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0-04-11赵仁俊

化学教与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皮蛋创设化学

赵仁俊

(江苏丰县实验中学 江苏 丰县 221700)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注意力能很快集中,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催生学生积极探索的动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能促进每个学生潜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能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学生对做化学实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动力。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利用化学实验导课是化学教师常常创设的教学情境。第一次上化学课,学生们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他们眼中,化学教师就像魔术师一样有着神奇的魅力,教师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第一节课中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白酒变红酒、水变牛奶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兴趣盎然,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

又如:在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的第二课时的“活动与探究2”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课例:探究金属铝、铁、铜的的活动性顺序

师:现有铁片、铜片、铝片、Al2(SO4)3溶液、FeCl3溶液、CuSO4溶液和盐酸七种物质。欲证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同学们先设计实验方案。(提示:实验方案的设计的原则: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易行、安全环保、经济合理。)

生 1.铁片、铜片、铝片、盐酸。

生 2.铁片、Al2(SO4)3溶液、CuSO4溶液。

生 3.铝片、铜片、FeCl3溶液。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三个方案哪个是最佳方案呢?

(同学们热烈讨论,互相补充,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

生4:生1的方案虽然正确,但操作没有生2和生3的简便。

师:同学们不但设计出了实验方案,而且还选出了最佳方案。下面我们就用最佳方案做实验进行验证。

(同学们很快就做完了实验)

师:如果我们再把镁、锌这两种金属加进去,那么它们的位置应该在哪儿呢?

听到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马上投入到新的实验设计中……

课后反思: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学习中,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些平日不动手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我感受到了实验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情境创设的作用。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在化学的实际应用中创设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来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复习课中教学片断

例:“皮蛋中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放映:菜场中加工皮蛋的录像。

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我在菜场中拍摄的加工皮蛋的过程。当我询问皮蛋加工的配料时,老太太不肯告诉我,说是儿子配的,只是好心告诫我用手不能碰,否则手要腐烂的。为了揭开皮蛋加工的秘密,我在网上搜寻了有关皮蛋的资料,知道了制作皮蛋的原料: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纯碱和食盐。我买了一些加工原料,在实验室里制成了皮蛋加工原料的浸出液。

(教师出示皮蛋加工原料及其浸出液,学生观察)

师:皮蛋加工原料浸出液中的成分是什么呢?

(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达到高潮。

课后反思:从学生熟悉的食品皮蛋开始入手,设计了一段亲身经历,把学生带入了探索求新知识的情境之中。由于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倍感亲切与自然。

皮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食品,其制作过程主要是通过酸、碱、盐之间的一些化学反应产生的。为了搞清皮蛋的加工过程,教师采用了实验探究式,学生在急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渴望中,投入到下面知识探究中,最终完成了本节的认知任务。这既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化和信息多样化,也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这一重要思想,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更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重要理念。

三、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化学故事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在意大利有一个著名“死狗洞”,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狗就会死亡,人却安然无恙。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迷信的人说:“洞里住了个专杀狗的妖怪”。有一位科学家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另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摇曳不定。科学家这时恍然大悟,声称已揭开了“死狗洞”的死狗之谜。讲到这里,我问到:同学们,你们是否也知道谜底了呢?问题即出,立刻引起同学们自发的热烈讨论,表现出了极大的亢奋和兴趣。有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或已经预习的同学回答是二氧化碳在作怪,我即表示同意,转而问到:你如何来证明这个山洞里有二氧化碳?以上事实说明了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呢?层层追问,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波澜迭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在不改变主要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对故事情节“添油加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利用有趣味的导语设疑创境

教学中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 “趣味游戏”、“趣味问题”等,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从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又如:在学习了“石灰石的利用”后,引出明朝爱国将领于谦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同学们思考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物质,请你用学得的化学知识解释这首诗,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这种以趣味化、形象化的巧妙语言可成为激活学生思考的诱因,可以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直观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改进课堂环境的重要环节,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再如:学习“铁的冶炼合金”一节时,由于一氧化碳有毒,实验很不方便、安全,利用多媒体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既安全又形象生动,易激起学生兴趣。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学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祖浩.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修订本)教师教学指导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猜你喜欢

皮蛋创设化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逃跑的皮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皮蛋的宠物
皮蛋也能健康吃
“皮蛋”逸事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