫烈,阳气盛极,皆相火之化,寅申岁也。相火淫胜于上,则金受其制,故金政不平,发于上而为鼽。

2.2 鼻鼽与方域气候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特殊地理环境为燥邪伤肺而成鼻鼽提供了气候条件。《内经》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气象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自然界变化过激或人体适应能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而致病。故《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地势使然也”,地域环境因素致病显得尤为突出。周铭心教授于1991年已对西北多燥做过初步调研与阐发,认为“新疆干旱气候典型,地域环境特殊,受此干旱环境的影响,当地民众无论长住抑或客居,多会出现各种与干燥有关的不适症状或证候,如口鼻干燥、鼻衄、鼽嚏、咽干喉痒、两目干涩、鼻塞头痛”等[2]。

2.3 《内经》鼻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3.1 鼻鼽与脏腑的关系

鼻鼽与心肺,鼻鼽发病多与脏腑、经络气血虚衰、功能失调相关。《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曰“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2]”肺经郁热,火灼金伤,上扰鼻窍而痒,肺气偾塞,产生鼻塞、流涕等鼻鼽主症。《内经》亦认为,鼻鼽为肺气虚弱、风寒外袭所致。《灵枢·本神》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肺气本虚,易招致寒邪自鼻而入,肺主涕,鼻窍不通而清涕自下。《灵枢·口问》说:“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故嚏是心肺阳气调和通利之象。《素问·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在液为唾;肺为相傅之官,主气,朝百脉,司呼吸。由于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说明鼻鼽发病与心肺关系密切。

鼻鼽与脾肺:《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脾病导致鼻病的论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清窍有所灌养。脾气虚弱则化源不足,精微无以上输,而致发生鼻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然宗气又为脾运化水谷之精微与肺吸入之清气相和而成。“脾气一绝,肺气先绝”,肺气充实,有赖于脾之升清作用。脾气虚弱则肺气亦虚,宣降失调,水湿泛鼻,津液停聚,鼻窍不利而发为鼻鼽。

鼻鼽与肾:《素问·宣明五气论》言“肾为欠,为嚏”,“肾主液”,涕为五液之一,肾虚不藏,肾气失调,津液为涕自鼻窍外泄而为鼽嚏。《内经》多处论及鼻鼽与禀赋、体质有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年六十,阴萎,肾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灵枢·忧恚无言》:“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所以,鼻虽为肺窍,但清涕量多自溢的根本还在于肾脏虚衰。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主藏精纳气,为气之根,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气浮于上,会导致喷嚏的发生。肾阳为人之元阳,肾元亏虚,肺失温煦,肾阳虚导致肺气虚。肺主皮毛,皮毛之元阳虚弱,易感外寒,就会出现鼻流清涕、喷嚏不止等表现;或肾阳虚衰而阴寒内生,气不化津,津液不能收束,此证涕泪俱出、喷嚏发作,可无外感症状。

鼻鼽与肝胆:《素问·气厥论》言“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后世用“逐渊汤”证属肝胆湿热,作为鼻渊基本方,内加入柴胡、生白芍、山栀等加强清利肝胆湿热之药物[1]。肝主调畅气机,与胆互为表里。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沿喉咙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扰,可致鼻病。

鼻鼽与肠胃:《素问·通评虚实论》言:“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肺和大肠相表里,足阳明燥土宜降为和,手阳明燥金以通为顺,肠胃内饮食积聚,脾胃升降之枢失司,痰饮内生,阻滞清窍,鼻塞不利。现代过敏性鼻炎有因饮食而发的恰为此佐证。

2.3.2 鼻鼽与经络的关系 鼻鼽发病与经络关系密切,人体经脉循行于鼻及经过鼻旁的有8条之多,其中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厥阴肝经;奇经中有4条: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蹻脉,经脉失调会引起鼻鼽诸症[3]。《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鼽窒为鼻塞之意,足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虚可导致鼻鼽。《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指出阴阳之气相争,阳明经络受邪,导致头痛鼻塞流涕等症。这是现存关于鼻鼽经络致病学说及病名最早的记载,现代将变应性鼻炎称为鼻鼽应源于此。

3 《内经》对鼻鼽治疗、预防的认识

《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荥、眉本,一曰眉上也。”古人认为喷嚏的机理是由于心胸阳气和利宣通的表现,但这是正常生理情况,对鼽嚏患者而言过嚏则伤气,需要治疗,方法是针刺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和眉根部的攒竹穴,用补法,间接提示鼽嚏属虚证。《内经》给出正治大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冬不按跷,春不鼽衄”,即冬季不要过度按摩导引扰动阳气,春季就不易发生鼻出血等病证。《素问·水热穴论》有“冬取井荥,春不鼽衄”,因为冬季阳气衰、阴寒甚,所以要“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达到阴阳平衡,春季就不易发生鼻病,从而提出了鼻鼽的预防措施。

4 《内经》鼻鼽认识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内经》有关鼻鼽的论述对后世医家认识本病有重要指导作用。隋唐时期法于《内经》的五运六气,明确提出寒邪致病学说,并治以辛温通窍法。《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鼻涕候》说:“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提出了治鼻塞脑冷清涕出方,用辛夷、甘遂、桂心、川芎、附子等温散寒邪之品,并配合针灸治法。《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曰:“五藏化液,遇热则干燥,遇寒则流衍,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且涕泗,皆鼻液也。”变态反应性鼻炎确实与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但大多数病人遇寒症重,得热则缓解,因此认为此病多属虚属寒,有人通过临床系统研究后确认鼻鼽与寒证密切相关[4]。金元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的火热派,即使注意到鼽嚏患者感寒后病情加重,仍将其归咎于热。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写道:“热甚则出涕……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嚏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密闭,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从而奠定了火热致病学说。根据《内经》脏腑理论,金元时期李东垣认为肺者为肾之母,皮毛之元阳本虚弱,复加冬月之冷,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嚏不止。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升清脾胃之气,辛散温通鼻窍为主要方法。《兰室秘藏》中创丽泽通气汤、温肺汤以益气升阳,祛风散寒,治肺气不足,外感风寒,鼻塞不闻香臭。明清以后的医家,在继承《内经》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脏腑虚寒、外寒内热及痰瘀学说,对鼻鼽病因病机与治疗方面做出了贡献。

现代医家根据《内经》诸理论认为,鼻鼽发病内在因素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在因素为风寒、热、燥、异气之邪侵袭鼻窍而致病。内外因素合而为患。临床上以肺气虚弱、卫阳不固、风寒外邪乘虚而入,或异气诱发所致居多[5]。故治疗遵循《内经》治疗大法,虚则治其本,实则治其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应针对病因,重视脏腑,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机制而达到治疗此病目的。

[1]李凡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8-242.

[2]周铭心,陶培勇.沙漠燥证初探——沙漠石油工人健康调查和保健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8):493-496.

[3]杨清华,黄建军.鼻鼽的古代文献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5,22(1):4-7.

[4]周小军,田道法.实验性鼽与证候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中医药研究,1998,14(1):10-12,7.

[5]赵翠英,周益法.过敏性鼻炎辨证施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9(1):17.

猜你喜欢

内经鼻塞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9种处理宝宝鼻塞的好方法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