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2009-12-16王晓萍肖武云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学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王晓萍 肖武云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认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自我实现”;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的课堂教学改革,应通过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和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等措施,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5-0029-05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它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个人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放在世界的优先地位来思考,其教学观打破了现存教育制度对人的束缚,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我实现”,其教学思想是在反对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之上,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而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反映到教育上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人生的目的,也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罗杰斯明确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其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具有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而又充分发展的人。他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一动机与生俱来,如果没有受到压抑,它会伴随人的一生。教育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使所有学生永远保持这种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性,成为不倦的学习者。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因而,他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要求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发而又主动的,对学习具有信心、有实现目的的人。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对策

1,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为理念的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教师的最终使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而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点金术,师生之间是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的核心。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认为“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维护和发挥“潜能”的良好条件,使教学效果做到“自我实现”。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利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罗杰斯认为,这种师生关系必定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意义学习和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彻底抛弃。他主张取消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要重新定位,教师主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评估者,而学生则要当好自主学习者。

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评估者,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应把学生“自我实现”看成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应服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要围绕“自我实现”来进行。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都应为学生主体服务。教师要使学习者成为学习中的主体,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要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习效果的评价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要尊重、关注和接纳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对学生具有移情性的理解。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而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就学生而言,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教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而要靠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自觉树立自主学习观和终生学习观。

2,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过程相互作用,同时借助学生原有的经验建构知识,使学生获得意义。教师要做到以上各点,就需要:(1)明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2)合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材料;(3)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和操练上,但是又不应拘泥于教材;(4)适当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背景知识;(5)设计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课堂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控制和优化,避免主次不分或喧宾夺主,确保教学各个环节的协调与衔接;要随时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具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做到:(1)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学生的“全人”发展的思想,并不局限于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具有时间与效益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英语测试:首

先,注重语感训练,语言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整体测试与局部测试相结合,加强整体测试;再次,单项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加强综合性评价;注重主观式评价与客观式评价相结合,重视主观式评价;最后,努力加强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考核。(4)进行反思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5)确立有效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需要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3,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Oxford把学习策略划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包括操练、分析和推理等)、记忆策略(包括联想、有计划的复习等)和补偿策略(包括合理猜测、弥补缺陷和不足等);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计划等)、情感策略(包括克服焦虑、控制情绪等)和社交策略(包括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等)。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策略型学习者,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传统教学活动重视传递知识,不太注重方法,造成学生一旦离开了课堂学习情境,他们仅有的学习方法便无法满足用于课后自主学习甚至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教师应将策略训练纳入教学程序并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一直持续下去,才能为其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相互促进,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习自主性较强的人,既能够运用学习策略来学习知识,也能够用各种学习策略来调控自己的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正如罗杰斯曾指出的那样:一门课程的结束,其标志与其说是学生学到了“所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不如说学到了“他们怎样才能学到他们需要学到的东西”,即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教师在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时要注意:(1)学习策略的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授与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基础相适应的策略,这样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对大学生的策略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成为自主学习者。(2)学习策略的教学对不同学生应有所侧重。对智力中等的学生应着重教给相应策略,对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教学策略时,还要多进行练习,并要注重策略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的教学,以促使他们根据需要有效地选择学习策略。(3)教师要善于把内隐的学习策略外显化、展开化、程序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应激发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愿望,把外部要求变为内部动力。(4)在策略教学初期,应加强及时、明晰的外部反馈,并逐步从以外反馈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内反馈为主,使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学习。

4,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主张体验性学习。罗杰斯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和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学习方式也相应分为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和无意义学习(meaningless learning)。“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相关。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因此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活动…。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相关。体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可见,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其特点是学习者身心的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和谐统一,其结果既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要做到让学生通过学习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观念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在新知识之间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最终实现把学生的自然力转换成为专家式的能力,使学生在建构知识中获得意义,实现有效教学。为了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背景以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的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

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确定学生的“此岸”。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状况究竟如何?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方面有哪些差异?差异有多大?这些差异对他们掌握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体验和能力有多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之中哪些内容在什么程度上与新的知识、体验和能力有关?它们对学生获取新的知识、体验和能力的影响力分别有多大?并据此确定教学的契入点、侧重点和教学方式。这些,就是现在流行的关于备课“备学生”以及分层教学的现实基础。二是准确定位学生的“彼岸”。教学目标是什么?哪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哪些目标对哪些学生是可以实现的?哪些目标对哪些学生在何种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是在“此岸”和“彼岸”之间架桥,以最短的路径、最便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渡到“彼岸”,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深刻的体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教师设计出各种类似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的课堂活动进行教学,加强学习者的经历与学习的相关性,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罗杰斯认为,凡涉及到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往往受到抵制;当学生的自我人格和价值观遭到怀疑时,他往往会采取一种防御态势。相反,当对自我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总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实现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之间的有机统一。罗杰斯认为,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才能使学生成为“自我实现者”(self—actualizer),成为“完人”(a whole person)。

5,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方式,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合作学习被认为是课堂上的最佳学习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的合作学习与一般

采用的课后作业或练习解题的合作方式不同,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换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持的合作学习理念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自由为基础的。在进行合作学习中,可以采用同位交流、小组研究、师生共同讨论等方式。同位交流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同位(或两人一组)进行交流,一人听,一人讲,两人在一起,容易听见对方的发言,有利于坦诚交流,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想法先与同桌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同位交流。采用小组研究方法,教师首先应该科学地分组:(1)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分组秩序,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异质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小组一般5—6人。(2)明确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3)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后,快速分组,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换思想。课上,教师可以说:“各组带着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好吗?”学生讨论后,教师说:“下面请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注意记录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哪组先汇报?”大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而师生共同讨论方法,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说:“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一问题,好吗?”然后,教师和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全班交流,把交流引向高潮,达到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平等的、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得非常充分,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为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教师需要:(1)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好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教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2)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3)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这种互动的保证者和组织者,因而要求教师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培养合作技能。(4)创造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和情景,如科学地摆放桌椅,如马蹄型、梅花型、半圆型等,控制噪音等,以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同时,为使分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评价机制。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如个别化测试法和成果分享法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观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