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科学诠释的理念、规范与路径

2011-02-13王永炎盖国忠张志强陈仁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临床

王永炎,盖国忠,张志强,陈仁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医学科学也由纯线性朝向非线性、复杂,由物质实体论朝向现象本体论的变革。中医科学诠释是目前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应该加以高度重视。诠释学是理解、解释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科学,是中医药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现就其有关的学术问题研讨如下。

1 科学诠释的基础在于哲学理念

笔者历来重视哲学、文化等因素对中医药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有时是至关重要的[1]。宇宙观是其中最重要和最顶层的,其决定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评价等。然而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惊人的发现,已颠覆了许多传统哲学理念,已出现了许多理论方面的混乱。如暗物质占90%以上,24%已能为人所感知区的物质仅知道4%,暗能量占70%,宇宙还在加速度地膨胀等,促发了世界生于“无”、“混沌”、“分岔”、整体观(与中医不同)等新的科学哲学观[2],形成了以引领哲学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思维、后科学主义等新的科学哲学的学科群。其突出的标志是否定真理的实在性与一元论的观点,主张实事和真理的构建性质,人类认知的多元性等深层次的主张,从而是现代科学理论的模式化与网络化倾向、集成技术等等的内在依据之一。如关系本体论认为,否定终极真理的存在,事实并不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自身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加以创造而构建的,其主要借助于语言、文字等表达而构建出来。人的创造是多元的,故此真理也就有了多元的基本属性和时空的广延性。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秋水》也说“因而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内经》也有“然其要一也”等论述。

2 中医诠释要建立规范

诠释方法有很多,只有基于证实主义理念者才主张科学的诠释方法。今限定在“科学诠释”这一个研究的范畴之内。一般而言,科学诠释领域内的规范须符合如下几方面的标准,中医诠释的规范也要遵此执行。

中医科学诠释是有经验性质的。如中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的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要以中医医理为中心去展开,不能仅以P<0.05为标准去认定有无临床意义。因为计数资料的例数过大均会有P<0.05的结果,还要看其科学数据的实际意义去诠释,这就有一个临床经验和临床研究经验的问题,有经验者就可以很好地把握研究的盈亏平衡点。

中医科学诠释是有科学理性的。对于中医临床这一复杂的对象不能随意去解说,而是要有一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或临床诊疗经验的内在支撑,能够自圆其说。同时还要有其理论范畴内的逻辑一致性和外在客观的依据性及一定群体(或大众)的接受程度性。

中医科学诠释是有可检验性的。通过临床实践的检验,或说是别人依据你的诠释能够在中医药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且效果理想,这也是科学诠释的基本功能之一。如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有效,那么使用川芎有效,使用赤芍也要有效,使用红花还要有效等,才有其可检验性的属性。其中也包括最基本的、能够经得起原有公认理论的逻辑推导的检验。

中医科学诠释是有节简性的。1+1=2是最简洁的、最节约的、最直接的,不能用“圆”去环推之,这是中医科学诠释的一大原则,这也是中医临床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在对中医临床数据诠释时,采用最简洁的理论去说明之,不可上论一下天,下论一下地,中间论一论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势,说了半天不知其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不符合中医科学诠释节简性原则的。

中医科学诠释要有普适的价值。我们诠释的东西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才能指导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才能够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更要有好于过去的疗效和安全性、稳定性的保障,从而惠及广大民众,这就是普适的价值。还要求你的诠释要有更加宽泛的应用范围,不能太窄了,否则其普适的价值就不大了。

中医科学诠释有尝试的性质。诠释具有创新性质,故其就有了尝试的性质。尝试性要允许探索和出错,且还要积极地加以鼓励。同时,要求对其诠释的内容尽量全面,多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加以综合分析,拿出多个方案加以对比研究,选出最佳和最优的诠释。

中医科学诠释要被严格评判的。严格评判的标准是评判的主体应该具有独立、中立的客观性质,能够公平,同时评判的内容也要标准和客观,尽量少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如第三方(非利益方)评判为最优,标准多选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等均是很好的办法。

中医科学诠释要有美的成分。一要使我们的诠释顺畅自然,“气血冲和”、对称稳定等;二要有良好的可接受性,即要易于与原有的理论有效地对接或融合(整合);三要符合当代的价值观(社会主源流相一致)等。

大而言之,还有生活常识性诠释、信仰性解释等,兹不多述。

3 中医临床研究中的诠释路径问题

目前“中医临床数据”是个泛化的概念,包括量化与质性等复杂状况,近年来多倾向于符合循证医学的规则,前提是验证科学假说,诠释的路径多针对于此而大加拓展。然其不足之处多可追溯于设计上的不足或缺点,甚至有的尚可推翻原有的研究结论。其根源皆起于忽视了临床对象和研究等的复杂性(多层次、多因素、多环节等)。如补剂的假设是人体缺乏某物质而需要补充之,但是是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才能生效的。如人体对补充后的状态反应如何?人这方面需细化筛选而限定。因为“人”是一个相当泛化的概念之一,国籍、民族、性别、年龄、职业、职位等重要的因素对人的健康影响太大了。单独服用,还是放在饮食中的自然环境下服用,其机制是否一样?有多大的不同?剂量大小对人体的警觉反应是否一样,胰岛素低剂量抵抗是低的,而静脉大剂量易造成其高抵抗。这是中医临床的诠释,也就是其内在隐藏的秩序机制。

我们认为,其路径应由医生或研究者的哲学观念、社会因素、文化传统与变迁、生活习惯、心理等个体状况、自然环境、病、证、症、中医学理论基础等不同一起参与,强调的是“和而不同”。

还要选好中医诠释的有关问题,这是起点,也是关键点。选好一个能够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任何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中医临床研究也不例外。

中医诠释更要灵活地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加以展开。有的从实际的数据入手,有的是从文本的描述开始,有的是从顿悟的环节切入等。从此点开始,要向方位加以延伸和不断拓展。

对中医诠释的多种结果要加以科学的比对,展开科学的优化研究,特别要认真地对待证伪法的合理应用。

4 诠释的示例

笔者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下称“非典”)的中医药应对研究中就有中医诠释的成功范例[3]。在参加非典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我们真正地看到了“肺热叶焦”的形态,非典的病原体是明确的,变异的冠状病毒导致出血性肺炎,打开胸腔看,肺叶萎陷了,干枯了,满腔的胸血水。怎么解释,机理是什么,至今不清楚。按中医诠释,金元医学大家刘河间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有“气液玄府”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非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胸血水和“肺热叶焦”。由于毒邪的感染,疫毒之邪侵犯了肺中的络脉,络脉瘀滞而渗出了血液,血液又通了隔膜,隔膜上的空隙,这个空隙是不是细胞间质那还很难说,需要进一步求证。依据刘河间的学说,其机理是渗出的血液通过膜上的“玄府”而渗透进了胸腔。笔者认为,最可贵的不只是我们看到了“肺热叶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来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它是由于疫毒之邪导致了病络的形成,通过玄府渗出来的胸血水,那么需要用解毒清热、凉血化瘀的治法。可使用辨证的中医汤剂,也可大量地使用静脉注射液,包括清热解毒的喜炎平、热毒宁等,还有活血化瘀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再用一些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尽早投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通过中医药综合的抢救,很多病人就有了生还的希望,还能减少大量激素冲击治疗带来骨质疏松等弊病。

[1]王永炎,郭蕾,孙岸弢,等.中医意象诊疗模式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21-224.

[2]暗物质[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63.htm.

[3]王永炎,郭蕾,张俊龙,等.论诠释学与中医学创新[J].中医杂志,2010,51(7):287-289.

猜你喜欢

中医药科学临床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科学拔牙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