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疗效与思维模式

2011-02-10宋琳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0期
关键词:东方文化中医理论邪气

宋琳琳

1 现在中国中医的西方思维模式

当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甚至可以说全部是西方文化思维模式。东方文化思维模式在当今中国人中已不存在,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的原因,只不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为何物?当代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长大的人,根本无从知晓。以上便是东方文化思维模式历经140多年的沧桑,逐步从几亿中国人头脑中消失的历史。中医是在东方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成熟的,它在纯西方文化环境中很难被人完全接受、理解。所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理解中医至关重要,对继承中医药学必不可少。

2 东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在这里只能就与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有关内容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正如梁启超在《劝学篇》里讲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国文化的重点是生命,追求“修身养性”[1]。而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不重主体性,而重客体性,其所关心的重点是“自然”、是“知识”。它有很好的逻辑,有反省知识的知识论,有客观的、分解的本体论与宇宙论[2]。所以西方文化发展出了“科学”,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中国文化怎么处理身体外的、自然的一切呢,总结起来即是“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心”,“心明便是天理”,这个“理”便是归纳法,即把许多分散的现象归纳成最终的一个“理”,这是一个精简化、抽象化、浓缩化、符号化的过程。以思考来归纳天人之一切的“理”[3]。这也是中医传统“理、法、方、药”之“理”。

3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4 “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气”这个概念,是在古代东方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少说也有三千年的历史,如果用当代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科学”的观点去给它下定义则很难。在自然的范围内,“气”是整个宇宙自然生命力的表现;在人体范围内,“气”是人体生命力和各种功能的表现。正如《内经》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气”的盛衰一般受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影响。先天因素如《上古天真论》所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后天因素也如《上古天真论》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正是因为人体“正气”的盛衰受年龄、环境、生活习惯因素的影响,所以人和人之间、同一个人不同年龄之间差异很大,但有一个趋势是不变的,就是人体的衰老过程。祛除病因,让“正气”自己慢慢恢复,以达到“否极泰来”的效果,才是东方文化思维模式所推崇的方法。其他如“祛除邪气,中病即止”、“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等等,均乃中医的金科玉律,就是要时时注意顾护正气。如在临床上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身患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各种药物,临床表现也较复杂。如果按西方思维模式开中药,很难处方。但按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按中医观点从整体上分析,从正气的盛衰着眼,就可以进行辨证论治。所以从整体上把握“气”的盛衰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主要思路。

5 “邪气”的概念贯穿中医临床实践的始终

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令人惊奇,各种检查仪器逐步向纳米水平甚至分子、原子水平发展,基因图谱被绘制成功,很多疾病的病因已被搞清楚,或将被搞清楚。在这种形势下,再加上中医师们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很难接受“邪气”致病的概念。但离开“邪气”的概念,中医体系将支离破碎。因为中医理论四大经典中,有《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三大经典与“邪气”有关,《伤寒论》、《温病学》是专门研究“邪气”的。所以不理解“邪气”就不能理解中医,放弃“邪气”的概念,就是放弃了中医理论的精华,临床上不可能有好的疗效。在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医的诊断理论显得不足。这种形势下中医惟一的选择就是学习、理解、掌握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理论,从“邪气”的概念入手,整体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先在实践上实现突破,这是中医目前的惟一出路。

6 东方思维模式与中医临床疗效

当今,我们处于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欲用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继承中医,必须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孙思邈对中医人士学习传统文化有精辟论述:“为大医者,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殁。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运真体,则凶吉拘忌,触途而生。至于五行休壬,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总之我们应以学习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追求中医的临床疗效为目标,通过大量的中医临床实践培养出大批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的中医师。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的论证,得到科学的承认,使中医能被世界各国接受,利用当今科学技术,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1]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香港:新亚生活,2000,2,23.

[2]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性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6.

[3]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香港:新亚生活,2000,2,25.

[4] 山东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

猜你喜欢

东方文化中医理论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多样解构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幸福来自感动
东方文化符号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别轻易拔罐刮痧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