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分层教学 实现减负增效

2010-04-11许洪良

化学教与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层次化分层目标

许洪良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01)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而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在生理发育、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智能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下面就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组、分层教学的一些教改措施:

一、学生主体层次化

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组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编组。一般将学生分为三个组:A组是学习有困难的,B组是成绩中等的,C组是成绩拔尖的。但所分的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根据学生的思维程度或理解能力的变化,再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达到A组逐步解体,B、C组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层次后,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A组学生完成低级目标,B组学生完成中级目标,C组学生完成高级目标。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际力量选择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尤其是A组学生,教师要积极启发、适时引导,鼓励其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三、教学过程层次化

“分层次教学”既重视学生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又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课堂教学分步进行。

第一步,依纲阅读,自我达标。

上课开始,老师用提问、检测等形式以旧引新,揭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展示A、B、C三组的“自学提纲”,使每组学生都明确这节课应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让学生依纲阅读,使A组感到并非艰深莫测,高不可攀,B组也学得轻松主动,C组也可再向纵深钻研。通过努力,均可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分层次点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巡视获得的信息,把学生“存疑”的地方再向学生展示出来,以求“释疑”,进而“消疑”。然后,根据教材重点和课堂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再适当点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三步,课堂训练层次化,即以B组学生为主进行巩固新知识的层次化练习。

通常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练习: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基础性练习三个组的学生全做,提高性练习C组学生全做,鼓励B组学生选作。有时还布置弹性练习,以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做。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了解全体学生对课堂目标达标情况,及时进行课内辅导,并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课后练习。

四、作业布置层次化

除了课堂训练外,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分层次。A组是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组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各半,还适当布置1-2题弹性题供尖子生思考。学生在达到自己应达到的要求后,再向高一级题目靠近,逐步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五、效果评价层次化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要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产生一种前进的动力。为此,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不同成绩做不同的评价。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给以肯定性评价。另外,在成绩考查中也层次化,同一试卷分A、B、C级,也可同样题型、同样难度的试卷,衡量定级的标准层次化,也许B组学生为“良”A组学生可为“优”,这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在利用这些教改措施推进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寻求一种有效的分层施教组织形式尤为重要。分层递进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共有6个环节:分层诊断补偿,诱导目标——引入新课、分层明确目标——分层施教导学、实施分层目标——分层检测反馈、分层矫正回授——整理小结回扣目标——分层布置作业。其中分层施教导学、实施分层目标这一环节,它是分层递进教学最难操作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环节。在实际中,教师对如何组织这一环节的教学,感到较为棘手,较难操作。因此必须构建有效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以保证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接下来我就结合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我校化学课题组研究体会,在这方面作一详细的阐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

该环节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用一句话概括为:统一授课,创机会,找起点、设台阶、小步子、多讨论、多活动、快反馈、常鼓励、助成功。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操作

该操作程序有以下几步:创设分层问题—自学思考实验—小组讨论辨析—组间交流信息—教师精讲解疑—师生归纳总结—分层巩固练习—分层鼓励评价。各步操作方法具体如下:

1.创设分层问题

这一步就是根据分层目标,找准起点、多设台阶、以旧知为铺垫,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一环扣一环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阶梯性思考题。然后通过投影或小黑板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分层问题进入下一步的自学思考实验。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使学生的认识矛盾激化,从而产生求知欲望,同时激励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深入地进行“内化”和“外化”的认知过程。这样创设出一种较好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在课堂上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打下基础。

2.自学思考实验

这步就是学生带着分层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或者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

在实施这一步时应注意:

(1)当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阅读课本有关知识时,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

(2)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认真读、动脑想、动笔画,尝试回答,并计时间。

(3)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如果是在试管中进行的简单实验,尽可能将它改为分组实验,可两人为一组,也可四人为一组。

(4)做分组实验时,教师讲清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强调不管是哪层学生应该从A层问题开始思考,然后向B、C层递进,避免各层学生误认为只需解决本层问题后就没事了。

(6)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了解学生思考,阅读课本及实验的情况,做必要的指导。

3.小组讨论辨析

这一步就是学生将自己通过自学思考实验得到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在自学思考实验过程中没有解决,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每个学生在小组长组织下,从顺序上按A层问题——B层问题——C层问题的顺序进行交流和讨论,从形式上是小组成员将自己“我是这样做的、想的,我的看法是、结果是”等在小组内进行相互交流,其他同学听后进行相互补充或评价,当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在实施这一步时应注意:

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不要每个问题都讨论,应是讨论那些重要的问题、疑难性的问题,大家感到模糊不清的问题。

4.组间交流信息

这步就是在教师组织下请一些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作口头发言。其他同学听后可对他作评议补充,甚至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将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收集起来,但不给出结论,而又欲擒故纵地将问题抛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将观点进一步分化、改组,形成不同“流派”,进而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入白热化的程度时,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实施这一环节注意:

(1)充分合理运用各种体态语言和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表扬、鼓励、鞭策。如把微笑带入课堂,用期待和激励的目光,让学生从我们的目光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受成功。

(2)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发言的学生感到心理安慰和心理自由,让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师要学会真心地欣赏,真心地倾听,真心地关注每个学生。

5.教师精讲解疑

这一步就是教师将学生想不到,讨论不清的问题讲解充分,分析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清除疑点,排除障碍。

6.师生归纳总结

经过上面几步学习后,学生获得的知识仍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步就是师生对所学的某个知识点从某几方面进行小结归纳,使学得的知识系统化。归纳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可由某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结,再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补充,也可以由老师进行小结,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7.分层巩固练习

学生在获取系统化,结构化知识之后,及时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指导学生使知识得到创新应用。使学生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分层鼓励评价

实施鼓励性评价时,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和表扬。

在课堂上,实施鼓励性评价时应注意的是:

(1)在课堂上要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赖以进步的优点。

(2)实施鼓励性评价,鼓励和表扬除了对结果加以肯定以外,还要正确说明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鼓励和表扬并不是教师有意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恰如其分的奖励。

(3)要坚持分类分层评价,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

(4)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败,给予鼓励和信任,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

(5)坚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待人。

分层递进教学通过教师创造成功机会、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内在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准备,这一实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

[1]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师大出版社出版,1999.5

[2]丁玉祥等.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3]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中小学教育,2001,(1)

猜你喜欢

层次化分层目标
面向量化分块压缩感知的区域层次化预测编码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铁路传送网OTN设备互联互通开销层次化处理研究
舰船系统间电磁兼容性的层次化优化方法
基于层次化分类器的遥感图像飞机目标检测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