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中如何“备学生”

2010-04-11王成文

化学教与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水解新课程化学

王成文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02)

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俗话说“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做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找准教学的起点

新课程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经验,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

例如初中化学“铁的性质”,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经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过,则可用温故知新的办法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概念”和要学习的“科学概念”的差异,例如化学上的燃烧概念和学生生活中认识的燃烧就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在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化而获得知识的,所以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是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结构之上,才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教学设计中将知识落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这一实处,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提炼或延伸,达到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最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找准学生思

中学生的思维已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的发展过程,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特点。教师应研究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在教学设计时,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给学生搭好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阶梯。同时,思维风格的不同,必然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路径的差异,因此,教学内容的处理要适应不同思维风格的多套方案,以供教学中针对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选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对诸多个性鲜明且各具差异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思维各异,就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总处于不同的思维层次上。但在实际的班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总是要学习同一内容,这就给教师提出一个难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全班学生达到同一学习目标。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深入分析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找出教学对象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的不同点。针对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性的问题,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各个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尽所能、各有收获。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持久的兴趣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保证。学生在兴趣昂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一旦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发学习化学的欲望,化学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他们也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觅取珍宝而乐此不疲。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努力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努力让学生保持兴趣的持久性。

在化学学习中许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很多时候有从化学的角度探索生活现象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运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讨论和引导学生思索。例如,烧水的壶用久了,壶的里层往往有一层白色的“锅垢”,水壶使用的时间越久,积存就会越多。“锅垢”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又如,维生素又叫维他命或生活素,它是我们身体中所必需的养分,如果身体中缺少了它,就会发生一定的生理上的病症。那么,维生素是什么东西呢?教师还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持续发展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民对地理常识和化学知识缺乏了解,对于“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滥用农药、化肥的后果”等有关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弊端和问题知之甚少、认识淡漠,造成乱开发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社会问题。可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化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分析学生的能力储备状态,找准学生认知的盲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教学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把这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和方法称为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设计中难点的确定主要是从教学内容考虑的,教材的难点常常出现在化学思想迅速加密深化、大步跳跃的地方,出现在化学知识较为抽象的地方,出现在化学方法较为综合的地方。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点,更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上的缺陷,从而导致学生在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上不深刻、似懂非懂;在思想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上,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上困难重重;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抑制,这些才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难点教学中,一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不要随意拓宽内容,加深题目的难度;二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特征,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高度,把握学生负担的度。要因材施教,对于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应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当地拓宽、加深知识面。对于学习困难生,要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认知基础特征的学习方法。布置练习题时,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负担量”,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选择的练习题质量要高,重复性少,模仿性少,梯度性强;对于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要注意低起点,小步子,小转弯,小变化,小综合,循序渐进,题量也要适当。

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学习过程中不会适时设立思维空间站,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会筛选、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学习,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这样就出现了一知半解、随意凑合、应付了事的情况。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要采取小步子、搭台阶的办法,在思维点之间设立思维空间站,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开始时思维站间距离可以短些,再慢慢地扩大,渐渐加大思维跨度。当问题抽象、学生具体经验少时;当问题较深,学生基础薄弱时;当问题涉及面广,学生知识能力存在缺陷时;当问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综合能力差时,都需要增设思维中间站。

例如,在用平衡原理解释水解平衡时,可以把学生熟悉的溶解平衡当作第一个思维空间站,通过相似联想把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加以比较,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把衡量是否达到平衡的特征参数作为第二个思维空间站,如溶解平衡为溶质的溶解度,水解平衡为水解常数。这些参数是平衡状态的量化指标,是可观测的宏观性质,平衡一旦建立,体系可观测的宏观性质就保持恒定了。这样通过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学生就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了。

教材是我们用来教学的材料,并不是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够按教材一成不变地教。要想提高知识内容的可接受度,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处理。对此,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组织者”可以是一条定律、一个概念或者其他性质的引导材料,它要先于学习材料出现之前呈现,它在概括水平上要高于即将学习的新材料,以学习者易懂的或已经接受的面貌出现。显然它是新旧知识的桥梁,它帮助学习者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实现由组织者向新知识的迁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处理,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保持与迁移是对教学难点突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盐类的水解,学生对水解的实质、水解产物的确定、水解后溶液的性质等较难判断。对此,我们建议:不以“盐类的水解”为研究对象,而用“分析水的电离平衡”作为一个先行组织者,用夏勒特原理分析:(1)如何可使平衡向电离的方向(水离解成离子的方向)移动?(2)如果向水中加入一种只能够减少H+浓度的微粒,平衡将如何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是如何学的。教师可以尝试着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的思维程序是怎样的呢?充分预设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在实际教学中,再以学生的新问题为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生成动态的二次备课过程。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

[2] 董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化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3] 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说课、听课、评课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7

[4] 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7

[5]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6] 杨展雄.新课改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04,(4)

猜你喜欢

水解新课程化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番石榴中结合多酚碱水解与酸水解法提取工艺优化的比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盐类的水解考点探究
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应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