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分析

2011-02-10梁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0期
关键词:腰骶强直性脊柱炎

梁冰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脊柱的韧带钙化,导致脊柱骨关节运动丧失呈强直状而得名。其病变主要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步上行性蔓延至脊柱关节,最后可因脊柱强直而致残疾。其病损以躯干关节为主,也可波及髋关节,但很少波及四肢小关节。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等。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36例AS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17~45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所有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僵硬感及前屈、后仰、侧屈等三个方向的活动受限,虫蚀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等改变,HLA-B27均(+),X线示骶髂关节有异常改变者4例,血沉增高13例,血红蛋白降低3例。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湿热型”标准[1]。

1.2 方法 本病的辨证要点为本虚标实,肾督虚弱为本,风寒湿为标,并可累及全身多个脏腑。因而临床多从肾论治,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其治疗原则为补肾强督、祛邪通络。散寒除湿,驱风通络者行蠲痹汤加减。清热解毒,利湿通络者行四妙丸合宣痹汤加减。或白虎汤加减。温肾补督,祛痹通络者行,桂枝汤加减。或真武汤加减,按病情决定剂量。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以当归地黄丸合虎潜丸加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活络效灵丹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2 结果

显效18例,有效15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要点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摄,素体虚弱,肝肾精血不足,肾督亏虚,督脉失荣,风寒湿之邪合而为痹乘虚深侵。肾督,筋脉失养,骨质受损,病为“脊强反折”。其性质为本虚标实,肾督虚弱为本,风寒湿为标,并可累及全身多个脏腑。强直性脊柱炎一旦确诊,早期治疗往往较好而后期则效果差[1]。尽管目前尚无根治良方,但及时积极妥善的早期治疗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可取到缓解疼痛、稳定病情、缩短疗程、预防畸形、减少病残和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的有效并不是以疼痛的消失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关节及脊柱的活动范围为主要参照指标。至于疾病的晚期治疗主要在于畸形的矫正及治疗并发症。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证候作为中医治疗理论的关键词和基本单位,随着疾病理论的进展而演化,因此,证候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AS的发病机理、症状比较复杂,同时由于体质差异,临床可出现各种兼杂证候,如寒热错杂、痰瘀互结等。中医辨证分析,寒湿痹阻型:腰骶、脊背酸楚疼痛,痛连颈项,伴僵硬和沉重感,转侧不利,阴雨潮冷天加重,得温痛减。或伴双膝冷痛,或恶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迟。湿热阻络型:腰骶、脊背、髋部酸痛、僵硬、重着,活动不利,或伴膝踝等关节红肿疼痛。或见烦热,口苦,胸闷,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肾虚督空型:腰骶、脊背、髋部、颈部酸痛、僵硬、重着,痛势隐隐,喜暖喜按,劳累加重。或见关节强直,屈伸不利;或伴腿膝酸软无力;或肌肉萎缩;或畏寒肢冷;或大便稀,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肝肾阴虚型:腰骶、脊背、髋部酸痛,喜揉喜按,或见关节强直变形,屈伸不利;或有四肢酸软无力,肌肉萎缩;或畏寒肢冷;或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瘀血阻络型:腰背疼痛剧烈,固定不移,转摇不能,夜间尤甚,有时下床活动后才能重新入睡,晨起肢体僵硬明显;或有关节屈曲变形。舌质黯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为中医药诊治AS提供更有力的依据[2]。湿甚者加防己、泽泻、薏苡仁;痛甚者加威灵仙、炙乳香、没药;风甚者加秦艽、防风、川芎;寒甚者加制附子、肉桂、干姜;热甚者加知母、炒黄柏、石膏;骨质疏松者加龟板胶、鹿角胶;肌肉痉挛者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等;脊柱僵直、弯曲变形有加僵蚕、金狗脊、鹿角霜。此外,单味中药雷公藤煎剂也具有一定疗效。

[1]林昌松,陈纪藩.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新中医,2004,36(5):5.

[2] 陆肇中.强直性脊柱炎辨证论治体会.天津中医,1996,13(3):19-22.

猜你喜欢

腰骶强直性脊柱炎
MR 3D-FIESTA序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受压程度的评估价值
脊髓腰骶膨大扩散张量成像参数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损伤程度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慢性下腰痛与腰骶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