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药物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2010-06-08崔彩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脑心通川芎稳定型

崔彩霞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有不同程度的破溃表面的血栓形成及远端小血管栓塞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所致[1],临床应用常规药物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2例,男53例,女29例;年龄 48岁~81岁(69岁±7岁);伴高血压病60例,2型糖尿病41例,血脂异常64例,吸烟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病情、性质、年龄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调脂、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显效:症状消失;有效: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或减少;无效:症状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心电图,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段压低者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倒置的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2 结 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比较

2.2 两组心电图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表3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 n TC TG HDL-C LDL-C治疗组 治疗前 40 6.11±0.98 3.85±1.02 1.09±0.23 4.10±0.61治疗后 40 5.29±0.711) 3.71±0.96 1.14±0.22 3.88±0.591)对照组 治疗前 42 6.08±1.02 3.82±0.99 1.06±0.24 4.16±0.59治疗后 42 6.01±1.03 3.80±0.91 1.03±0.23 4.22±0.60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对本病的病理生理学认识不断提高,其治疗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脑心通胶囊由黄芪、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没药、乳香、桂枝、水蛭、地龙、全蝎等药物组成。药理实验表明[2],黄芪具有显著的抗氧化、降血脂作用;丹参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的含量,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川芎、红花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和解聚作用,当归、川芎还有降血脂、抗血栓的作用;黄芪、川芎可提高心肌细胞的抗缺氧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全蝎能降低纤溶酶原含量和凝血酶活性,具有抗血栓作用;地龙、全蝎含多种血栓溶解因子(BDF),可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斑块,溶解血栓。脑心通胶囊具有抗缺血、抗氧化及降血脂作用。本结果显示,常规药物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周,其症状、心电图及血脂指标有改善,且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反应。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2.

[2]魏睦新,杜立阳.中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96.

猜你喜欢

脑心通川芎稳定型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脑心通治疗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脑心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内Ca2+的影响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应机制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