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市场经济视阈下企业管理的伦理抉择

2010-08-15蒋晓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良知义务伦理

蒋晓雷

(华中科技大学 共公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现代市场经济视阈下企业管理的伦理抉择

蒋晓雷

(华中科技大学 共公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伦理道德因素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代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应注意崇尚职业良知、自觉珍惜荣誉、必须认同并承担道德义务,在道德冲突中作出伦理抉择,从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市场;经济视阈;企业管理;伦理抉择

中国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伦理道德因素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只注意体制转换、技术改造和强化管理而忽视伦理道德的因素,要想很好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从日本企业成功经验来看,企业管理中对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解决,是企业获得强大生机与活力,并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日本,就美、英、德国等西方国家,也都从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反思自己曾经有过的成败得失,也都越来越重视从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出发开展对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并已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

就世界范围而论,与企业活动相关的诸如企业管理、企业改制、企业文化、企业伦理等问题愈来愈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能理解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规范形成的重要性.如何使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的独特优势,从而积极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我国经济振兴、民族腾飞的伟大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的缺陷与不足,就在于它的伦理抉择方面,因为它是一种纵欲的经济,不加区分地满足了一切人类需要.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毁灭性的经济,摧毁了没有市场价格、但有价值的东西.GDP能够衡量的市场化物品,也就是社会中有价格的物品.它把一切物品都通过一个共同的单位来进行比较.所有商品都必须转化为一个共同的单位——元,这样,牛和羊才能够相加,否则就没法相加.但它忽略了无价格资源、或者非市场资源的价值.什么叫做无价格资源和非市场资源?环境、文化都是属于这种情况.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的灭绝和自然、人文景观的消失,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如扬子鳄、白鳍豚、京剧、湖北的楚剧、三峡风景、西藏独特的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等,它们的价值如何确定?市场经济其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是以前的传统社会好,还是现代社会好?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取决于道德伦理的抉择.

1 现代企业管理理应崇尚职业良知

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相对于管理伦理道德所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我们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良知划分为对待环境的职业良知、对待社会(社区)的职业良知、对待供应商的职业良知、对待顾客的职业良知、对待企业内每一位员工的职业良知等.这些职业良知不仅是元伦理学良心范畴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而且也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经营活动合乎道德的重要道德心理机制.因此,强调职业良知的形成非常必要和重要.特别有意义的还在于,职业良知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道德获益方面,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企业管理活动本身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因为有一个简单而基本的事实是,不讲职业良知的行为,从长远看必然是有害的.

第一,别的企业不讲职业良知而导致的危害.譬如用户拖欠货款甚至赖账;供应商不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价格、交货期供货;竞争者挖墙角、窃取商业秘密,以及做假广告以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等.显然,任何一个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都将严重妨碍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事实上,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三角债、合同违约、不正当竞争、虚假欺骗等已使许多正当经营企业深受其害.

第二,企业自身不讲职业良知而导致的危害性.有人可能会想,让人家讲职业良知,自己不讲,不就可以大赚其钱了吗?毋容直言,近年来,一些企业和个人钻法律的空子,置管理伦理于不顾,甚至丧失道德良知‘惟钱是逐,牟取暴利,大发了不义之财.无疑这是一种短命的、自杀性行为.墨子曾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迟早会招致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报复,最后受到法律的严惩.

正常的道德行为归根结底就是良心——也就是我们存放自己的价值、生命目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是我们想象自己要变成什么样的人的理想归宿地.没有良心,我们就无所适从.因此,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里,良心应该是代表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希望、想象和目的,而诚信不欺的经营德性或许应是职业良知中最为核心的范畴.

第三,对待企业内部员工亦应有职业良知.这是激活企业的一个重要道德心理保障,在我们理解看来,如果对待顾客的核心范畴是诚信不欺,那么公正地对待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理应是企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也是对员工的关爱之心.从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来看,他们都非常关心员工,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与闲暇活动,关心员工的经济利益,使员工分享企业的股息和利润.由于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之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利为先,使员工感到生活有保障、工作稳定、得到温暖,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企业管理活动尽管从职业划分的角度看异常复杂多样,但我们却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普遍性的共同性原则:崇尚职业良知.而且,实践证实,职业良知不仅仅对企业产生德性效益,从长远看对企业运作也会产生经济效益.

2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珍惜荣誉

对荣誉的向往和追求是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心理机制,因此在管理伦理文化的构建中,无疑要重视和珍惜荣誉亦即要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确立起一种珍惜荣誉的行为原则.其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者对企业整体荣誉的维护和珍惜;二是经营者对个人荣誉的关心和珍惜.

信誉即资本,信誉资本是现代企业的形象之基与发展之魂.信誉是一种社会资本,信誉是一种交易资本.企业的“信誉资本”是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具有良好的企业与产品形象,留住大量优秀企业人才,并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的无形资本.诚信是企业生命的皇冠.诚信的品德是生命的皇冠和荣耀.诚信品格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是信誉的不动产;它赋予每个人以尊严,提升人们的品味.诚信是企业生命的皇冠,诚信是企业向外部环境传递信息点最主要的商业机制.诚信是国家兴盛之宝.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在《国富论》中写道:“一旦商业在一个国家兴盛起来,它便带来了重诺言守时间的习惯.”诚信是人际关系中的“至上原则”.也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珍贵内涵的充分体现.

在许多情况下,对企业整体荣誉的珍惜往往具体表现为企业信誉的珍惜,这种珍惜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首先表现为要做到知耻知错.在世界知名长寿企业的企业文化里,“诚”字是公认的、几乎都是列在纸面上的准则,而“信”字则隐含在对产品质量的承诺、满足顾客需求、关心员工等方面.这方面全球著名的阿迪达斯公司堪称典范.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商阿迪达斯,在树立企业形象过程中,非常重视企业的信誉.如比利时运动员阿贝尔·斯巴克在马拉松决赛中一路遥遥领先,不料半程时,穿的阿迪达斯跑鞋破裂了,致使金牌落入他人之手.针对这一问题,公司从不掩饰,也从不敷衍搪塞,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不足,想方设法、不惜血本挽回影响,赔偿一切经济损失.以实际行动重新赢得了信誉.事实上,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荣誉的珍惜有时比对法律的遵循更为重要,它甚至能决定一个企业在相当一个时期的营销状态.

在管理伦理的建构中强调对荣誉的珍惜绝对不是道德说教,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可以感受到它对企业的深层影响力.经营者对个人荣誉的关心和珍惜也是企业成功的主体性条件.在追求个人荣誉方面,中国古代儒商的诸多成功故事,就堪称是现代人的楷模.

有一则关于“缎子王”的记载可谓形象的诠释了儒商是如何注重个人荣誉的:清代北京有个经营绸缎布匹的王掌柜,人称“缎子王”.其指导思想是重信誉、行仁义、施公道;经商哲学信条是个人和商号的名誉高于一切.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外国驻华使臣,请他们谈谈在华观感时,他们说:在中国不仅看到士大夫们读书识礼,就连商人也很讲礼貌、行仁义.东华门的绸缎铺王掌柜,对外国人到哪儿买东西从不欺诈;有一次忘记带钱,他居然肯赊给我们.时值正午,还热情款待午饭,使人确有宾至如归之感.中国确确实实是礼仪之邦!

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后来专门召“缎子王”进宫,称赞他仁义经商,并予以嘉奖.从此“缎子王”名声享誉京城.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过程中,经营管理者对个人荣誉的关心和珍惜作为企业成功的主体性条件,它关注的是高于获利的道义之心.个人荣誉感要守持和培植的正是这样一份道义之心.

企业管理活动必须珍惜企业荣誉,因为这是道德荣誉感在企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这个荣誉具体表现为企业的整体信誉和企业管理者个体的德行信誉.人既是伦理道德的主体,又是经济的主体.伦理道德通过对经济发生作用,市场经济伦理主体的作用过程是一个物化的过程,结果形成经济主体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企业伦理是企业的原则和伦理的原则相融合的道德层面的约束规范,而诚信则是这种约束规范在现实生活关系中的体现.处于互利层面上的企业行为是立足于企业求利动机之上的,但随着求利活动的日益理性化,在经济内驱力的促使下也势必要求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我们坚信:一个不注重企业荣誉的企业绝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没有职业荣誉感的企业家绝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3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认同并承担道德义务

职业荣誉与职业良知是企业行为活动的道德心理机制,而企业管理活动中义务则理所当然地把这一道德心理倾向付诸实践.作为职业荣誉与职业良知的实在化,义务的认同和自觉承担在伦理管理文化的建构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企业管理过程中道德行为得以真正实施的直接内驱力.

在企业认同和承担的道德义务问题上,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已凸现在人们面前.作为全球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自然资源的破坏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已经是一个令全人类忧心忡忡的严重问题.强调企业在这方面的道德义务就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了,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的出现,显然是对资源、对环境、对人类的道德承担,这种义务感已正随着全球化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日益加剧而逐渐增强.绿色产品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更是一种挑战,这是因为其越来越受欢迎,在国际市场上,绿色贸易堡垒还将成为一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新的屏障,在我国正日益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我们的生产营销者面对这一挑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回应,否则,将又失去一次发展的大好机遇.

对于企业管理及管理的最终目的问题,西方管理学界和实业界曾提出过一系列相当有借鉴意义的非常精辟的思想.德国著名伦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包尔生早就说过:“所有的技艺根本上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人生的完善.”包尔生讲的“人生的完善”道出了企业管理及管理的真谛.这里的“人生”显然不是指个别人、少数人的人生,而是指社会中的所有人,至少是绝大部分人的人生.因而“人生的完善”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社会进步也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一直是强调效率与效益,如果不择手段地谋求企业的效率与效益,那就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本末倒置;其实效率与效益只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目标,相对于“社会进步”、“人生的完善”而言,永远只是手段.所以,只有在社会利益的大前提下,追求高效率、高效益,才可作为企业管理及管理的目的去追求.由鉴于此,涩泽荣一积其一生的经营实践,悟出了走向成功的企业道德理念:工商业必须以自己的利润为前提,但工商业在追求自己的利润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就会遭到世间的怨恨,企业也不可能长久获利.若为避免工商业损害社会利益而遭怨恨,企业就必须用道德规范其谋利行为,在确信其行为合乎道德的情况下,才放手去追求利益.(《(论语)与算盘》)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社会大众利益出发,从根本上讲恰恰是不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曾说,他选择的经营总是以大众利益为前提,但到了最后,也总是有利于他自己.事实证明,凡把获得利率视为最重要价值的公司,往往没有很高的获利率,三鹿奶粉等一些“黑心”企业就是明显的例证.正相反,有高获利率的公司,大都选择“客户满意程度”为公司最重要的价值,像海尔、美的等企业.对社会义务的自觉承担更多的情况下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为国家、公众利益承担道德义务?是因为企业是为特定的社会需要服务并经公众同意而存在的,只有当社会公众满意企业提供的服务,它才能生存下去,进而发展起来,“获得利益”只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一种报酬.正如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德.F.德鲁克所说:“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在对待员工的道德义务方面,企业经营决策者必须自觉地认同与承担.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存在的问题更多,这也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管理伦理道德规范建构中特别关注道德义务的认同与承担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把效率与效益看得太重,忽视了员工安全方面的保障,没有尽到应有的道德义务.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亚洲、非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工厂出事故率居高不下,中国的企业亦是如此,在媒体报道中,经常可获悉这方面的消息.在道德的现实生活实践中,许多人不了解道德义务的真实含义,更无法把握道德义务作为行为选择的必要机制作用,而是把义务视为个人自由的枷锁,是对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否定.其实,这恰恰是对道德义务的误解与无知.道德义务作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诚然是一种对个人生活实践充分必要的限制与约束.而且,从道德行为的本质特性中考察,义务的限制与约束的必要性与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从本质上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义务仅是限制主观性和任性.”(《法哲学原理》)一个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实践方面都高度自由的道德个体,总是善于在扬弃主观和任性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个性、爱好、纳入一定的道德义务之中,从而真正造就自己的理想德性.

自觉认同并承认道德义务也是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确立的一个普遍行为原则.这个道德义务既表现于外部对社会整体利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表现于内部的对顾客、对员工的诚信、关爱、以人为本方面.而且,由于义务与权利的内在统一性还规定了义务的自觉认同与承担,也会衍生许多有利于企业本身发展的权利.这是管理伦理追求义利统一的必要性的又一具体表现.

4 现代企业管理中道德冲突的伦理抉择

一般意义上讲,道德冲突指称的是道德主体在行为可能性的抉择中,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这种行为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准则;可同时又违反了对道德主体也有道德价值的另一规范准则.这就要求道德个体在相冲突的道德价值准则之间进行自主的选择.这种自主的选择要求行为主体选取其中一个有较高道德价值的行为,舍弃另一种道德价值较小的行为,从而实现自己追求的某种道德目的.道德冲突是错综复杂的,在道德冲突的情形下,道德主体与其说是不了解道德规范准则或不愿意执行这些规范准则,还不如说是由于太了解这些道德准则.正因为太了解这些道德规范准则,才必须在行为中解决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而进行正确的抉择.

在企业行为的实践过程中,道德冲突经常发生,道德冲突恰恰是自由选择的一种真实情形.如何选择,正体现出行为主体道德觉悟的高低与人格境界的崇高与卑劣.因此,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强调以善为最根本选择依据,勇于进行道德抉择.

如果对冲突以及如何抉择的情形作以理论上的归类,那么大致有两类冲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是善与恶的冲突;二是大善与小善的冲突.关于善与恶的冲突情形,在管理伦理的实践中应该是不难抉择的.只要遵循义利统一之道,反对惟利是图,便可以作出合乎善的决策.管理伦理学中曾被广泛讨论的市场营销和伦理营销问题所涉及的就是善与不善的抉择问题;从传统的市场营销观来看,它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谋求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的销售而得以实现.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顾客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善.如国际上存在着实力强大的贩毒集团,他们在满足着顾客——吸毒者的需要;美国烟草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吸烟,增加了香烟中尼古丁的含量,这受到一些瘾君子的欢迎;等等.这些产品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由此可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强调要了解顾客需求并设法满足是应该的,但需求也有良莠不分,一概予以满足,于顾客、与社会,也于企业自身发展不利,这恰恰是市场营销观念的局限所在,故必须强调伦理营销.可根据合理与否,把顾客需求作已归类:一是不合法的需求,如毒品、枪支的需求;二是对顾客是有利的,但对他人、对社会是有害的需求,如一次性消费品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三是对他人和社会无害,却对顾客有潜在的不利影响的需求,如高脂肪食品;四是对顾客有利,又不损害他人及社会的需求.伦理营销的实质是在营销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顾客、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必须以善为唯一的目的,决不可惟利是图,也是伦理营销最根本的结论.

还有一种道德行为抉择是企业在进行道德选择时较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一种善与另一种善的冲突.而在解决这类冲突时的依据也只能是遵循最大的善的原则.由于善之具体情形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无论是何种情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冲突时进行伦理抉择需要相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果敢意志品性作保障,要始终奉行择善从之的根本行为原则,果敢地进行伦理抉择.

“美德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危害我们,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管理伦理理念必然要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善的行为总是道德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如良心)而作为自我抉择,道德主体行为的这种道德心理机制,它可以外化为对顾客,也可以外化为对员工,还可以外化为对一切对象.管理伦理的目标正是这样被具体实现的.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生命会有生有灭,但是,一种勇气、一种精神、一种德性却会不朽与永恒.

〔1〕谢洪恩,等.企业伦理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蒋晓雷,张力群,盛恭运.国学与品德修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4〕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美]彼德.德鲁克.21 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F270

A

1673-260X(2010)03-0050-04

猜你喜欢

良知义务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良知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跟踪导练(一)(4)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