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生成之域

2009-12-04鹿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鹿 林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24-02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当前的实践教学却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实践教学几乎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世界,遗忘了实践教学自身得以生成的场域。为了改变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现状,必须根据思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现实生活世界里顺理成章地开展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现实、课堂与生活的紧密关联,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生活世界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是一个让许多学者和教师头痛的问题。尽管自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社会实践在促进广大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1],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实践教学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尽管造成实践教学严重滞后的原因很多,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总忽视实践教学本身只能在思想、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具体的场域,即生活世界中得以开展或实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误区

什么是实践教学呢?实际上这并不一个简单的问题。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仅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理解和基本的教学思路,而且还决定着究竟如何对待和开展实践教学。完全可以说,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能够体现一个教育者自己的教学理念。就目前而言,对实践教学我们实际上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理解误区,而正是这些理解上的误区,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普遍有以下几种态度或观点:

(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搞实验、参加课外实践、到田间地头、参观实验基地等等。

(二)重点在于说理,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讲透,就能够实现以理服人的目的,对此纯粹的思想理论来说,谈不谈实践意义不是太大,不谈也没有多大妨害。

(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情,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时代所面对的课题或时代特征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范畴已经丧失了时代意义,因此很难在当下的实现生活中找到结合点。

(四)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过于抽象,甚至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与之非常吻合的具体事例。

(五)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制于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或客观条件,如经费、安全问题等等,无法具体开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实践教学过多流于形式。不言而喻,上述这几种态度或观点,确实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确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特性就在于以理服人,然而它毕竟不是一种脱离人的生活现实的说教,而实践教学则必须以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为根基,以充分反映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具体事例来诠释和说明,才能营造出具体的感性魅力。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时代与当下时代已经根本不再相同,时代问题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确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不再相同,然而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基本原理,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永恒意义却一个不争的事实,它自身的体系性、逻辑自洽性,恰恰证明着它是真正的科学理论体系。当然,尽管党中央文件反复强调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各高校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时并都是那么尽心尽力,在开展实践教学上,无论经费、条件或是政策、制度等,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结果是,由于这些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观点或态度,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依然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如果深入分析,会看到,之所以产生这些误区,完全在于既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性,也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精神,而其实质在于没有真正体认到实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理解实践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实践、思维和真理有着丰富的论述,而目前学术界也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核心的致思模式是实践思维,实践思维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者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客观遵循的思维模式,而且只有遵循实践思维,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现实问题的矛盾和关键所在。针对什么是实践思维,笔者曾撰文指出:“所谓实践思维,就是自觉地把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各种内在要素及其动态关系直接看作思维应当遵循的逻辑理路的思维方式。”[2]完全可以说,实践思维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思维、关系型思维和价值型思维,它是对人的生活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体现。不言而喻,正是实践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决定作用,客观地要求着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必须以实践的思维方式阐释问题,而对理论的阐释和理解又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实践和生活事实来佐证。因此,真正说来,对于以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实践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内在要求,相反,忽略了实践教学,不仅是很难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各种概念、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厘清其发展和演变的脉络,而且必然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误解,体会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义,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果能够科学地理解实践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及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就完全可以从上述对实践教学理解的误区中走出来。然而,如果想清楚地阐明实践教学何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却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考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内在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实质。

二、实践教学:还原理论生成的历史过程

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性意义决定着实践教学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问题是,实践教学在教学原理上究竟体现着一种什么作用呢?在当前的实践教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注重实践教学开展的方式、途径、客观环境和政策保证等问题,很少有人专门探讨到实践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理上的意义。事实上,确切说来,实践教学之所以特别地重要,就在于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初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还原,即对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具体的革命实践和思想创造过程的还原和重新演绎。

毋庸置疑,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过几代理论家、思想家的千锤百炼,词句的表述已经越来越精确,甚至许多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一些经典的理论结论上,几乎完全一样,而所引用的经典语录也非常地相似。尽管随着课程改革,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术研究的发现做出了不少的改进,然而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化、教条化进而先验化的阴影还没有真正摆脱掉。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说,它试图在一本教材中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更精确、简练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某种程度上的简化、教条化。针对于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来说,这些简化而精炼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断就成了脱离丰富的感性的社会现实的先验理论和教条。显然,我们的理论教学,并非让学生培养出一个先验的思维模式,多背一些教条,以求解万能公式那样解决一切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对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的确存在着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如何让书本上、课堂上已经近乎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原成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呈现着、生成着和发展着的理论。

正是由此,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单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以求深入理解和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3],相反,它本身更在于说明思想理论具体的产生过程,即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境遇、思想文化传承以及创立者本身的主客观条件。不言而喻,处于现时代的我们根本无法完全还原到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创立自身思想体系的历史环境之去,也不可能再重复经历那些由具体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着的时代问题,然而这并非绝对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通过实践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可能性。这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了基本原理,绝对不是局限于时代和具体问题的简单论点,相反,它本身是对自然、社会、历史所作的一种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深刻阐释,是对世界进行整体理解的哲学世界观,是最根本的方法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其真理性绝不局限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它的基本原理永远与现实的生活和世界密切相关,是永远具有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与生活和现实世界密切关联的特性,客观地说明,只要真正地深入到具体的、感性的生活实践中去,深入到现实生活世界中来,那么,就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还原到它自身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活生生的历史境遇之中,而这也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总之,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初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境遇的还原,是从某种程度上重新演绎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获得永恒的生活气息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当然,任何意义上的还原总是近似的还原。可以说,实践教学所能够还原的最高境界就是与现实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联,深入到问题的矛盾深处,把握问题和矛盾的症结,与马克思、恩格斯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时所遵循的致思模式和致思路径相一致。

三、生活世界:实践教学的生成之域

然而,实践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境遇的还原,确切说来就是还原到问题得以生成和深化的现实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才是理论最原初的生成之域,而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能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展开,生活世界是实践教学生成和展开之具体场域。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乏对世界的理解,然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科书已经受苏联教科书体系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活生生的世界作了科学式的理解,把世界视为无所不容的宇宙或自然界,与人的现实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活动失去了最紧密的联系,所做出的判断和论语几乎都是自然科学上的结论。客观而言,这种意义上的世界概念,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世界概念,虽然马克思主义从来不违背科学而是尊重科学,然而世界概念却是哲学意义、历史文化意义上的世界,是真切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就什么是生活世界,笔者曾经指出:“生活世界本身是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特殊的生命活动方式而创造出来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即通过自己的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现实能力等等属于自身的尺度,所建造成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真正说来,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世界本质上是人们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主体性的创造活动而建构起来的现实生活世界,是真正的文化世界和价值世界,归根结底是生活实践的世界。完全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所得以开展的具体生活场域,只能是这种意义上的现实世界。这种世界所具有的感性品格直接地透显着生活气息,人们在这种场域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生活问题,所直接运用的思维模式就是实践思维。

针对生活世界何以能够成为实践教学所应当还原最原初的场域,我们可以看一下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基本特征的描述。众所周知,哈贝马斯在自己的理论建构中,他之所以引入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完全在于他认为这一概念很好地表达了交往理性所赖以生成的理性基础。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诸多交往、商谈者共处的背景和场域,是整个交往行为发生的先验场所,是无暴力、无风险地形成共识、实现社会整合的合理化语境。他指出:“如果交往行动不根植于提供大规模背景共识之支持的生活世界的语境之中,这样的风险就会使基于交往行动之社会整合变得完全没有可能。”[5](P26)而生活世界之所以能够提供这种保障作用,就在于,“生活世界同时构成了言语情境的视域和诠释成就的源泉,而它自己也只有通过交往行动才能再生产”[5](P27)。客观而言,哈贝马斯局限于言语的交往和商谈来实现社会的整合,还根本没有直接地理解现实生活世界在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以及生命创造等方面的深刻意义,换句话说,他还远远没有在生活实践的意义上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生活世界。然而,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来说,实践教学对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境遇的还原恰恰就是要还原到最原初的生活世界之中去,还原到感性的具体事例上去。这在于,生活世界是生活问题的派生之处,是一切矛盾真正产生的根源,只有遵循着生活自己的逻辑,才能顺藤摸瓜地理顺矛盾发展和演化的脉络。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并非单纯在于验证理论,相反,它更多地在于还原理论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境遇,让理论的学习者切身体会和感受到理论自身生成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而生活世界则是实践教学得以生成和展开的具体境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1.17

[2]鹿林. 论实践思维[J]. 郑州大学学报,2004.2

[3]刘世华,吴绍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 教学与研究.2008.4.

[4]鹿林. 论人的生活世界[J]. 哲学研究,2007.9

[5]哈贝马斯.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 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