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道德普遍性的两个问题

2010-12-21陈丛兰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普遍性道德

陈丛兰

摘要:有关道德律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学界历来争论颇多。中外哲学家曾从人性共同性的立场、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证道德的普遍性。而本文拟以语言分析的角度对此加以论证,同时简要阐述道德普遍性的理念对现代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普遍性;普遍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072-02

道德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问题在理论界历来争论颇多,由此形成两个基本的观点: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当前在社会科学领域,道德相对主义观念盛行,为数众多的学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及各种形式的境域伦理学,都认为道德相对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些学派看来,并不存在可以在一切时代应用于每一个人的绝对的道德标准。那么,道德究竟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它应当在何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性?下面就拟以语言分析的方式对这个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同时简要阐述道德的普遍性理念对于现代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所在。

一、道德普遍性的语言分析

对于“道德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从中英文语言的逻辑结构、语词等的分析入手,阐明笔者的基本观点。

1.从中文概念的角度分析

“道德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问题的回答无非有两种,其一,道德具有普遍性。我们可以称其为命题A;其二,道德不具有普遍性。事实上,这两个命题所要表达的含义都是不确切的,其原因:如果从汉语字面上分析这些命题,它们的谓项和宾项都没有任何不明确性,然而主项却是一个有岐义的概念。为了方便论述,在这里把命题用另一个命题——水的沸点具有普遍性替换,我们称为命题B。下面就通过对命题B的分析来判断其真假性。1)水在海平面的沸点为100度;2)高于海平面水的沸点则小于100度;3)低于海平面水的沸点则大于100度。

同时水在地球的任何一处气压不同的地方,沸点亦自不同。那么“水的沸点具有普遍性”这一命题就为假命题。同理命题A就是一个假命题,即道德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水的沸点为100度,还是大于或等于100度,水的沸点却总是客观存在的,即水在任何时间、地点、气压下都具有沸点。命题B成立,同理命题A也成立,即道德具有普遍性。

由此可知,就“道德”本身而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各有不同的道德,道德随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道德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就“道德”的客观存在性而言,虽然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阶级的“道德”显现出差异性,但是道德存在的事实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这样道德具有普遍性这一命题中就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普遍的道德;第二、道德的普遍存在。下面对这两层含义作进一步分析。

就“普遍的道德”这一概念而言,因为“任何道德法则其所关涉的事物的存在都应该是在时间、空间中被决定了的”[1]67,所以如果我们纵向地看“不偷盗”这一戒律,在阶级社会中,毫无疑问它是一条道德的绝对命令,无论从具体的经验事实来归纳,还是从哲学层面上来辩证地分析,“不偷盗”都是一条普遍的道德律。但是当其潜在的前提发生了变化,即假如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而且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偷盗的社会里,那么“不偷盗”就不再是一条普遍的道德律。正如恩格斯所说:“从财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其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普遍的。”[2]214从横向来看“普遍的道德”规范本身是人类一些道德行为原则的范例,而且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普遍性,即在所有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都存在着某些基本相似的范围内,道德命题才具有普遍性。所以普遍的道德律在直接用来决定和判断行为之前首先必须使之适合特殊的历史形成和生活条件[3]23。

“道德的普遍存在”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抛开了道德中非本质的因素,正如“存在”的英文之意“being”的概念,是从表示将来时间的“tobe”、表达现在时态的“is”以及体现过去存在状态的“was/were”中抽象掉任何的时间和空间的内容一样。那么,这种道德的确具有永恒的普遍性,因为无论在无阶级的社会中以宗教图腾禁忌表达出来的道德命令,还是在阶级社会中,以具体法规、准则体现的规范人际关系、导向人的价值取向的道德,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

2.从英文角度分析

在英文里面,表示“普遍性”的英文单词有四个,即“common”、“popularity”、“university”和“generality”。其中前三个单词共同可以表示“同一的”、“相同的”、“普遍的”的含义,指对象在范围、数目或时间等等具体的条件方面具有类似或相同性。例如,他在这次竞选中获得民众普遍的支持。而“generality”所表达的“普遍的”意思则仅使用于抽象的范畴内,一般多用来描述规律。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所以“道德具有普遍性”译为英文就有两种表达式:1)Morality is/are common at one time;2)Morality has generality。前者对应于上述的“普遍的道德”这一概念,后者则与“道德的普遍存在”所蕴涵的意义契合。

综此,无论从中文字面上分析,还是从英文词使用的多样性方面分析,“道德具有普遍性”这一命题总是表达着抽象的和具体的两层内涵。所以,在具体的伦理实践当中,一方面,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的不同团体、不同的个体都要服从一些特殊的道德准则;每一个体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为方式、思想感情,行为者的每个知觉、每个情感的冲动、每句话和每个判断,都是私有的、单一的。

另一方面,人类强调道德律的普遍存在性,因为任何个体、团体、民族在出于自己的爱好或利益去获取价值对象时,必须意识到他人同自己一样都是“目的王国”的成员,而感官方面的欲望爱好必须接受法則方面的约束和支配,这是道德律普遍性的实质,是一切较好的个性化的道德的起点和基础[3]26-27。但是,为了能直接运用这些普遍规则,生活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和特殊条件。基督教的宗教伦理规则对印度人和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的内容;同样,“孝道”的命令对于西方人和佛教徒也没有绝对哪怕是普遍的意义。所以,被视为普遍的人类道德规范在它们被直接用来作出抉择、判断行为之前,还必须使之适合于特殊的历史形式和生活条件。

二、道德普遍性的现代意义

时至今天,虽然道德和道德规范不是对所有人都绝对有效的事实依然存在,但如彼彻姆所说:“规范伦理学的目的之一正在于提炼一个依据具体情况适用于每一个人的道德规范体系。”[4]52道德哲学家始终在探求一种普遍的道德。

20世纪90年代,一个新的伦理概念——“普遍伦理”开始在理论界出现。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通过了《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该宣言称:“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共识。”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研究“普遍伦理计划”,1998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从中国传统伦理看普遍伦理”的学术讨论会。而我国学者也开始研讨普遍伦理的问题。今天,普遍伦理已成为国内学者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当代的学者和政治家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提出普遍伦理问题,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陷入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集中反映,又极大地预示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前景。其危机之深已使得普遍伦理成为了人们必须思考的一个时代课题。因为现实越来越清楚地向人类表明,大量的全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现代人类的价值取向,而且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生活。同时现在的各种伦理观念——无论是西方现代的还是东方传统的,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已经无法单独满足现时代的道德文化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说:普遍伦理是回应现代人类道德危机和现代伦理学理论危机的一种必然选择。

普遍伦理:一方面指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所需的普遍的伦理规范,如生态伦理、核伦理等;另一方面指各种不同伦理规范之间的共性意义上的普遍价值[5]120-121。那么,在世界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普遍伦理的建立何以可能?根据多数学者,建立普遍伦理有主、客观两个因素,前者在于全球化趋势,人类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使普遍伦理的建立成为可能;后者表现为多元价值观的趋同。今天,各种价值观之间虽然相互冲突,但从本质来看,则体现出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价值标准在互动中趋同,在趋同中互动。世界各国人民对那些促进文明进步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标志人类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价值逐渐形成。此外,普遍伦理的建立还必须依赖一定的共同人性:这一共同性不仅表现为人总是要寻找最佳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根据这些需要和目的对环境进行选择的能力,而且表现在人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每个人都具有被作为人来认识和对待的基本权利,每一个人也有把他人当做目的而非手段的义务,这就是人类生活的道德理性,是人类具有的共同的价值理性、共同的道德原则,从这种抽象原则中才引出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

所以,普遍伦理既是解决全球化趋势下人类的价值观趋同、现代性危机的核心理念,又是传统道德的普遍性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尽管这种普遍伦理在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阻力和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不仅应当承认普遍伦理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它具体地加以运用。那些否定道德律具有的普遍性,否定普遍伦理、否定伦理原则的普遍价值的思想,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会贻害无穷。

结语

综上,本文通过对于道德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古老命题的语言分析,以及对于现代普遍价值体系的建立之迫切性、可能性的论述,可以看到,虽然道德观多元化和强调道德观的多元化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但是,普遍的道德价值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包尔生,著.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1988.

[4][美]彼彻姆,著.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王玉恒.关于普世伦理问题研讨综述[J].现代哲学,2001,(3).

猜你喜欢

普遍性道德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铅酸蓄电池修复的科学性分析
语言功能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