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

2010-08-15马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马腾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

马腾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是全球性的,包括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产业、行为、教育、伦理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以及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治理

人类文明史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了来自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各方面的危机.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次社会革命,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域乡)结构和本质的改变.它将人类住区带入—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1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的产物

城市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这—时期城乡空间混沌、并存,城市与乡村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基本是统—的.但就城乡关系而言,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在经济上却受制于乡村.

18世纪工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工业文明带来了农业文明无法想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住区在工业社会也得到迅速发展.如果说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那么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城市数量、规模剧增,城市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城乡开始分化、对立,形成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二元社会.建立在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的社会价值方向,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有人将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我们在征服自然的战役中,己经到达了一个转折点.生物圈己经不容许工业化再继续侵袭了”(托夫勒),这意味着工业文明已达到其最高成就,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而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兴起,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生态文明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双赢式发展,所以有人将生态文明称为绿色文明.它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取代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资源的开发方向由自然转向人,这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质是自然资源使用过度,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这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发展认识的结果.这一时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两者相互协调、平等地发展,互为补充.在经济上,城乡形成统—的产业体系,产业划分不再带有城乡地域特征,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但能与其共同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在社会文化上,城乡社会建立起统一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体系,人口素质获得共同的提高和进步,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消除城乡户籍制,人尽其才,大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较低.在社区建设上,原来分散、孤立的乡村居民点实现相对集中式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聚居地,有相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享有与城市社区基本相同的文明条件,人类住区表现为“城乡融合体”,此即生态城市.

可见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是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地理空间上看,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是高度城市化区域,表现出—种新的城乡关系格局.生态城市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2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取得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看到自然界既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外在“工具性价值”,还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生态价值”.因此,善待、保护自然就是关爱、保护人类自己.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就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

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之策

所谓循环经济,即资源循环型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物质与能量的梯级流动和非线性循环使用,其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即“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从而达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冲突,是一种生态型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但是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见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4 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精神创造的总和,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说:“人类的文明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农业文明时的生产只有人和环境的生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极小,此时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认为只是人有价值,自然界没有价值,它只是人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与工具.人类不仅把大自然作为索取资源的仓库,索取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还把大自然作为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倾倒数量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复杂的废弃物.其结果造成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为表现的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而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回归到人类发展初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这种回归是一种典型的螺旋式上升回归.

生态城市作为承载社会文化的建筑空间,展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它是生态文化的产物,又是生态文化的创造者.生态文化摒弃了“反自然”的文化,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这是生态城市的主流文化,从微观层面上看,它又是多元化的,反映生态城市社会生活民主化、多样化、丰富性的特点,即生态文化体现的是从人与自然整体的角度来协调、统一不同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能共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专制、单一、枯燥的,更不是统一在一种宗教或意识形态下的文化.

生态城市从其文化观念意识的深处,崇尚健康、节约、平等、公正、民主、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而反对浪费、挥霍、自私、侵略、掠夺、急功近利、沙文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保持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动态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一种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成为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

5 实施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城市的管理过程

生态文明和建设生态城市要求拓展政治制度的内涵,从资源到科技,从科技到生态,政治及社会管理制度的生态转向,要求国家政府介入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进入政治制度结构.生态治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维持良好生态状况的管理过程.生态治理的目标是在人类发展的基础上维持良好的生态状况,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

生态治理是一种节约资源的治理.生态治理要求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政府部门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涵养、接续能力,在合理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的同时,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生态治理是一种多元参与的治理.生态治理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这些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政治、民间组织、公民个体,以及企业等.

生态治理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治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维持在生态可承载的能力之内;生态治理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生态治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生态治理是一种建立在基层民主之上的治理.基层民主要把公共政策领域通常自上而下的方法反过来,让民众和社群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态命运和社会命运,也让民众有权探寻一种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6 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实际上是“生态重建”、“生态重构”的过程,即对现有城乡的物质环境进行有机更新,对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及政策体制等社会文明进行重新定位和根本转变,从而对整个城乡系统的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等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和创新,它涉及到城乡时空横向与纵向、物质与精神的各系统层次的方方面面,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破旧立新的社会革命,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不盲目乐观、悲观,既要看到生态城市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也要认识到它的可实现性.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我们共同的未来.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07-10-15.

〔2〕向赤忠.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J].绿色大世界,2008(1).

〔3〕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杨通进.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出版社, 2007.

〔5〕刘湘溶,朱翔.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8〕[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X2

A

1673-260X(2010)03-0117-03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