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展中医实验脉学对提高辨证诊疗失眠水平的作用*

2011-01-23陈燕萍闪增郁汪南玥于友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卫气脉象阳气

陈燕萍,闪增郁,汪南玥,于友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现代医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睡眠健康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中医药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现代中医学显然还没有很好地将现代技术方法引入到中医睡眠领域中。而发展中医睡眠实验脉学,可能是提高中医辨证诊疗失眠水平的一个关键所在。

1 内经论睡眠生理、失眠及其脉证治

2000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对睡眠生理的论述是:“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这是中国人运用阴阳理论对睡眠与觉醒的最早论述。

《内经》论睡眠病理:“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古人认为,卫外之气不能入阴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而人们入睡时不盖被子会感冒则是卫气入阴、不能卫外的最好证据。汉代医家张仲景更是对失眠给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和复方。

卫气不入阴的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1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从“其卧立至”可以看到古人当时治疗失眠的疗效之神奇。

具体方法:“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从中可以了解古人治疗失眠的疗效和煎制中药的技术要求。

《内经》论老人失眠:“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论病而不得卧者之失眠:“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内经》论脉诊与卧不安:“脉之应于寸口,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可见,2000年前的古人在睡眠生理、病理、治则、治法、疗效、老人失眠病机、从脉分辨五脏之胀方面均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这是中医诊治睡眠障碍能够有较好疗效的重要根源,也是我们今天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

2 “辨证得当”则中医药治失眠有非常满意的疗效,脉诊是“辨证得当”的关键

历史上中医治疗失眠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明代著名中医李中梓(1588~1655)医案中就有一个年轻男性,症状失眠三年,肝脉独沉而搏,烦躁,发热,身体瘦,诊断为肝气郁陷导致失眠,处方为柴胡、白芍、丹皮、山栀子、甘草、桂枝。下午只喝1付药,便倒头大睡,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患者感激之至:“积患沉深,自揣必毙,三年之病,一朝而起之,人非土木,感极涕零。”

当代中医刘艳骄观察到失眠患者的脉象变化较大,急性失眠患者往往呈现弦脉,慢性失眠患者脉沉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脉象多呈现沉滑的现象[2]。

荆红波对失眠时间5个月以上,每晚睡眠时间少于4h失眠患者52人,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其疗效标准:治愈:夜间睡眠连续6h以上者;有效:夜间睡眠改善,能入睡4h~5h;无效:夜间睡眠无明显改善。结果治愈28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1%。这些患者的一个共同点是无1例是虚证患者,由于龙胆泻肝汤主要作用为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有疏肝泻热、佐以安神之功[1]。

表1显示,徐丽伟总结出失眠的5种证型,并根据其证给出不同的治则治法和方剂,其治疗失眠症的体会是,如果辨证得当并辅以心理行为疗法,中医药治疗失眠会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从表中可以看出:①根据舌象和脉象,中医可以将失眠症细分为至少5种证型加以治疗;②肝郁化火型与痰热内扰型的舌象基本相同,而脉象则明显不同,说明中医脉象在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3]。

表1 失眠的5种证型所对应的舌、脉、治法与方剂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失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有报道说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遭受各种睡眠障碍的折磨,失眠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和社会问题。面对失眠,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疗法,中医学则有针对性较强的有效方药,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失眠上并不占优势,问题出在中医诊断上,或者说问题出在对失眠人的分类方法与技术上,也就是辨证的“辨”上。只要解决分类的方法和技术问题,就可以发挥出中医药治疗失眠“针对性较强有效方药”的优势。

可见,“辨”的方法与技术是失眠治疗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瓶颈所在。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惟一接触人体所获得的生命信息,是“辨”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3 中医脉诊面临失传的危险,建立和发展实验脉学是历史的必然

当前中医临床辨证采用的方法还是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舌象对于一般的中国医生是不难分辨的,但脉象对于中医医师来讲,由于脉象是医者的切脉感觉,对于这种感觉目前还没有标准,加之脉诊教学的问题,便产生了脉难摸,更难摸准而易弃之,当无师带传时更会有切脉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何况自古就有脉象“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论点。目前有较好脉感的中医师越来越少,中医脉诊面临失传的危险。鉴于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医临床“辨”的正确率的下降,进而导致疗效的下降。脉诊对于中医师尚是难题,更不可能要求西医临床大夫掌握其要点了。

图1 弦脉脉图

图2 滑脉脉图

现代医学通过现代仪器设备不断实验,大量积累临床经验;中医由于还缺少现代辅助诊断设备,还在以传统的方式积累记录其临床经验,这种传统经验积累的方式在数量和效率上与现代医学相比,相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问题。而且一旦中医师离世,其经验除用传统方法记录外,就会出现经验趋于清零的状态。现代医学的不断累加与中医学的不断趋于清零,是目前两种医学发展速度出现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现代科技在脉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上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脉诊仪将是中医改变目前经验积累方法的有效仪器。发展中医实验脉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4 实验脉学的方法、水平及其对失眠诊疗的作用和意义

中医实验脉学是在中医理念的指导下,应用现代计算机及信号处理技术进行脉诊信号采集,提取分类特征参数,并观察诊疗方法对各类患者干预后脉诊参数变化规律的一项工作。

我们研制的“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采用计算机数字控制及激光定位指示技术,实现了自动控制传感器三维立体定位功能,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手动系统相比有了明显进步;根据中医同身寸原理定位寸、关、尺,较好地解决了脉诊定位标准化与个体化的矛盾。我们还建立了基于每个脉图的多周期整体最小二乘回归的三角函数脉图谐波分析方法,来作为所观测到脉象信号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仅用20多个参数就可以逼真地重现原始脉搏波。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脉诊信息分析平台。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体会到,每个人的脉图各有特点,同一个人的脉图也是一个时变信号,它反映的是该时刻人体的状态,所以说脉诊是中医窥视人体状态的窗口。现在,我们已经能够通过传感器获得稳定可靠的脉诊信号,左、右手,寸、关、尺六部脉的弦脉和滑脉的脉图见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弦脉和滑脉的脉图波形明显不同;②无论是图1,还是图2,两手六部脉的波形也各有特点,说明中医通过寸口切脉判断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是有根据的。

我们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将脉诊仪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睡眠障碍的研究中,探索不同证型患者脉象的特征,为临床医师辨证分型提供帮助和参考依据,为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技术支持。

发展中医睡眠实验脉学,将对中医“辨证”治疗睡眠障碍在人群分类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方法支撑,进而提高疗效,惠及广大失眠患者。将中医传统的诊疗技术和方法规范化、现代化,这可能是中国人对世界睡眠医学的一个独特贡献。

[1]荆红波.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5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5):54.

[2]刘艳骄.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技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5):332.

[3]徐丽伟.失眠证治心悟[J].吉林中医药,2007,27(2):15.

猜你喜欢

卫气脉象阳气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